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跨文化和多元化的独特视角,国内外广受好评的心理学史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按时间顺序,论述了推动心理学思想和学科发展的社会背景、重要人物及其思想、生活和所属理论学派。

本书作者重视多样性和跨文化、跨学科视角,探讨了心理学在美德奥之外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如中国、俄罗斯、日本和印度等。

本书的思想和材料,就像一块块拼图,历经岁月沧桑而组合在一起,记述了曾经生活、工作和创造历史的那些杰出人物,也描述了他们为今日心理学打下基础的那个令人惊讶的时代,它既承接着过去,也关乎现在和未来。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致谢
  • 第1章 理解心理学的历史
  • 1.1 绪言
  • 1.1.1 我们研究什么
  • 1.1.2 重复的主题
  • 1.2 四类心理学知识
  • 1.2.1 科学知识
  • 1.2.2 大众信念
  • 1.2.3 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 1.2.4 法律知识
  • 1.2.5 四类知识的互动
  • 1.3 社会与心理学史
  • 1.3.1 资源
  • 1.3.2 社会气氛
  • 1.3.3 学术传统
  • 1.4 心理学史学
  • 1.4.1 同行评议
  • 1.4.2 争议的必然影响
  • 1.4.3 社会地位、社会名望和权力
  • 1.4.4 克服选择性注意:性别和种族
  • 1.5 理解心理学的历史
  • 1.5.1 误导性标签
  • 1.5.2 碎片化和标准化
  • 第2章 早期的心理学知识
  • 2.1 人类文明早期的心理学知识
  • 2.1.1 美索不达米亚
  • 2.1.2 古埃及
  • 2.2 希腊文明中的心理学知识
  • 2.2.1 早期的灵魂概念
  • 2.2.2 认知
  • 2.2.3 情绪和需求
  • 2.2.4 人类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 2.2.5 异常症状
  • 2.2.6 关于健康与道德行为的观点
  • 2.2.7 评价希腊人的影响
  • 2.3 印度和中国的心理学知识:非西方心理学传统的介绍
  • 2.3.1 印度教传统
  • 2.3.2 生命轮回
  • 2.3.3 思维和行为
  • 2.3.4 佛教传统
  • 2.3.5 自我
  • 2.3.6 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心理学观点
  • 2.3.7 整体论与和谐
  • 2.4 第一个千年之交的心理学知识
  • 2.4.1 罗马人:哲学与科学中的心理学知识
  • 2.4.2 早期基督教传统:灵魂的不朽
  • 2.4.3 罪疚和罪恶的心理基础
  • 2.5 中世纪盛期知识的进一步发展(11世纪~14世纪)
  • 2.5.1 基督教神学:恢复亚里士多德的声誉
  • 2.5.2 早期阿拉伯和伊斯兰文明中的心理学观点
  • 2.6 评价
  • 2.6.1 不要高估差异
  • 2.6.2 精神传统内积累的知识是有价值的
  • 2.6.3 欧洲和亚洲的哲学家有“独特思想”吗
  • 第3章 千年中期转型阶段的心理学:15世纪至18世纪末
  • 3.1 15世纪晚期至18世纪末的转型
  • 3.1.1 文艺复兴
  • 3.1.2 宗教改革
  • 3.1.3 科学革命
  • 3.2 千年中期的心理学:人们知道些什么
  • 3.2.1 科学知识
  • 3.2.2 宗教基础和民间的知识
  • 3.3 学者及其理论的影响
  • 3.3.1 认识论:理解心理经验
  • 3.3.2 勒内·笛卡儿:理性思考者和笛卡儿传统
  • 3.3.3 贝内迪克特·斯宾诺莎的一元论
  • 3.3.4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 3.3.5 托马斯·霍布斯的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
  • 3.3.6 约翰·洛克的经验主义和自由主义
  • 3.3.7 乔治·贝克莱的唯心主义和经验主义
  • 3.3.8 发展中的英国经验主义:大卫·休谟
  • 3.3.9 发展中的联想主义:大卫·哈特莱
  • 3.3.10 连接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伊曼努尔·康德
  • 3.4 法国的唯物主义与启蒙运动
  • 3.4.1 保罗-亨利·西里的唯物主义
  • 3.4.2 孔狄亚克的感觉主义
  • 3.4.3 拉·美特利的机械主义
  • 3.4.4 伏尔泰和卢梭与道德和社会发展
  • 3.5 评价
  • 3.5.1 社会氛围的变化
  • 3.5.2 个体成为关注的焦点
  • 3.5.3 知识依然主要靠猜测
  • 3.5.4 宗教观点依然占主导
  • 3.5.5 知识维护的社会秩序
  • 第4章 实验室里的心理学
  • 4.1 19世纪的变迁
  • 4.1.1 资源和基础设施
  • 4.1.2 19世纪的社会环境
  • 4.1.3 19世纪的学术传统
  • 4.1.4 人们对心理了解多少:概览
  • 4.2 生理学和哲学:两个学术流派
  • 4.2.1 精神哲学的影响
  • 4.2.2 生理学的影响
  • 4.3 早期心理学中的测量
  • 心理时间的测量
  • 4.4 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 4.4.1 德国有利的社会环境
  • 4.4.2 冯特在德国创建了一个实验室
  • 4.4.3 美国的实验室:对比一览
