政治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02千字
                       字数
                        2021-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基于对低碳城市试点的跟踪调研,在MLG理论框架下,探讨低碳城市建设的非技术创新系统,该系统的完善有助于提高政策有效性并实现气候正义。
内容简介
气候容量是全球性公共产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做出碳达峰、碳中和,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的承诺。
在2021年3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他又进一步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这彰显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载体,城市的低碳发展尤为关键。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基金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低碳及低碳城市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 第二节 中国低碳城市试点的拓展
 - 第三节 中国低碳城市的研究进展
 - 第四节 理论框架、研究思路、主要方法与数据采集
 - 第二章 非技术创新的概念、进展及对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意义
 - 第一节 非技术创新的内涵和研究进展
 - 第二节 非技术创新研究对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意义
 - 第三章 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非技术创新:系统构建、综合评估与案例分析
 - 第一节 中国低碳城市非技术创新的系统构建:MLG的视角
 - 第二节 中国低碳城市非技术创新的综合评估:进展及问题
 - 第三节 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非技术创新实践:案例分析
 - 第四章 非技术创新应用的国际案例:比较与借鉴
 - 第一节 欧盟的环境规制:非技术创新的实践典范
 - 第二节 荷兰住房能效标识:非技术创新的低碳市场效应
 - 第三节 德国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增长:非技术创新的政策效应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完善低碳城市建设的非技术创新系统:国内实践与国际借鉴
 - 第一节 主要发现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英文执行摘要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介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