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关于苏联援华项目的详细资料集。

内容简介

1953-1957年,新中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以这一时期为主,苏联帮助中国建设了156项工业项目,极大地填补了中国工业的空白,自此中国大地上史无前例地形成了独立自主工业体系的雏形,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的骨架,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156项工程建设是中国实现全面工业化的历史起点,是新中国首次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设备进行的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研究和经验总结,对今天仍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本书包括综述、专题研究、回忆录、大事记、文献资料五个部分,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详细介绍了156项工程的立项、分布、实施过程,以及它们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巨大影响,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目录

  • 版权信息
  • 奠基:苏联援华156项工程始末(一)
  • 前言
  • 综述
  • 156项工程建设历史概述
  • 专题研究
  • 156项工程的行业结构与地区布局
  • 中国工业化基础的奠定
  • 关于156项工程研究综述
  • 回忆录
  • 赴苏联谈判的日日夜夜
  • 周总理和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 “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 一汽——祖国汽车工业的摇篮
  • 关于50年代我国从苏联进口技术和成套设备的回顾
  • 我所了解的一汽选址工作
  • 我参加了新中国汽车工业的筹建
  • 忆一汽筹建前期的驻莫斯科工作小组
  • 中国要建一座汽车厂
  • 洛阳矿山机器厂建厂回忆
  • 建厂初期的“从头学起”
  • 洛阳轴承厂建厂回忆
  • 周恩来总理视察洛阳第一拖拉机厂
  • 株洲发电厂创建经过
  • 我在331厂任职期间的工作
  • 回顾包钢建设
  • 大事记
  • 大事记
  • 奠基:苏联援华156项工程始末(二)
  • 编选说明
  • 文献资料
  • 中央关于对外贸易方针问题的指示
  • 关于同意苏中两方组织共同委员会给刘少奇等的电报
  • 刘少奇:关于向苏联学习党和国家建设经验问题给联共(布)中央斯大林的信
  • 关于苏联专家在中国工作的待遇问题
  • 中央关于苏联专家在华工作条件协定事给刘少奇等的电报
  • 中央关于苏联专家来华事给高岗等的电报
  • 刘少奇:为准备迎接苏联专家到北平给中央的电报
  • 刘少奇:为给苏联专家配备办公及生活设施给周恩来的电报
  • 中央关于苏联专家来北平事给东北局的电报
  • 刘少奇:在中苏友好协会总会成立大会上的报告
  • 毛泽东:关于苏联专家薪金问题给柯瓦洛夫的信
  • 毛泽东:关于为全总聘请苏联顾问问题给斯大林的电报
  • 柯瓦洛夫:改善和提高东北和华北各发电厂之经营和工作效率的简要措施
  • 毛泽东:关于准备对苏贸易条约问题给中央的电报
  • 刘少奇:关于向苏联订购电业和钢铁设备问题给毛泽东的电报
  • 中央关于苏联专家带家属来中国问题给东北局的电报
  • 刘少奇:关于请苏联专家修理小丰满水电站问题给毛泽东等的电报
  • 刘少奇:关于交通部所请苏联专家有关事宜给张锡俦的信
  • 毛泽东:答塔斯社记者问
  • 关于赴莫斯科进行中苏谈判的电报和批语
  • 刘少奇:关于铁道部要求聘请苏联专家问题的批语和电报
  • 刘少奇:关于派在华苏联专家与周恩来同去莫斯科等问题给张锡俦的信
  • 周恩来:关于订购苏联货品和设备问题给米高扬的信
  • 新华社:接受苏联专家改进重工业技术作业建议
  • 中苏两国关于缔结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协定的公告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
  • 毛泽东:关于由李富春主持中苏贸易谈判等问题的电报
  • 毛泽东:关于请允许延长全总苏联顾问在中国工作时间问题给斯大林的电报
  • 中央:关于中苏贸易协定问题的电报
  • 认真向专家学本事
  • 中央关于中苏贸易协定问题给李富春等的电报
  • 毛泽东:缔结中苏条约和协定的重大意义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对外贸易组织交货的共同条件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之间的贸易协定
  • 刘少奇:就负责处理有关苏联专家各种问题给周恩来的信
  • 周恩来:关于专家问题给刘少奇的信