  • 4.4.4 德国和美国以外的实验室
  • 4.5 在实验室里:寻求自己身份的心理学
  • 4.5.1 威廉·冯特的观点
  • 4.5.2 冯特同时代人提出实证心理学
  • 4.5.3 构造主义在美国
  • 4.5.4 美国心理学会:开端
  • 4.6 评价
  • 4.6.1 一条不容易的道路
  • 4.6.2 来自实证研究的推动
  • 4.6.3 一个集体的创造
  • 4.6.4 心理学实验室和组织
  • 第5章 20世纪初的心理学与大众社会
  • 5.1 社会和文化景观
  • 5.1.1 现代大众社会
  • 5.1.2 社会氛围的变化
  • 5.2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展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
  • 5.2.1 科学探索
  • 5.2.2 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
  • 5.2.3 更多的心理学家成为实践者
  • 5.3 作为一门科学学科的心理学
  • 5.3.1 人们所知道的:科学知识
  • 5.3.2 大众信念
  • 5.3.3 价值观
  • 5.3.4 法律知识
  • 5.4 机能主义心理学:联结个体与社会环境
  • 5.4.1 威廉·詹姆斯关于精神现象的观点
  • 5.4.2 作为实用学科的詹姆斯心理学
  • 5.4.3 发展的机能主义:卡尔金斯、安吉尔和卡尔
  • 5.5 心理学领域的进化论观点
  • 5.5.1 进化论
  • 5.5.2 对心理学的普遍影响
  • 5.6 心理学中的新领域
  • 5.6.1 心智能力研究
  • 5.6.2 儿童与教育心理学
  • 5.6.3 工业和消费者研究
  • 5.6.4 犯罪行为心理学
  • 5.6.5 性别心理学
  • 5.7 评价
  • 5.7.1 经济发展因素
  • 5.7.2 教育发展因素
  • 5.7.3 对心理学家的需求渐长
  • 5.7.4 心理学正在成为一门更独立的学科
  • 第6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临床研究和心理学
  • 6.1 人们对精神疾病有哪些了解
  • 6.1.1 科学知识
  • 6.1.2 流行观念
  • 6.1.3 意识形态
  • 6.1.4 法律知识
  • 6.2 社会环境和精神病理学
  • 6.2.1 性、毒品与异化
  • 6.2.2 对精神疾病看法的改变
  • 6.2.3 异常和偏差行为的医学化
  • 6.2.4 地盘之争:精神病学与心理学
  • 6.3 理解精神疾病
  • 6.3.1 精神疾病的分类
  • 6.3.2 关于精神疾病的两个假设
  • 6.3.3 搜索大脑
  • 6.3.4 研究神经系统
  • 6.3.5 转向遗传
  • 6.3.6 关注社会和心理原因
  • 6.4 早期的治疗尝试
  • 6.4.1 在哪治疗?精神病院
  • 6.4.2 如何治疗
  • 6.4.3 第一个心理诊所和临床心理学家
  • 6.5 评价
  • 6.5.1 精神疾病观点的变化
  • 6.5.2 精神疾病案例的增加
  • 6.5.3 精神病学的诞生
  • 6.5.4 临床心理学的诞生
  • 第7章 行为主义传统的诞生与发展
  • 7.1 社会形势:这是行为主义的好时代吗
  • 7.2 动物心理学
  • 7.2.1 动物和比较心理学家
  • 7.2.2 爱德华·桑代克的影响
  • 7.3 反射研究
  • 7.3.1 伊万·巴甫洛夫的工作
  • 7.3.2 巴甫洛夫分析“高级”神经活动
  • 7.3.3 弗拉基米尔·别赫捷列夫的反射学
  • 7.3.4 反射学的应用
  • 7.4 约翰·华生的行为主义
  • 7.4.1 开始
  • 7.4.2 应用
  • 7.4.3 华生的矛盾
  • 7.4.4 为什么华生的行为主义受到欢迎
  • 7.5 评价
  • 7.5.1 一种新的科学方法
  • 7.5.2 一个还原论者的尝试
  • 7.5.3 混合的反应
  • 第8章 精神分析的诞生与发展
  • 8.1 社会与科学形势
  • 8.1.1 早期的全球化
  • 8.1.2 民族主义
  • 8.1.3 科学的复杂性
  • 8.1.4 创作的复杂性
  • 8.1.5 战争
  • 8.1.6 精神分析的起源
  • 8.2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
  • 8.2.1 精神分析的诞生
  • 8.2.2 精神分析的发展
  • 8.2.3 发展中的精神分析
  • 8.2.4 精神分析对社会的反思
  • 8.3 精神分析的早期转变: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 8.3.1 阿德勒和弗洛伊德
  • 8.3.2 阿德勒观点的演变
  • 8.3.3 个体心理学
  • 8.4 精神分析的早期转变:卡尔·荣格
  • 8.4.1 弗洛伊德和荣格
  • 8.4.2 思想的形成
  • 8.4.3 理论扩展
  • 8.5 评价
  • 8.5.1 寻找生理基础的尝试
  • 8.5.2 进化科学仍然令人怀疑
  • 8.5.3 它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吗
  • 8.5.4 方法论是最薄弱的环节
  • 第9章 格式塔心理学之路
  • 9.1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社会形势
  • 9.1.1 战后的心理学与社会
  • 9.1.2 纳粹主义与科学
  • 9.1.3 共产主义与科学
  • 9.2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 9.2.1 主要观点
  • 9.2.2 理论根源
