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第三帝国的兴亡》姊妹篇,揭秘法国近现代史上的至暗时刻。

内容简介

威廉·夏伊勒不仅是法国在二战中失利崩溃这段历史的研究者,还是亲历者。他目睹法国这一欧洲大陆的军事强国面对纳粹德国的入侵毫无抵抗之力,在短短六星期之内就彻底沦陷。这是如何发生的?

在对遗留的大量档案进行了近十年的研究,并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首脑、将军、外交官和普通民众做了数百次访谈之后,夏伊勒在本书中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法国亡于内耗。这种内部的分裂与矛盾可以上溯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并不因战争的爆发而稍有减缓。

本书记录并分析了二战爆发前后法国国内外发生的各项重大事件,并详细记述了各方人物的思想与行为。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三共和国的崩溃:一九四〇年法国沦陷之研究(上)
  • 前言
  • 序曲
  • 第一章 灾难突降!
  • 第一编 第三共和国的兴起
  • 第二章 非正常诞生与早期成长中的痛苦
  • 第三章 德雷福斯事件
  • 第四章 共和国的巩固
  • 第五章 阶级和斗争
  • 第六章 持续的政治危机
  • 第七章 第三共和国的成就
  • 第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来临
  • 第九章 第三共和国最辉煌的时刻
  • 第二编 胜利的幻想与现实
  • 第十章 胜利的法国
  • 第十一章 衰落(一):政治和财政的混乱,普恩加来复出
  • 第十二章 衰落(二):军事力量的削弱
  • 第十三章 衰落(三):世界性经济大萧条动摇第三共和国
  • 第三编 第三共和国的最后几年
  • 第十四章 重大转折点
  • 第十五章 后果:鸿沟扩大
  • 第十六章 莱茵兰事变:制止希特勒从而避免一场大战的最后机会
  • 第十七章 法国进一步分裂
  • 第十八章 分歧与混乱:法国与德奥合并
  • 第十九章 通向慕尼黑之路(一)
  • 第二十章 通向慕尼黑之路(二)
  • 第二十一章 慕尼黑会议
  • 第二十二章 轮到波兰
  • 第二十三章 巴黎的夏日插曲
  • 第二十四章 与苏联谈判
  • 第二十五章 战争前夜
  • 第二十六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 第三共和国的崩溃:一九四〇年法国沦陷之研究(下)
  • 第四编 战争与失败
  • 第二十七章 离奇的战争
  • 第二十八章 大战前夕:挪威战争,对比利时的威胁和巴黎的危机
  • 第二十九章 法兰西战役(一):大兵压境
  • 第三十章 法兰西战役(二):色当惨败;德军突破默兹河防线
  • 第三十一章 法兰西战役(三):佛兰德战场的彻底失败和比利时的无条件投降
  • 第三十二章 巴黎的陷落
  • 第三十三章 逃往波尔多
  • 第三十四章 波尔多的痛苦挣扎;雷诺下台 贝当掌权
  • 第三十五章 停战!
  • 第五编 第三共和国的崩溃
  • 第三十六章 在维希的最终结局
  • 尾声
  • 致谢
  • 参考资料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兵败如山倒

    1870 年诞生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从普法战争的失败中重建,历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洗礼的战胜国,却在 22 年后的 1940 年,在兵力和装备和德国基本相当的情况下,六周内土崩瓦解。这个欧洲大陆存续最久的民主政体,其崩塌绝非单纯的军事失利,本书详细探讨其制度性的缺陷。共和国议会制先天不足,多党林立导致政府更迭如走马灯,67 年间竟更换 102 届内阁。政治精英沉溺于党派倾轧,左翼人民阵线与右翼联盟的对抗撕裂社会共识。1934 年法西斯分子冲击国民议会时,议员们不是团结护宪,而是借机攻击政敌。当希特勒崛起时,分裂的议会仍在为是否增加军费争吵不休。绥靖政策暴露出统治阶层的集体怯懦。1938 年慕尼黑协定签署后,《巴黎晚报》竟称 "和平得救了"。马奇诺防线的钢筋水泥,实则是精神防线的具象化。当德国装甲师穿越阿登森林时,法军总参谋部还在用一战思维部署防线,总司令魏刚甚至宣称 "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坦克,而是更多神父"。社会基础的溃败更为致命。工人与资本家持续对立,农民在经济危机中陷入赤贫,知识界盛行失败主义论调。当德军逼近巴黎时,200 万人规模的逃亡潮中,既有携带细软的银行家,也有推着独轮车的佃农。这个曾诞生《人权宣言》的国度,竟有半数学者支持维希政权。《论持久战》「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西方传统是一直唯武器论,不肯承认正义性和组织动员的力量,本书花大量篇幅讨论法国和德国的坦克和装备,如同三年前西方鼓吹从海马斯到美德坦克,到今天也不愿承认战争的胜利决定性因素是人而不是武器。西方在宣传上一直不愿意承认二战的胜利者主要是依靠苏联红军 (苏军的胜利依靠的不是武器而是人心,而人心的聚集依靠的是组织动员能力),虽然在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为了让苏联出兵,牺牲了常凯申,丘吉尔牺牲了波兰。本书讲述法国当年地缘政治的重大失误,充分展示政客的嘴炮和派系斗争中的小算计:35 年法国因为意识形态,看不起苏军,认为实力不如波兰,在和苏联谈结盟时,苏联要求如果有战争,苏军要通过和法国结盟的波兰去进攻接壤的德国,法国相信捷克的情报,认为德国会先策反苏联内部反对派,放弃了法苏同盟,后来的现实是斯大林的肃反巩固了政权,和德国一起瓜分了和法国联盟的波兰。英法对捷克和波兰的背叛和绥靖,精英层被一战的残酷牺牲吓坏了,书中详细记述法国当局如现在的马克龙,一次次战略误判,在风中凌乱。(最近马凯硕在亚洲协会上的访谈,就指出欧洲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第三共和国的悲剧证明,民主制度若失去公民精神滋养,终将沦为徒具形式的空壳。当自由仅被视作私利争夺的竞技场,当责任被异化为权力寻租的筹码,再坚固的议会大厦也会在历史风暴中轰然倒塌。这个用血与火建立的共和国,最终因灵魂的锈蚀而自我瓦解。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第三共和国的崩溃》,展示的就是一个强国怎样打输了一场关键的决战。它所提供的启示,不仅是关于历史的,还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一家企业,甚至一段人生要怎样去面对困境。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译林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是国内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专业翻译出版社之一,多年来致力于外国文学、人文社科、英语教育等领域的图书出版,有丰富的选题开发经验和精干的作译者与编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