  • 刘少奇:对东北局关于请苏联专家去桓仁勘察可否建水电站电报的批语
  • 周恩来:对伍修权关于苏联对华技术援助问题报告的批语
  • 周恩来:对高岗关于东北派人赴苏联学习工业技术电报的批语
  • 外贸部国外贸易司林海云司长与新华社记者的谈话
  • 谢尔玖润夫:关于增加中国纸浆生产的报告(节录)
  • 斯特洛夫柴夫、捷金:苏联专家对吉林人造橡胶设计的意见(节录)
  • 莫谢耶夫:对“中国西北天然石油产地开采草案”的意见(节录)
  • 苏联专家:关于制定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五五年度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经济国家计划方针的意见书
  • 中财委:一九五二年对苏新国家贸易出入口计划
  • 张闻天:关于我国今后工业化问题的意见给总理并报主席及中央的信(节录)
  • 陈云:向苏联聘请工厂设计组及订购装备的办法
  • 高唐:苏建议我在建设工业中要注意轴承厂等问题
  • 中财委:关于成套设备订货问题
  • 陈云、李富春:关于恢复、改建、新建工厂的设计情况和意见
  • 陈云、薄一波、李富春:关于苏联专家工薪标准问题
  • 中财委:1952年派赴苏联留学生实习生名额
  • 毛泽东:关于感谢苏联专家对鞍钢建设的援助给高岗的复电
  • 王鹤寿、吕东、安志文:佳木斯造纸厂设计报告(节录)
  • 抽调技术员工支援鞍钢建设
  • 扎布罗金:对发展东北人造液体燃料工业及石油工业的几点意见(节录)
  • 苏联专家:对东北主电力系统的建议
  • 宋劭文:关于派赴苏留学生给李富春的信
  • 高竞生:请即派去苏学习专门技术之人员
  • 李富春:派赴留苏学生应规定严格制度
  • 刘少奇:对全总关于聘请苏联专家培养工会干校教员报告的批语
  • 周恩来:关于提供技术资料问题给莫洛托夫的信
  • 陈云、李富春:五年计划中的对苏贸易问题
  • 中财委:关于编制五年计划轮廓的方针
  • 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煤矿管理总局局长刘向三:苏联专家的帮助对中国煤矿工业的恢复和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 中央轻工业部:关于苏联专家工作报告(节录)
  • 毛泽东:接受苏联驻华大使潘友新呈递国书时的答词
  • 东北计委会:财经部门三年来苏联专家工作检查报告(节录)
  • 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
  • 中财委:关于各部行署一九五三年赴苏留学生名额分配问题
  • 毛泽东:转发肖向荣关于各军事部门与苏联顾问的关系的总结的批语
  • 关于与苏联国家计委商谈我国五年计划等问题给李富春的信
  • 国家统计局:报告历年特殊订货及成套设备进口情况(节录)
  • 毛泽东:接受苏联新任驻华大使库兹涅佐夫呈递国书时的答词
  • 中央关于计划设计项目协定内容、组织工作给李富春的指示
  • 中央关于纠正“技术一边倒”口号提法错误的指示
  • 中央关于中苏协定问题给李富春的指示
  • 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
  • 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的议定书
  • 李富春:关于二百名设计专家分配问题给中央的报告
  • 中共中央给李富春同志的复电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对苏联政府备忘录和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中国五年计划任务的意见书的回文
  • 李富春:关于我国五年计划的方针任务的意见
  • 重工业部关于国外设计工作经验的初步总结报告
  • 中共中央批转中央重工业部关于国外设计工作经验的初步总结报告
  • 中央关于加强与苏联专家合作问题的指示
  • 李富春:关于与苏联政府商谈苏联对我国经济建设援助问题的报告
  •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发挥苏联专家作用的几项规定
  • 李富春: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应注意的问题
  • 毛泽东:关于感谢苏联政府援助我国经济建设的电报
  • 张闻天:中国人民开始了为国家工业化的斗争
  • 国家计委:请各部抓紧苏联设计项目的各项准备工作
  • 国家计委关于委托苏联设计项目设计准备工作进行情况的综合报告
  • 驻苏大使馆商务参赞处关于委托苏联设计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及意见
  • 国家计委:国外设计准备工作中应注意事项
  • 国家计委:请中央批转建筑部党组(关于)设计机构调整方案的报告
  • 国家计委:关于加强驻苏使馆商参处的建议
  • 国家计委:转发张大使关于委托苏联设计中的一些问题及意见
  • 国家计划委员会办公厅关于与苏联顾问合作、向苏联顾问学习情况的检查报告
  • 中共中央批转中央财政部专家工作检查报告
