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2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34千字
                       字数
                        2018-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在晚清中央和地方权力格局的研究中,突破学界流行的“督抚专政”“内轻外重”观点的范围,力求从更客观、多元的角度来认识这段历史的多面相。
内容简介
晚清中央政府与地方督抚的政治博弈,是近代中国政治走向的一个重要命题,而梳理同治、光绪两朝地方督抚群体的结构和人事嬗递状况,可以明了同光督抚的特性及其对晚清政局的影响。针对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强势崛起的湘淮集团,清廷通过“扶淮抑湘”到“湘淮互制”,确立了“湘淮分立”的调控路径,与湘淮集团在行政人事、财政税收、军队控制、司法外交等权力问题上展开激烈地争夺。清廷与湘淮集团博弈的结果,导致湘淮集团由同治元年(1862)的全盛时期逐步进入光绪二十一年(1895)之后的全面衰落状态,并最终呈现地方实力集团从湘淮集团向北洋集团转换的格局。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丛书编委会
 - 前言
 - 第一章 同光时期地方督抚群体的结构和人事嬗递
 - 第一节 同光时期地方督抚群体的结构考析
 - 第二节 同光时期地方督抚的特性对政局变化的影响
 - 第二章 从“扶淮抑湘”到“湘淮互制”
 - 第一节 清廷实施“扶淮抑湘”策略的背景
 - 第二节 清廷在湘军集团腹地和财赋之区重布权力格局
 - 第三章 清廷操控下的“湘淮互制”
 - 第一节 李鸿章和淮系集团权势变迁
 - 第二节 清廷确立和巩固“湘淮互制”的局面
 - 第三节 清廷“湘淮互制”策略在中枢权力斗争中继续演化
 - 第四章 清廷的天津教案对策与曾国藩之死
 - 第一节 天津教案发生后中外的认识分歧和清政府初步的处置原则
 - 第二节 清廷处置津案原则的游移与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
 - 第三节 清廷为不开战端和权力斗争双重目的给曾国藩制造政治难题
 - 第四节 慈禧利用清议力量同时打击奕訢、曾国藩
 - 第五节 曾国藩的两难困境和陷阱式“解脱”
 - 第五章 清廷重建经制军的努力
 - 第一节 变或不变:同治年间围绕重建经制水师的斗争
 - 第二节 长江水师制度的经制特征
 - 第六章 中法战争时期的清廷与湘淮派系权力控制
 - 第一节 中法战争前夕派系对清廷越事决策的影响力
 - 第二节 中法战争中的军队控制权问题
 - 第七章 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军队控制权
 - 第一节 平壤战役中清军军储与叶志超的逃跑
 - 第二节 从依克唐阿军看清军的武器装备与怯战问题
 - 第三节 清军将领徐邦道的“近代军事才能”和底气问题
 - 余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1862~1900年各省区总督履历情况
 - 附录二 1862~1900年各省巡抚履历情况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