  • 9.2.3 格式塔心理学对知觉的研究
  • 9.2.4 格式塔知觉原则
  • 9.2.5 从知觉到行为
  • 9.3 格式塔理论的发展
  • 9.3.1 库尔特·勒温的场理论
  • 9.3.2 其他理论和应用中的格式塔原则
  • 9.3.3 格式塔心理学家的命运
  • 9.4 评价
  • 9.4.1 心理学与其社会和政治背景密不可分
  • 9.4.2 历史中的地位
  • 9.4.3 基本原则:整体论
  • 9.4.4 对当下感兴趣
  • 9.4.5 与行为主义的关系
  • 9.4.6 科学的呼吁
  • 9.4.7 跨文化效度
  • 第10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理论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 10.1 社会和心理学
  • 10.1.1 美国的影响力
  • 10.1.2 社会气氛和心理学
  • 10.1.3 研究状况
  • 10.2 心理测验
  • 10.2.1 陆军测验项目
  • 10.2.2 埃利斯岛研究
  • 10.2.3 对学龄儿童的测验
  • 10.2.4 应用心理学
  • 10.3 发展与认知心理学
  • 10.3.1 高级心理功能的理论:列夫·维果斯基
  • 10.3.2 让·皮亚杰的发展观点
  • 10.4 人格理论
  • 10.4.1 传统和方法
  • 10.4.2 特质传统
  • 10.5 早期的社会心理学
  • 10.5.1 社会本能理论
  • 10.5.2 实验社会心理学:他人的影响
  • 10.5.3 社会判断理论
  • 10.6 评价
  • 10.6.1 心理学家数量在增长
  • 10.6.2 研究的范围和种类
  • 10.6.3 聚焦于测验
  • 10.6.4 发展理论势头十足
  • 第11章 20世纪中叶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理论和应用途径
  • 11.1 行为主义进一步的发展
  • 11.1.1 行为科学的实践
  • 11.1.2 B. F.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
  • 11.1.3 新行为主义概述
  • 11.2 精神分析的弯道
  • 11.2.1 精神分析与社会
  • 11.2.2 理论扩展:自我心理学
  • 11.2.3 理论延伸:离开力比多的概念
  • 11.2.4 精神分析延展至社会科学
  • 11.2.5 精神分析和犹太人
  • 11.2.6 对精神分析的综述
  • 11.3 评价
  • 11.3.1 “主流”科学中的地位
  • 11.3.2 决定论
  • 11.3.3 适应和进步主义
  • 11.3.4 跨文化的应用
  • 第12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
  • 12.1 社会面貌
  • 12.1.1 心理学和全球发展
  • 12.1.2 学术传统
  • 12.2 人本主义心理学
  • 12.2.1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根基
  • 12.2.2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原则
  • 12.2.3 亚伯拉罕·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 12.2.4 以人为中心的方法
  • 12.2.5 理论和应用领域
  • 12.2.6 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评价
  • 12.3 认知心理学
  • 12.3.1 传统的复兴
  • 12.3.2 心理学和认知科学
  • 12.3.3 对认知心理学的述评
  • 第13章 聚焦当代问题
  • 13.1 第1课 心理学继续处理“传统主题”
  • 13.1.1 心身问题
  • 13.1.2 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学因素
  • 13.1.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13.2 第2课 心理学欢迎交叉科学
  • 研究人们如何做决策
  • 13.3 第3课 心理学没有遗弃它的传统
  • 13.3.1 研究越来越精细化
  • 13.3.2 回溯理论与澄清知识
  • 13.3.3 对伪科学的回应
  • 13.4 第4课 心理学能够纠正过去的错误
  • 13.4.1 心理学中的进化观点
  • 13.4.2 全新的精神分析吗
  • 13.5 第5课 心理学仍然是一门进步科学
  • 译后记
  • 术语表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1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于我而言,这是一本很完善且易于理解的心理学史的书籍。从公元前的哲学家们,孔子和柏拉图,到当代心理学的现状和发展,这本书很详细地介绍了心理学的历史。从 20 世纪初到现在,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也得到了充足的发展,逐渐演化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把握这些抽象和框架的主义,才能帮助我更系统地学习心理学,正如我学习哲学的方法一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视野,跨学科,揪根本

      推荐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