  • 毛泽东:接受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呈递国书时的答词
  • 刘少奇:对苏联希望中国按时确定新项目设计任务书建议的批语
  • 毛泽东:祝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四周年给马林科夫的电报
  • 国家计委关于向苏联政府提出一些补充要求与修改意见向周恩来的请示报告
  • 国家计委:关于郭维尔所提问题的研究意见向中央的请示报告
  • 陈云: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几点说明
  • 周恩来: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
  • 对于一九五三年五月十五日关于苏联政府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的议定书
  • 中苏关于签订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的联合公报
  • 中华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科学技术合作协定
  • 中国政府请苏联政府增加设计和帮助建设某些企业的备忘录
  • 毛泽东:答谢苏联赠送机器设备和提供技术帮助的两封信
  • 毛泽东等为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的题词
  • 国家统计局:一九五四年一至三季度成套设备进口合同完成情况报告
  • 中央关于进一步作好编制地方经济五年计划纲要的工作的指示
  • 赫鲁晓夫致毛泽东的信
  • 国家计委关于一四一项一九五五年度设备分交国内供应部分中的几个问题
  • 刘少奇:对周恩来关于商请苏联按期为鞍钢提供设备等问题给尤金信的批语
  • 李强:苏联对我国“141项”企业进行技术援助的具体进展情况及今后工作
  • 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苏联帮助七七四厂安装与开工措施的请示
  • 周恩来:节约和改善生活
  • 毛泽东等祝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五周年的电报
  • 国家统计局关于一九五四年成套设备进口合同等完成情况(节选)
  • 阿尔希波夫:对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的意见
  • 刘少奇:对苏联顾问关于中国“一五计划草案”书面意见的批语
  • 国家计委1955年度国民经济计划提要(节录)
  • 周恩来:关于推迟西安四个电工厂和太原磺胺厂的建设问题(节录)
  • 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九五三—一九五七年发展国民经济五年计划草案中个别问题的意见
  • 国家建委:“141项”设计审批工作中的一些问题
  • 国家计委党组:关于苏联顾问和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对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的意见的研究结果的报告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节录)
  • 国家计委党组、地质部党组关于提请苏联政府对我国地质工作进行技术援助的报告
  • 毛泽东:答谢苏联军事顾问团祝贺我国国庆的复信
  • 毛泽东:关于朱德、聂荣臻访问民主德国、苏联时应注意事项的批语
  • 国家计委党组关于一机部追加新建北京铣床厂项目问题的报告
  • 国家计委申请批准将武汉重型工具机厂一次建成的报告
  • 毛泽东:关于检查同苏联专家、顾问关系的批语
  • 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关于苏联先进生产者代表团到各地传授先进经验的情况报告
  • 毛泽东:对周恩来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的报告稿的批语
  • 周恩来: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的若干主要问题
  • 周恩来:争取外援,但不依赖
  • 国家计委党组: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十五年远景计划的汇报(节录)
  • 毛泽东:关于向苏联派遣留学生、实习生问题的批语
  • 国家计委党组关于修改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签订的苏联援助我国建设项目两国协议的报告(节录)
  • 中共中央批准计委党组关于修改中苏两国经济协议的两个报告
  • 李富春:伟大的榜样——祝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
  • 李富春:关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和今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方针的报告
