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理论研究、司法实务等不同的层面对法律修辞学进行了研究。

内容简介

本卷分为四大专题,第一部分为本期特稿,主要讲述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部分为专题研讨,主要讲述法治与法律文化;第三部分为主题论文,主要讲述法治与法律修辞的相关知识;第四部分为司法实践,主要为法治与法律方法。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期特稿 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诠释
  •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之融入的理解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方法论属性
  • 三、运用法律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
  • 结语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的方式
  • 一、核心价值观入法的意义
  • 二、核心价值观入法的障碍
  • 三、核心价值观入法的准则
  • 四、核心价值观入法的方式
  • 结语
  •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当代中国法治理论的应有品格
  • 一、当代中国法学界法治理论发展概况
  • 二、当代中国法治理论的内在困境
  • 三、法治的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四、当代中国法治理论的应有品格
  • 结语
  • 专题研讨 法治与法律文化
  • 国学中的法律文化
  • 一、《三字经》中的法律文化
  • (一)性善论基础上的德治论
  • (二)“三纲五常”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
  • (三)家庭以父子纵向关系为主轴
  • (四)学而优则仕的文人理念
  • 二、《千字文》中的法律文化
  • 三、《女儿经》中的法律文化
  • 四、《弟子规》中的法律文化
  • (一)年轻人负有善待老人的义务
  • (二)一言一行都要遵守尊卑有别的礼制
  • (三)要按照礼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四)要有爱人之心
  • (五)要尊重别人的财产权、住宅权和某些隐私权
  • 五、国学与现代法治的对立与转化
  • (一)国学总体上与现代法治是对立的
  • (二)国学和现代法治对立的根源
  • (三)国学怎样与现代法治相结合
  • 古代蒙古的复仇与法律[1]
  • 一、古代蒙古社会
  • (一)舍不勒联盟
  • (二)1189年的铁木真联盟
  • (三)1206年的帝国
  • 二、古代蒙古的复仇
  • (一)复仇的阶段划分和缘起
  • (二)复仇的形式
  • (三)复仇的限制
  • 三、从盟誓到札撒
  • (一)盟誓
  • (二)札撒
  • 四、蒙古复仇与法律的关系
  • 道德济世——评《万历十五年》
  • 一、《万历十五年》到底是何奇书?
  • 二、文官集团
  • 三、道德治世
  • 四、言史鉴今
  • 主题论文 法治与法律修辞
  • 法律修辞如何对待情感——以认知科学为进路
  • 一、法律中的情感
  • (一)法律与情感的研究脉络
  • (二)情感在法律中的定位
  • 二、法律修辞中的情感
  • (一)修辞与情感的统一性
  • (二)法律修辞中的命题态度
  • (三)法律修辞的具身性
  • 三、情感在法律论辩中的定位和意义
  • (一)认知分析对法律修辞中情感因素的诠释
  • (二)价值权衡蕴含的情绪性感知
  • 四、交往理性对诉诸情感谬误的重构
  • (一)诉诸情感谬误(fallacies appealling to emotion)
  • (二)以交往理性化解诉诸情感方式的矛盾
  • (三)诉诸情感谬误以“修辞过度”为界限
  • 结语:利益权衡与正义实现离不开情感分析
  • 论法治话语实践中法律修辞之合理性
  • 一、引言:话语体系、法治话语体系与修辞
  • (一)话语体系:语言建构的观念世界
  • (二)法治话语体系:观念上的法治语境
  • (三)修辞:法治话语的说服之术
  • 二、法治话语实践中的法律修辞涵义
  • (一)法治话语实践的涵义
  • (二)法治话语实践中的法律修辞的涵义
  • 三、法律修辞的合理性涵义及其证成
  • (一)法律修辞的合理性之涵义
  • (二)法律修辞宏观层面合理性之证成
  • (三)法律修辞微观层面合理性之证成
  • 四、代结语:用好法律修辞,讲好法治话语
  • 论辩型对话下法律修辞的听众问题探析
  • 一、法律修辞与法律论证
  • 二、对法律修辞听众问题的历史视阀
  • (一)传统三段论与古典修辞
  • (二)图尔敏模型与法律修辞
  • (三)佩雷尔曼新修辞学对听众的划分
  • 三、论辩型对话的法庭论证构造对法律修辞的影响
  • 四、法律修辞指向听众的分析
  • (一)听众的范围探析
  • (二)听众的价值及考虑是法律修辞的重要取向
  • (三)对听众价值的限度思考
  • 五、结语
  • 法律修辞引发的争论:同类案件法律适用差异研究——以雇员伤亡的雇主责任判例为视角
  • 一、探源:同类案件法律适用差异的现实考察
  • (一)存在:同判下规则的背反
  • (二)分布:跨区越级式的漫延
  • (三)后果:理论与实践的困境
  • 二、辨析:同类案件法律适用差异的原因追问
  • (一)职能错位:宏观指导繁乱
  • (二)思维抑制:法官裁量消极
  • (三)供给不足:审级制度疲弱
  • 三、借鉴:同类案件法律适用差异的消除经验
  • (一)精英司法:判例约束与飞跃上诉
  • (二)程序控制:个案咨询与差异发现
  • (三)模式超越:职能、程序与裁量权
  • 四、治理:同类案件法律适用差异的矫正进路
  • (一)转型:最高法院职能的“加”与“减”
