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
大卫·伊格曼“自我进化”四部曲。享誉全球的脑科学家、《西部世界》科学顾问扛鼎之作。
内容简介
《飞奔的物种》:人的大脑如何进行创造性思考?如何获得源源不断的好创意?什么样的创新产品可以被大众接受,成为流行?组织如何做才能在创意经济时代,获得优势?在《飞奔的物种》中,享誉全球的脑科学家、《西部世界》科学顾问携手美国知名音乐大师,提纯人类创新史,揭示了创造力突破的核心法则。在近200个创新案例中,你可以看到,人类如何运用创造力实现飞奔,雄踞万物之首。《飞奔的物种》从脑科学的角度,解释了人类创造力何以产生,以及大脑进行创新思考的独特方式。作者结合近200个商业、科技、艺术、建筑等不同领域的创新案例,清晰而透彻地阐述了创造力的核心——“3B”法则:扭曲(Bending)、打破(Breaking)、融合(Blending)。通过运用创造力的“3B”法则,无论组织或个人,都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不仅讲述了如何产生创新,更告诉你创新如何才能被大众接受,成为流行。同时,作者分析了创新者应该具备的四种思维特征,从而帮助你更彻底地实现创新领域的“自我进化”。
《大脑的故事》:人体是一个复杂而精美的杰作,而大脑是其中神秘的存在。我们通过它在世界上来往穿梭、做决策,放飞想象力。 我们的美梦、清醒时的人生,都源自它飞速运动的数十亿细胞。我们历经悲喜、绚丽多彩的完整人生,都发生在这区区 1.4 千克重的东西里。而如此重要的大脑,一直像一个难解的谜题,困住了无数顶尖的科学家,也被我们所忽视。在《大脑的故事》中,享誉全球的脑科学家,《西部世界》科学顾问大卫·伊格曼,用一篇篇引人入胜的故事,为你展现脑科学领域的前沿成果,带你领略大脑宇宙的奇妙之处。
《死亡的故事》:本书以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的小说为蓝本,包含40篇令人惊艳的死后故事,映射的是生命的可能性,包含了我们自身的方方面面:对不同生活的向往、欲望、梦想,对异世界的诗意遐想,甚至还有我们不为人知的隐秘。《死亡的故事》一经推出即登顶《纽约时报》畅销榜,多次被改编为歌剧、电影。英国演员斯蒂芬·弗雷为其背书:读完这本书如果你没有为之着迷,我就吃四十顶帽子,说到做到。
《隐藏的自我》:为什么在意识到前方有危险之前,你的脚已经踩上了刹车?为什么我们总喜欢在晚上发一些感性的文字?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发生婚外恋?为什么我们总是无法保守秘密?为什么你总是管不住自己?……所有这些问题都与你对自己的认知有关,而实际上,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了解自己。卡尔·荣格说:“每个人的内心之中都有另一个自己不认识的人”。《隐藏的自我》从脑科学的角度,为你揭示人类行为、决策背后的大脑运行机制,帮你重新认识“我是谁”。
目录
- 版权信息
- 飞奔的物种
- 版权信息
- 大卫·伊格曼
- “摔”出来的脑科学家
- 烧脑神剧背后的科学顾问
- 文笔惊艳、想象奇崛的“脑洞大咖”
- 玩转科学与商业的发明家
- 献给中国读者
- 引言 极速时代,如何用创造力实现个人与组织的指数级突破
- 01 创造力与生俱来
- 利用已知探索未知
- 用新观念打破习惯
- 模拟将想象变为现实
- 创造力是社会化的
- 02 大脑改造所有已知的东西
- 创造不是凭空而来
- 创造力的核心:“3B”法则
- 03 创造力“3B”法则1:扭曲
- 扭曲的方式:多种多样
- 扭曲的程度:从轻微到强烈
- 扭曲的持续性:不断的翻新与改编
- 04 创造力“3B”法则2:打破
- 打破一切
- 压缩
- 拆分与丢弃
- 05 创造力“3B”法则3:融合
- 如何融合:不受约束的创造力源泉
- 深度融合:促进人类文明的跃进
- 06 “3B”法则取决于环境
- 创新需要与文化产生共鸣
- 创新要有度
- 原地徘徊,反被抛弃
- 走得太快,没人跟随
- 追寻普世之美
- 07 打破传统:在原有基础上创造新可能
- 参考传统,而不是遵守传统
- 在推翻自我中找到新大陆
- 08 增加可选项:在新层面创造突破性可能
- 生成各种选择
- 何时减少可选项
- 多元化,广撒网