  • 关于修改和补充苏联在技术上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和改建工业企业和其他项目的中苏协定的议定书
  • 毛泽东:对待苏联经验只能择其善者而从之
  • 毛泽东:对《苏联专家对“多快好省”路线的看法》一文的批语
  • 毛泽东:对苏联请求在我国建立特种长波无线电台问题的批语
  • 毛泽东:对驻苏大使馆关于中苏北京会谈以来苏联各方面情况报告的批语
  • 毛泽东:对驻苏使馆关于中苏关系中一些问题的处理意见的批语
  • 中共中央关于在对外关系中切实纠正骄傲现象的指示
  • 国家统计局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1953年到1957年)计划执行结果的公报
  • 周恩来:外贸工作十四条
  • 毛泽东:对一份关于苏联建设中遇到问题的材料的批语
  • 毛泽东:对苏联报刊摘登周恩来《伟大的十年》一文情况报告的批语
  • 周恩来:目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四项任务
  • 聂荣臻:关于立足国内发展科技等问题向中央并毛泽东的报告
  • 毛泽东:在关于最近苏联对中国大使馆的态度变化情况报告上的批语
  • 周恩来:在聂荣臻关于立足国内发展科技等问题向中央并毛泽东的报告上的几段批语
  • 中共中央关于全党大搞对外贸易收购和出口运动的紧急指示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关于处理过去双方所签订的苏联在技术上援助中国建设和扩建工业企业及其他项目的各项协定和有关文件的议定书
  • “一五”时期156个重点项目的建设情况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苏联老大哥有力量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两大主要任务,三大改造和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其中第二个任务是进行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 156 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 694 个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回顾五年计划 / 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奠基156》苏联援华156项工程始末有感

      随着新中国 1949 年的成立,百废待兴的旧中国,如何能快速地进入工业化的发展,发展自己的经济,来壮大自己的国力,免得日后周边国家的觊觎,再次受到蚕食或进入战火纷飞的年代!以毛主席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在边解决周边不安稳因素可能给国家的发展带来的影响外,请求苏联老大哥的援助,通过近 20 年的时间,以毛主席访问苏联为起点,开启了近 20 年中苏关系的 “蜜月期”!苏联援建的 156 项工程,涉及到:煤炭、石油、电力、钢铁、有色、化工、机械、轻工、医药以及军工十大领域。该书是作者收集了全过程的信函资料以及对参与 156 工程的领导、专家的走访和回忆!把解放后的近 20 年,以 156 工程为基础描述了中国工业体系的建立。书本的副标题是:中国实现全面工业化的历史起点以 “156 项重点工程” 为核心的工业建设,使中国大地上,史无前例地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雏形!中国解放后的 20 年,是中国快速发展的 20 年,也是在苏联老大哥的鼎力支持下,才建立了自己的工业基础!而在现今这个年代,随着俄罗斯普金总统第五任期的开始,俄乌战争一直在持续不断地 “维持着”,而美国的新一任总统大选如火如荼地在按部就班地竞选时节,一声枪响,不仅仅止步了拜登竞选的步伐,同时也把特朗普的威望拉高了几个百分点。而急不可待地为竞选拉票的同时,也在阐述特朗普自己未来的施政纲领和即将采取的措施!在这样的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俄罗斯、中国、美国以及美国挟持的欧盟,围绕着地缘的纷争、意识形态、科学与技术等环境下,再来重温,中国与苏联那个 “火热的岁月”。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当时的中国,近期吴海龙外交官,在一次国际圆桌会议上的一段讲话,就代表了中国在维系时节和平,携手世界上各国,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我们困难的建国起步期,苏联给了我们帮助,而现在的俄乌战争,我们要帮助双方,达成停火,不要成为别人的傀儡,也不要成为别过赚钱的机器,更不能牺牲了本国人民的生命为代价。这是我们的真正的目的![中国外交协会会长王海龙的讲话要点:各位来宾,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矛盾和风险在不断上升的世界。也是一个不确定性。越来越大的世界。我们究竟要让这个世界向什么方向发展?是对抗还是合作?