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56千字
字数
2018-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揭示农民工转变为产业工人的深入分析。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布洛维的工厂政体框架和福柯的规训权力理论,将农民工放在我国特殊的历史背景、现实情况以及具有普遍意义的工厂制度之下,较为深入地分析了从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 一、 缘起:“世界工厂”中的工人
- 二、 意义:农民的第二次飞跃
- 三、 内容:工厂政体的框架分析
- (一)分析框架
- (二)主要内容
- 四、 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 (一)理论基础
- (二)概念界定
- 五、 方法:探索性的质性分析
- 第一章 研究述评
- 一、 工业化与市场化:从农民(工)到产业工人的动力源
- 二、 新旧体制的博弈:从农民(工)到产业工人的障碍性
- 三、 特征、行为及意识:新产业工人的形成及其阶级性
- 四、 重回生产中心:劳工研究的一种转向
- (一)工厂政体分框架的形成与应用
- (二)工人的抗争行为及被解构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市场的推动:农业劳动向工厂劳动的转变
- 一、 市场的作用:农民的“隐性失业”
- (一)优胜劣汰:传统农业的“隐性破产”
- (二)技术的进步:农村劳动力的“剩余”
- 二、 比较利益的驱使:对工厂劳动方式的选择
- (一)农业劳动的日益减少或放弃
- (二)工业劳动的“低门槛”需求
- (三)向工业劳动转变的必然性
- 三、 工厂劳动方式的形成:机器中的分工协作
- (一)与机器相结合,获得驯服的肉体
- (二)分工与协作:公式化的操作
- (三)有组织的劳动:程序化的生活
- 四、 劳动方式的选择:无奈与彷徨
- (一)对工业劳动方式选择的被迫性
- (二)对农业或工业劳动方式选择的彷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劳动技术规训:农业技术转变为工业技术
- 一、 效用的驱使:农业劳动技术的丧失
- 二、 就业的压力:进入工厂前的技术规训
- (一)社会范围的就业压力
- (二)压力成为获取技术的动力
- 三、 刺激与奖惩:工厂内劳动技术的规训
- (一)工资、待遇、岗位的激励
- (二)职位、职务、身份提升的刺激
- (三)检查中的奖励与处罚
- 四、 传带与培训:工厂技术规训的途径
- (一)师徒传带
- (二)工厂培训
- (三)机构培训
- 五、 对技术规训的抵触:规避与抗争
- (一)对简单劳动的选择
- (二)“伪证书”的获取
- (三)技术农民工的抗争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劳动纪律规训:组织纪律性的形成
- 一、 两种组织管理的形式
- (一)两个典型个案
- (二)两种形式的分类
- 二、 组织形式与组织性形成的关联性
- 三、 控制与奖惩:纪律性的形成与认同
- (一)控制方式:专制型与制度型
- (二)强力刺激:严厉的处罚与有限的奖励
- (三)对纪律的反应:遵从与低度的认同
- 四、 对劳动纪律的抗争:违反纪律与组织依靠
- (一)违反纪律与抗争行为的体现
- (二)抗争意识与组织功能的体现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生活方式规训:有组织生活的形成
- 一、 基于生产形式的生活特征
- (一)两种受制于生产的生活安排形式
- (二)常态化的加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 二、 生产的时间性:生活的有计划安排
- 某工厂的作息时间规定细则
- 三、 生产的空间性:生活与生产的分割
- (一)生产空间
- (二)生活空间
- 四、 生活消费: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
- 五、 对生活方式规训的抗争:远离工厂
- (一)仍然回归农村
- (二)逃离“宿舍制”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微观方面:全景敞视的工厂规训
- 一、 全景敞视的结构
- (一)一览无遗的车间
- (二)以分工形成分割
- 二、 多种形式的监视
- (一)直接监视
- (二)层级监视
- (三)电子监视
- 三、 全景敞视主义与规训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宏观方面:国家政策的规训效用
- 一、 控制性的户籍政策造成了工农身份的强化
- 二、 “以经济为中心”促使了资本倾向性的产生
- 三、 政治考量的劳工政策相对弱化了工会组织
- 四、 维稳考量的土地政策进一步强化了恋土性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农民或工人:工厂农民工何去何从
- 一、 工厂政体的规训过程:客观的驯化
- 二、 工厂政体的规训效果:驯服的劳动力
- 三、 工厂政体规训的反面:农民工的能动性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是由教育部主管、华东理工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大学出版社。自1986年11月成立之日起,就秉承母体华东理工大学格物穷理、励志勤学的学术传统和求实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着力把自己铸造成为优秀的综合性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