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深度解析恶意这种古老的情感,看清它的两面性。

内容简介

损人不利己?偷偷期盼朋友会失败?为了报复某人不惜损害自己的利益?这其实是一种恶意,它可能是微不足道的,比如某人在停车位逗留,只是为了让你多等一会儿;也可能带来很大的危害,比如夫妻争夺孩子的监护权,只是为了刁难彼此,选民将票投给一位他们希望会引发混乱的候选人。

恶意的定义是阻碍他人实现愿望但不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某些东西,而是为了让他人无法获得某些东西。你是否产生过这种念头?

本书从心理学、经济学、基因学讲述了人类为什么会产生恶意;并将恶意分为支配性恶意和反支配性恶意。恶意在自由、政治、宗教领域又是如何产生影响的?同时,作者也表明这种阴暗的情绪有正向的作用,就像从邪恶中寻找美德的源头,恶意可以推动人类前进。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第四种行为
  • 第一章 最后通牒
  • 第二章 反支配性恶意
  • 第三章 支配性恶意
  • 第四章 恶意、演化和惩罚
  • 第五章 恶意与自由
  • 第六章 恶意与政治
  • 第七章 恶意与神圣
  • 结论 恶意的未来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1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毁灭与公平的较量

    恶意,这个看似中性的词汇,实则蕴含着深重的情感色彩。其定义是阻碍他人实现愿望,出发点并非为了自身获得某种利益,而是出于一种让他人无法得偿所愿的心态。这种心态,既可能是对他人的嫉妒或不满,也可能是对某种价值观或社会秩序的反抗。而《人类的恶意》这本书,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一复杂心态的窗口。在这本书中,作者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探讨恶意。我们或许曾在日常生活和历史的长河中观察到过各种恶意行为,但往往忽视了它们背后的心理学意义。如今,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看似平常的社会现象,如特朗普的胜利、巴以冲突、甚至是自毁行为等。这些事件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恶意动机和心态。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引导我们反思自己生活中的恶意行为。我们是否也曾出于某种原因,对他人施加过恶意?这种行为是否也带有一种毁灭的倾向,不仅针对他人,也可能指向自己?通过深入剖析恶意,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它的消极影响,并探索其积极意义。然而,要真正缓解恶意,我们还需要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思考。恶意往往源于不公平的社会环境和心理失衡。因此,解决恶意问题的根本在于实现公平。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生活和发展,恶意才可能逐渐消退。当然,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恶意的工具,但并不能直接给出解决办法。缓解恶意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改善社会环境、提升个体心理素质、加强法制建设等多方面的措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克服恶意,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归零

      也不清楚,每次平静一些时间以后就会归零,灵魂深处归零,再不久就会忘记。不清楚什么原因,生气或者愤怒都无法解决,所以越大的事我越平静,越小的事越喜欢骂骂咧咧。最后都是记忆清零,唯一能记得就是给自己带来的成长和心得,其它的不重要,不需要记得,也不需要情绪跟理解。往事如烟恍如隔世,当下最珍贵,未来更仔细。不怨不恨不记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原温柔能化解恶意

        恶意的定义,书中说 —— 伤害他人的过程中,也伤害了自己。或者叫损人不利己。 我看下来,没觉得有特别的收获。 还有其它的书,《恶的科学》《天生变态狂》,这两本,大概说,恶是因为没有同理心,没有同理心是生理原因。还有一本就叫《恶:在人类暴力与残酷之中》,觉得恶是缺乏意志力,也支持作恶者是天生的,而且会一直坏下去的观点。为什么作恶。1,作恶是工具,为了钱、权力、性又无法通过社会接受的方式获得。2,自尊,为了维护对自己的良好感觉,更准确的说是,当自认为自我的良好形象被否定被攻击被威胁,会暴怒会诉诸与恶。  3,信仰或者叫理想主义。(十字军东征,集中营,自杀式袭击)。 4,虐待狂。这个我很难感同身受,但我相信世界上确实有在伤害他人中获得快感的人。善恶的话题,太宏大。社会,法律,道德,技术。。  同样的同理心让希特勒和甘地 一呼百应,  小丑和蝙蝠侠 意志力会难分伯仲。   这些阅读,对我来讲,就是引发思考,或者我就是有反骨,按照《人类的恶意》里的分类,我这是‘反支配性恶意’--- 非要找出反例去和作者去争辩一下。   假期里,看了 10 多部电影,我好久没有坐在电视前。每一部影片中,都在讲善和恶的故事。申公豹和龙族的恶意来自不公平,无量仙翁和哈克南男爵的恶意来自于要获得支配的地位,《泳者之心》里反派教练和《母亲的直觉》中安妮海瑟薇的恶意可能来自一个不能说出的执念。人生真有所谓的刀锋么?为什么非要越过刀锋?我面对的又是什么样的刀锋?   是诱惑,爱的诱惑被爱的诱惑脑中故事的诱惑?是欲望,身体的欲望?是委屈,委屈是因为你脑海的故事实现不了? 是执念,一个只有自己看得见的固执的认为是美好的?恶意是不是只是对别人?当你发现自己正站在刀锋上,这种伤害,如何化解?《恶意》也是一部电影,张小斐和梅婷,也站在可能是自己立起的刀锋上。确实是自己立起的刀锋,恶意也可能是被心中的执念划伤,你需要对自己温柔。炙热的追求可以缓下脚步,强烈的控诉可以用温水润润喉咙,果断的放下不妨温柔的道声再见。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猴面包树工作室

        猴面包树工作室是帆书(原樊登读书)旗下的文化出版品牌,着力于出版人文社科、文学艺术、思想文化领域优质图书,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发现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的内容,以虔敬之心、匠人态度做好每一本书,为读者提供与新知、新思联结的可能,与读者一起向心灵的深处探索,向思想的高处攀登,在阅读中认识自己,理解他人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