是和平还是战争?是发展还是衰落?这是每一位负责任的、理性的政治领导人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和做出的选择。中美关系的走向影响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也事关全球的繁荣与发展。刚才我仔细听了。阿林先生的发言。他对改善中美双方的关系提了不少,积极的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但是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厢情愿的事情。只有双方相向而行。我以为美国的对华政策越来越偏离了正确的轨道。硬是把一个好端端的战略合作伙伴推定为战略竞争对手。把中国自身的发展和壮大视为对美国的挑战和威胁。这是美国犯下的。严重的战略误判,中国从未挑战和威胁过美国。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是中国人民用血汗拼搏出来的,不是谁给的恩赐。中国的发展带给世界的是机遇,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做出的是贡献。没有中国出手相救。美国和世界能那么快的度过 2008 年的金融危机吗?没有中国输美的无数的廉价物美的商品,美国能维持几十年的低通风吗?没有中国巨大的市场。美国那么多的农产品以及成百家,成百家的波音飞机卖给谁呢?没有中国的对外开放。美国在华投资大大小小的公司能赚的盆满钵满吗?没有中国买了美国上万亿美元的国债,美国的金融市场能稳定吗?如果美国不对中国可以几千亿美元的关税,美国的通货膨胀不至于像今天这样居高不下。如果美国能与中国在抗击新冠疫情方面紧密合作,美国也不至于成为全球感染和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美国一直在推动其提出的所谓印太战略。但是韩国外长不久前说了一句大实话。没有中国印太,还哪有什么外来啊?不久前,美国国务卿克里指责中国停止与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合作是对世界的惩罚。我今天那些不讲是什么促使了中国这样做。我只想说如果按照科里的逻辑去理解,没有中国的合作,气候变化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其实美国主动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战、美国对中国采取的一系列的脱钩,断供,制裁,限制等措施,那才真正是对世界的惩罚,是对美国民众的惩罚。当前美国的政治领导人仍然执迷不悟。顽固的坚持去偏执的对话政策。美国的所谓印太战略,印太经济框架、四国机制、三国联盟,供应链同盟、芯片四方,美国出台的一大堆这个法,那个法哪一个不是针对中国的?哪一个不是出于遏制中国的目的?哪一个不是具有排他性和对抗性的?拜登政府上台后,提出了竞争,合作,对抗的对话政策。不久前美国国卿不林肯又把美国的对话战略概括为投资。结盟竞争,其实投资和结盟还不是为了竞争和对抗吗?迄今我们看到的都是美国对华的竞争与对抗。美国与中国的合作乏善可陈。美国非要与中国过不去,非要找中国的茬儿,非要拉帮结伙,打压,遏制,排斥,孤立,削弱中国。究竟对美国有什么好处?究竟对世界有什么好处?试想,一个市场不断萎缩,一个经济一蹶不振,一个在华外资赚不到钱,一个难为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做出贡献的中国。对美国有好处吗?对事业有好处吗?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先生说过。如果中国人都能过上美国人的生活将是世界的灾难。奥巴马先生看的太短视、太肤浅了。恰恰相反如果中国人过不上美好的生活,那对世界才是真正的灾难。美国的政治领导人,美国的战略专家精算过这个问题吗?这个世界的麻烦已经够多的啦。一个乌克兰危机也让美国及其欧洲的盟友够受的啦。难道美国还想制造一个更大的中美危机吗?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曾经说过如果中美发生冲突,一切就晚了!显然中美发生冲突那是全球最大的灾难。我想一个理智健全的人多不愿意看到这一幕的发生。美国不管使用什么手段,不管怎样,拉帮结伙。真能把中国整垮吗?真的让世界去中国化吗?真能阻挡中国发展的步伐吗?恐怕那些极力主张恶化的政客们也未必相信他们的主张能得逞。按照 2020 年的统计,中国与美国有着 7000 多亿美元的贸易。与欧洲有着 8000 多亿美元的贸易。与日韩有着 7000 多亿美元的贸易。与东盟有着 8000 多亿美元的贸易。外国在中国的投资逆势增长而且首次超过了美国。而美国像特斯拉这样的大公司还得不断的把钱投向中国。美国不久前通过了一个什么芯片与科学法?千方百计有限制美国公司与中国的芯片合作。但殊不知当中国不再买美国芯片的时候,美国公司来的芯片研发一大批量生产的意愿和动力呢?中国不买美国哪一类产品,哪一类产品的公司和企业就要亏损,甚至要倒闭关门。再过几年,当中国搞出了被美国西方卡脖子的技术产品的时候,美国西方的公司有可能要喝西北风。而中国生产的大量产品,已成为美国被美国西方国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的作用中国的市场中国的产品。