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进城创业者依赖“家户主义”机制,实现经济组织与家庭统一,推动个体经济发展。

内容简介

在日常经济实践中,进城创业者以个人能力和家户组织为基础在城镇市场经济之中创办相关经济组织,并将家户组织作为依赖路径链接组织运作的资源。在具有本土社会文化特质的“家户主义”机制作用下,进城创业的经济组织得以维系,并呈现出当前繁盛的个体经济图景。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研究正视、直视进城创业现象,强调社会—经济的均衡作用,在实践之中深入认知到进城创业经济组织与家户组织相统一。在传统和现代的相互作用下(家户主义机制),进城创业经济组织不断发展,并且呈现出“星星之火”、“遍地开花”的发展路径。深入剖析“家户主义”机制,其与家户制度不同,强调形式与实质的统一、社会结构与文化观念的联合、社会文化与经济理性的均衡、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的互构等等。简而言之,“家户主义”概念和社会解释机制的建构,为我们解释日常经济实践中的经济行动以及相关经济组织运作现象提供了一种可能。

目录

  • 版权信息
  •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文库总序
  • 导论
  •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正视进城创业者的经营现象
  • 形同质异:进城农民务工经商的分殊
  • 一 群体分化与进城务工经商的共识建构
  • 二 职业分化与进城务工经商的劳动差异
  • 三 结构分化与进城务工经商的社会差异
  • 四 结论
  • 进城自主经营现象的研究传统及其启示
  • 一 进城自主经营现象的研究问题
  • 二 进城自主经营现象的研究视角
  • 三 进城自主经营现象研究的新议题
  • 四 结语
  • 概念辨析:自雇、自主经营与创业——基于进城经商现象分析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自雇、自主经营和创业概念的建构
  • 三 自雇、自主经营和创业概念的异同
  • 四 自雇、自主经营和创业概念的调适
  • 五 结论与讨论
  • 经济—关系—地位:市场化社会中经济行动的逻辑
  • 一 市场化社会中的经济行动
  • 二 市场化社会中经济行动的三种解释
  • 三 经济行动实践形式的考量取向
  • 四 结论与讨论
  • 第二部分 研究主体:剖析进城创业者的经营过程
  • 进城创业组织的类型与差异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进城创业者的构成与类型
  • 三 进城创业者群体的组间差异
  • 四 进城创业群体间的转换
  • 五 结论与讨论
  • 家户为体:进城创业组织的经营基础——基于云南溪镇的经验分析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溪镇商贸市场中的街居经济
  • 三 进城创业者的经济组织形式
  • 四 家庭关系连带:经济组织的实质
  • 五 结论与讨论
  • 行商与坐商:进城创业组织的经营形式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进城创业者中行商与坐商的表现
  • 三 进城创业者中行商与坐商的差异
  • 四 市场规范化与进城经营形式的转变
  • 五 结论与讨论
  • 进城创业中经营效益最大化的社会建构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经济效益的客观要求与经营效益最大化
  • 三 实践操作中的经营效益最大化
  • 四 经营效益最大化的习性塑造
  • 五 结论与讨论
  • 情境化行动:进城创业者的组织经营策略——基于棠华线路客运车经营经验的分析
  •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田野的介绍
  • 三 逢客必争:获取绝对数量的乘客
  • 四 超员载客:获取相对数量的乘客
  • 五 站外捡客:获取有效数量的乘客
  • 六 结论与讨论
  • 家户经营:进城创业经济的再生产机制——读《台湾都市小型制造业的创业、经营与生产组织——以五分埔成衣制造业为案例的分析》
  • 一 从台湾的经济转型谈起
  • 二 市场经济中的家户式生产方式
  • 三 同乡同业:家户式生产经营机制的延展
  • 四 未完的研究
  • 个体经济秩序与进城创业者的经营进程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进城创业者个案的描述
  • 三 进城创业者的经营进程
  • 四 经营进程与经济组织孵化
  • 五 结语
  • 第三部分 研究对话:凝练进城创业者的经营机制
  • 进城创业经济会衰亡吗?——丰丹《欧洲商贩史》的启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制度设置会导致进城创业经济活动消失吗
  • 三 城镇居民能够替代进城创业者吗
  • 四 进城创业者群体间的结构化变动
  • 五 结论与讨论
  • 家庭因素对进城创业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基于2013年CGSS数据的分析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文献回顾及假设的提出
  • 三 数据、变量与方法
  • 四 描述分析
  • 五 分析结果
  • 六 结论与讨论
  • 家户主义分析机制的建构——基于进城创业经验资料的解读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家户经营模式中的家户结构
  • 三 家户主义的构成要素
  • 四 家户主义的特征
  • 五 结论与讨论
  • 家户主义机制的扩展及其解释力
  •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 二 家户主义运行的形式构件
  • 三 家户主义运行的实质机理
  • 四 家户经营的运作效率
  • 五 结论与讨论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一,城市摊贩是全球性现象,在社会经济中,有着重要位置。根据 2010 年的数据,我国城市摊贩达到 1807 万人,相当于一座超大型城市的人口。因此,这个群体的生存状态不容忽视。第二,我国城市摊贩由 4 类群体构成,分别是农民,下岗失业人员,小商人,低收入者。他们做摊贩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不愿意被正式工作束缚;有的是从企业下岗,为了生存;有的是想从摆摊做起,积累资本和经营,将来做生意;还有的是兼职做摊贩,增加收入。但他们的处境具有相似性:处于社会底层,学历低、收入低,靠做摊贩来谋生。只要这个处境不改变,摊贩就不可能消失。第三,城市居民对于摊贩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摊贩给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人们离不开他们。但是,摊贩对公共空间的占据,影响市容市貌,破坏居住环境,还造成了安全隐患,这又让人困扰。所以,很多冲突也就由此产生。第四,我国对城市摊贩的管理,经历过一个变化。早期比较严厉,采用禁止、取缔等方式,导致了一些公共事件的爆发,而且效果也不好。2010 年前后,以广州为代表,一线城市陆续采用 “堵疏结合” 的管理方式,取得了一定效果。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