- 09 从原点发散:在可控范围内创造有价值的可能
- 向不同方向、不同程度探索
- 必须在意大众的接受能力
- 10 容忍风险:在不确定中创造确定的可能
- 面对错误,勇敢无畏
- 接受大众说“不”
- 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
- 11 打造创新型企业
- 创新型组织面临的挑战
- 跨越可能性边界
- 别把增加可选项当作浪费
- 办公环境进行周期性变化
- 保持灵活性
- 12 构建创新型学校
- 让孩子在玩耍与模仿中找到平衡
- 培养孩子多向解决问题的能力
- 鼓励孩子进行有风险的创新
- 激发孩子参与创新的3个因素
- 活跃想象力的终身价值
- 结语 掌握创新核心驱动力,人类创造无限未来
- 致谢
- 译者后记
- 隐藏的自我
- 版权信息
- 测一测 关于意识,你了解多少?
- 01 大脑通常是以隐藏模式运行的
- 什么是意识
- 人类认识大脑之旅
- 人类认识意识之旅
- 02 我们感知的世界都是由大脑构建的
- 马赫带现象:为什么会忽视明显的事物
- 变化盲视:为什么眼见不一定为实
- 运动后效:大脑也会犯错吗
- 为什么“看”也需要学习
- 不同的感觉可以相互代替吗
- 大脑内部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活动
- 我们看到的世界一定是真实的吗
- 03 我们的大多数行为是由无意识决定的
- 内隐记忆:为什么意识无法获取大脑所有的知识
- 我们与世界的互动是无意识的吗
- 内隐偏见:能否从个人的行为了解其真正的想法
- 内隐自我主义:我们为什么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事物
- 大脑可以被无意识地操作吗
- 预感到底准不准
- 大脑能学习所有的知识吗
- 04 我们体验事物的本能受生理限制
- 大脑是主动构建还是被动记录现实
- 为什么我们意识不到自己在做什么
- 我们对美的感知是无意识的吗
- 行为倾向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的
- 05 我们的行为是大脑不同系统竞争的结果
- 大脑中有多少个“自我”
- 两党制:大脑是理性的还是情绪化的
- 电车困境:我们的理性和情绪如何平衡
- 偏好逆转:为什么大脑会与“魔鬼”交易
- 尤利西斯合约:为什么我们甘愿受约束
- 左右脑是合作关系,还是竞争关系
- 大脑真能分成不同功能的区域吗
- 斯特鲁普干扰:大脑中存在哪些未知的冲突
- 解释器:大脑“编故事”是一种自我保护吗
- 为什么我们会有意识
- 为什么保守秘密不利于大脑健康
- 会不会出现“聪明的”机器人
- 06 对大脑所做的决策进行“问责”不可取
- 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能自主选择
- 为什么男性容易犯罪
- 我们是否拥有自由意志
- 从责备到科学:我们到底受什么控制
- 为什么追究责任归属不可取
- 我们能否建立更完善的法律体系
- 如何训练大脑的冲动控制能力
- 为什么说生而不平等有利于人类进化
- 如何更妥当地处罚罪犯
- 07 大脑不是决定自我的唯一参与者
- 废黜自我意味着什么
- 我们真能认识自我吗
- 我们是否拥有脱离物理生物基础的灵魂
- 为什么说大脑不是决定自我的唯一因素
- 译者后记
- 死亡的故事
- 版权信息
- 献给中国读者
- 1 来世今生
- 总和
- 朋友圈子
- 焦虑
- 宏愿
- 非自然死亡
- 量子物理学
- 镜花水月
- 动机
- 蓝图
- 虚拟人生
- 寻找
- 2 人类的尺度
- 物种的堕落
- 女巨人
- 依附
- 微生物
- 恶性循环
- 神经冲动
- 自恋
- 反转
- 保全
- 3 死亡没有精度
- 演员
- 改头换面
- 镜子
- 死亡开关
- 无以名状
- 再来一次
- 4 与神对话
- 平等主义
- 玛丽
- 缺失
- 巨人
- 不朽
- 距离
- 尺度
- 缰绳
- 缺席
- 三棱镜
- 众神
- 种子
- 神之墓地
- 背教者
- 译者后记
- 大脑的故事
- 版权信息
- “摔”出来的脑科学家
- 烧脑神剧背后的科学顾问
- 文笔惊艳、想象奇崛的“脑洞大咖”
- 玩转科学与商业的发明家
- 献给中国读者
- 前言 从人类自身寻找解开大脑之谜的钥匙
- 测一测:你对大脑的了解有多少?