在世界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排斥性。强行与政治的意愿,非要把中国排除在全球产业。供应链车位既不现实,也无可能。所以这一点美西方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似乎还没有看清楚,想明白。但广大发展中国家对此是深有体会的。美西方一直排斥和阻挠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不断的指责中国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陷阱。我今天呢没有时间就是不是中国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陷阱问题做论证。但是我想说的是中国不给发展中国家修铁路,建码头,造桥梁,修公路,美国西方国家会帮助他们吗?美国西方国家会把几千亿美元投给发展中国家吗?中国所做的是美西方国家不想和不愿意做的事情。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的全球发展倡议、深受发展中国家欢迎的道理。最近我看到一则消息。中国帮助克罗地克罗地亚修建了跨海大桥,建成以后实现了当地几代人的梦想。当地群众载歌载舞,热烈庆祝像过节一样。这就是中国的作用和贡献。这是美国西方国家无法取代、也无法排斥的。当然为了对冲中国的一带一路,美国提出了重建世界的计划、欧洲呢提出了全球联通、欧洲战略,全球门户计划等等。但愿这些计划不要画饼充饥。美国西方难以曾总夸中国最核心,最根本的原因是:一中国有一个久经历史考验、和血与火的洗礼、有着巨大的号召力,动员力和领导力的坚强的中国共产党。世界上没有一个政党想有如此高的支持度和信任度。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个政党有如此众多的党员。二,经过中国人民几十年的拼搏奋斗,中国已经有了一个基础较为雄厚较为坚实,而且继续增强的综合国力。三,中国具有世界上最为完备的工业体系,中国的经济既能内循环又能内外循环,相互促进。四中国与世界就是广泛而深度的关系。中国既与发达国家用于发展中国家有着互有需求,互利互惠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在不断的深化和发展,并成为一种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就凭以上几个方面没有哪个国家和集团势力可以整垮中国,可以战胜中国。所以美国西方的政治领导人在对华政策上还是要在好好权衡一下利弊。千万不要死抱着就是冷战的思维,非要一条道走到黑。非要撞了南墙才回头。最近美国西方的一些政界和学界人士提出要重建与中国的关系。认为现行的对话政策是行不通的。也许这是一种觉醒的开始吧。美西方与中国的合作是唯一明智的选择。合作一定会对双方对各方有利。但如果对抗冲突输的最有挑事儿的一方,中国既不会挑战美西方,更不会威胁美西方。中国愿意成为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合作伙伴。中国愿意与所有国家携手合作,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维护世界的发展与繁荣,应对全球面临的各种问题。随着中国国力的继续提升,中国愿意为世界提供更多的机遇,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庞大市场的大门始终开放。绝不会闭关锁国,也不会自主亵渎,中国始终把自己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连在一起。把自己的利益与世界的利益连在一起。这也就是中国为什么一直在坚持不懈的倡导,构建人类命运体的理念。中国是这样说的,也在这样做。我深知中国今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但我也坚信中国未来的光明前景,就像一段英文所讲。Today is not easy.Tomorrow is more difficult.But the day after tomorrow will be  winable. thank you!]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工业从何而来?

        妈妈蒸馒头,会用酵子来发面。小时候问过妈妈:酵子从哪里来?妈妈的答案是姥姥给的。妈妈只是从姥姥那里学来了做酵子的方法。但酵子到底从哪里来?这本书于我,就是回答诸如此类工业到底从哪里来的问题。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天地出版社·华夏盛轩

        北京华夏盛轩图书有限公司 成立于2008年08月18日,注册地址在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群园三区3号楼7层,主要从事图书、报纸、期刊、电子出版物批发、零售;资料编辑;版权贸易;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含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