  • (二)正名:法官自由裁量的“扬”与“抑”
  • (三)增能:审级制度设计的“纵”与“横”
  • 结语:局限与展望
  • 法律与文学的“琴瑟和鸣”
  • 一、“法律与文学”那场运动的“缘”
  • 二、“法律与文学”的“人文之韵”
  • 三、“法律与文学”想象的“不谋之合”
  • 四、“法律与文学”的“琴瑟之和”
  • 五、结语
  • 法律解释与意图——基于开端的隐喻
  • 一、何为开端
  • (一)法律解释是法律适用的“开端”
  • (二)法律解释与意图相关
  • 二、为什么要开端
  • (一)开端具有实践及认知性功能
  • (二)文本的模糊性是影响开端的障碍
  • (三)对文本意图的解读影响法律权威
  • 三、如何开端
  • (一)法律解释应该重视修辞方法的功能
  • (二)意图位序决定了法律解释方法的选择
  • 制度修辞:我国迅速接受审判权制度之构建
  • 引言
  • 一、迅速接受审判权的现状及反思:制度修辞的不足及其探讨
  • (一)当前我国立法及司法实务概况:制度修辞的不足
  • (二)迅速接受审判权缺位之原因探讨
  • 二、迅速接受审判权的内涵简析:理论及域外经验
  • (一)迅速接受审判权的内涵
  • (二)域外及国际人权公约中的相关规定
  • 三、迅速接受审判权确立之必要性分析:制度修辞补强之意义
  • (一)迅速接受审判权的自身价值
  • (二)权利获宪法确认的价值
  • (三)向国际刑事司法准则趋进
  • 四、迅速接受审判权在我国确立的可行方案:制度修辞构建之进路
  • (一)立法举措
  • (二)程序保障
  • (三)理念转变
  • 结语
  • 司法实践 法治与法律方法
  • 社会学解释方法的司法运用及其限度
  • 一、社会学解释方法:法律“进化的棱镜”
  • 二、社会学解释方法运用的方法层面
  • (一)作为法律方法的社会学解释
  • (二)作为宪法方法的社会学解释
  • 三、社会学解释方法运用的实体论点形态
  • (一)基于法规范在社会中新含义的论点
  • (二)基于解释结论良好社会效应的论点
  • (三)基于实现新的社会福利的论点
  • 四、转型中国的司法治理对社会学解释方法的运用
  • (一)社会学解释方法运用的界限
  • (二)中国司法治理运用社会学解释方法的理念诉求
  • 结语
  • 司法裁判中的逻辑方法及其运用
  • 一、演绎方法
  • 二、归纳方法
  • 三、类比(类推)方法
  • 四、几点思考
  • 中国实证法语境下的“法律解释”概念
  • 一、法律解释学理与实证法上的涵义存在差异
  • (一)法律解释的学理认知
  • (二)“法律解释”在我国实证法上的涵义
  • 二、我国法律解释实证法上相关规定的历史考察
  • 三、法律解释制度在我国实证法上的发展
  • (一)后续宪法规定继受了1954年宪法规定
  • (二)1955年决议与1981年决议以人大释法权为基础重新分配了法律解释权
  • (三)港、澳基本法规定了人大释法权
  • (四)立法法人大释法权制度进一步补充、完善
  • 四、对法律解释制度之“实”与概念之“名”的反思
  • 结语
  • 案例指导制度的域外借鉴及完善
  • 一、案例指导运行的理论依据
  • (一)英美法国家的“遵循先例”
  • (二)大陆法国家的“裁判索引”
  • (三)两大法系判例制度的发展融合
  • 二、案例指导制度立足于司法应用
  • (一)判例制度的融合构成案例适用基础
  • (二)案例指导制度的法律适用属性
  • 三、案例指导制度具体功能的展现
  • (一)辅助确立制定法的法源
  • (二)提供抽象的“解释规则”和“裁判标准”
  • 四、借助功能完善案例指导制度
  • 结语
  • 司法裁判社会效果考量理论再检讨
  • 一、司法裁判中社会效果考量理论检讨
  • (一)司法裁判社会效果考量的客观性、可操作性
  • (二)司法裁判社会效果考量的形式合法性
  • 二、司法裁判中社会效果考量的必要性
  • (一)应对转型中国的社会变迁需要在司法实践中进行社会效果考量
  • (二)破解法律适用难题需要在司法实践中进行社会效果考量
  • (三)法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在司法实践中进行社会效果考量
  • 三、司法裁判中社会效果考量因素分析
  • (一)历史传统
  • (二)社会规范
  • (三)公共政策
  • (四)大数据信息
  • 四、司法裁判中社会效果考量因素的具体应用
  • (一)历史传统的具体考量
  • (二)社会规范的具体考量
  • (三)公共政策的具体考量
  • (四)大数据信息的具体考量
  • 结语
  • 论类比推理的司法适用
  • 一、类比推理司法适用的前提:法律漏洞的存在
  • 二、类比推理司法适用的核心:相似性及类推结构的运用
  • (一)相似性及类推结构的认定
  • (二)相似性及类推结构在本案中的应用
  • 三、类比推理司法适用的审查:结果的评估
  • (一)推理结论的可靠性审查
  • (二)推理结论的实质有效性审查
  • 结语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法制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是中央级法律类图书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89年6月,隶属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国法制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品种1000种左右,出版物主要包括:1、法律法规的国家标准版本;2、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中外文对照文本;3、中外法学著作;4、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法学教科书;5、法律工具书;6、解释、宣传、介绍法律、法规的普及性读物;7、法律、法规中文及中外文对照文本的电子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