- CHAPTER 1 我是谁
- 人类大脑为什么不做预设
- 你是怎样成为你的
- 受到关爱的孩子更聪明吗
- 青春期孩子的大脑是怎么想的
- 成人的大脑定型了吗
- 为什么平时无害的人会突然行为异常
- 为什么记忆常常不靠谱
- 不爱动脑的人老得快,是真的吗
- 意识与大脑活跃度有什么关系
- CHAPTER 2 我们如何感知世界
- 我们看到的都是大脑“创造”出来的吗
- “看”也需要练习吗
- 为什么说我们永远活在过去
- 切断与外界的联系,“现实”会消失吗
- 为什么说我们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 为什么说“粗心大意”对大脑有利
- 色彩、声音、气味是真实存在的吗
- 为什么有人能“看到”声音
- 为什么说接受“真相”对自己没有好处
- 为什么我们有时会感到时间变快或变慢了
- CHAPTER 3 谁说了算
- 无意识是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吗
- “熟能生巧”是怎么一回事
- 为什么有意做某事容易适得其反
- “内隐自我主义”是人类的一种自恋行为吗
- 意识到底有什么用
- 意识的控制力到底有多大
- 人类真的有自由意志吗
- CHAPTER 4 我怎样做决定
- 做决定时,大脑里发生了什么
- 电车困境:理智和情绪,大脑听谁的
- 我们为什么会出现选择障碍
- 人类为什么要预测未来
- 为什么我们有时“情愿”上当
- 尤利西斯契约:未雨绸缪真的有用吗
- 自我损耗:为什么囚犯在饭后获假释的概率更高
- 为什么人有时候会明知故犯
- CHAPTER 5 我需要你吗
- 有真人电影,我们为什么还要看动画片
- 镜像反应:模仿是人类自我完善的天分吗
- 共情是生存必需,还是只是一种沟通策略
- 为什么“适者生存”这一说法不完全正确
- 非我族类,其心真的“必异”吗
- “人以群分”是保障还是障碍
- CHAPTER 6 我们会成为什么
- “左右脑分工说”靠谱吗
- 我们的感官功能能否“更上一层楼”
- 人类需要AI,还是更需要自身AI化
- 大脑中的信息能全部保存下来吗
- 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意识,有没有意义
- 人类能否创造出新智能
- 计算机真的能思考吗
- 意识能摆脱大脑独立存在吗
- 我们距“超人类”时代还有多远
- “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
- 我们是否可以不靠大脑存在
- 致谢
- 注释与参考文献
- 术语表
- 译者后记
出版方
湛庐文化
“湛庐”之名取自相传是春秋时铸剑大师欧冶子“十年磨一剑” 所铸造的,享有“天下第一剑”之誉的湛庐剑。 北京湛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专业出版商,专业从事经济管理类、心理学类图书的策划和出版。湛庐倡导“独立”“理性”的阅读,努力帮助读者实现独立思考、理性分辨,让读者运用自己的理智,用理性之光照亮蒙昧的心智。我们倡导“精进”“深入”的阅读,努力帮助读者降低阅读成本,提升阅读价值,让"无价"的内容能转化成出版相关者应获得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