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46千字
字数
2017-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内外交汇,近代云南口岸贸易趋于繁荣。
内容简介
1889年,蒙自开埠,云南对外贸易开始步入口岸贸易的新阶段。而随着思茅、腾越的相继开关,云南口岸贸易从1902年起形成了三关并立发展的新局面。张永帅著的《空间视角下的近代云南口岸贸易研究(1889-1937)》充分利用旧海关资料,以空间的视角,在描述近代云南三关腹地范围和外部市场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外部市场、内部区域特征对三关贸易特征形成的塑造作用。《空间视角下的近代云南口岸贸易研究(1889-1937)》认为,从贸易功能上讲,口岸实际上起着连接内(腹地)外(外部市场)两个扇面的节点的作用,口岸贸易特征的形成和演进是内外扇面共同塑造的结果,近代云南三关贸易的异同是三关腹地特征和外部市场结构交互作用的结果。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序
- 导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时间断限
- 三 学术史回顾
- (一)关于近代中国口岸贸易的研究
- (二)关于近代云南口岸与对外贸易的研究
- 四 空间的视角
- (一)口岸是连接外部市场与腹地区域的节点
- (二)外部市场网络与腹地区域是口岸连接的两个面
- (三)区域比较的方法
- 五 主要资料
- 第一章从传统贸易到口岸贸易
- 第一节 蒙自开埠前的云南对外贸易(1644—1889年)
- 一 蒙自开埠前云南对外贸易的空间格局
- 二 蒙自开埠前云南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及其商品构成
- 三 蒙自开埠前全国对外贸易格局中的云南
- 第二节 近代云南的口岸与海关(1889—1937年)
- 一 近代云南口岸的渐次开放
- 二 近代云南的海关体系与贸易统计
- 第三节 蒙自开埠后的云南对外贸易(1889—1937年)
- 一 开埠与云南外贸地理格局的变化
- 二 开埠后云南对外贸易的进步
- 三 开埠后云南对外贸易发展的局限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二章近代云南三关的腹地演变和外部市场网络
- 第一节 近代云南口岸—腹地格局的演变
- 一 “腹地”的内涵
- 二 开埠初期蒙自的腹地(1889—1897年)
- 三 思茅开埠后蒙自腹地的变化和思茅的腹地(1897—1902年)
- 四 腾越开埠后蒙自、思茅腹地的变化和腾越的腹地(1902—1910年)
- 五 云南口岸—腹地格局的确立(1910年至20世纪30年代)
- 第二节 近代云南口岸的外部市场网络
- 一 香港贸易网络和仰光贸易网络
- 二 香港、仰光贸易网络与近代云南口岸
- 第三节 小结
- 第三章外部市场、内部区域与近代云南三关贸易地位的形成
- 第一节 近代云南三关各占全省口岸贸易量比重的变化
- 一 各关进口分别占全省进口贸易比重的变迁
- 二 各关出口分别占全省出口贸易比重的变化
- 三 各关在全省进出口贸易中比重变化的总趋势
- 第二节 外部市场、内部区域与近代云南三关的贸易地位
- 一 外部市场依赖路径与近代云南三关的贸易地位
- 二 内部区域特征与近代云南三关的贸易地位
- 第三节 小结
- 第四章外部市场、内部区域与近代云南口岸贸易的变动趋势
- 第一节 雨水、瘴疠:腹地自然生态与近代云南口岸贸易的季节性波动
- 一 从运货骡马数量的变化看口岸贸易的季节波动
- 二 雨水与口岸贸易的季节性波动
- 三 瘴疠与口岸贸易的季节性波动
- 第二节 外部市场、内部区域与近代云南口岸贸易的年际变动趋势
- 一 资料、方法和概念
- 二 总体印象:云南全省口岸贸易的年际变动趋势
- 三 分关描述:蒙自、思茅、腾越三关的年际贸易增长趋势及其差异
- 四 外部市场与内部区域:近代云南口岸贸易变动趋势形成的空间机制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五章外部市场、内部区域与近代云南口岸贸易的商品结构
- 第一节 近代云南口岸贸易的商品结构
- 一 蒙自
- 二 思茅
- 三 腾越
- 第二节 腹地供需结构与近代云南口岸进出口商品的构成特征
- 一 腹地供需对口岸进出口商品构成的影响
- 二 腹地需求与口岸进口商品结构的形成
- 三 腹地产出与口岸出口商品结构的形成
- 第三节 外部市场网络与近代云南口岸进出口商品的构成特征
- 一 外部市场网络与近代云南口岸进口贸易
- 二 外部市场网络与近代云南口岸出口贸易
- 第四节 小结
- 结语
- 一 主要结论
- 二 讨论与反思
- 三 从历史到现实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