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67千字
字数
2011-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系统、完整、准确地讲解了网络综合布线系统的基础知识、设计方法、施工技术、测试内容,以及验收鉴定过程。
内容简介
随着网络综合布线领域的标准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本书也与时俱进,在不断地对原有的内容进行修订和补充,使之始终能为读者提供最新的内容,全面反映了综合布线领域的最新技术和成果。本书的第4版在第3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动,修改篇幅高达近40%。
首先,它根据最新颁布的综合布线标准对不符合新标准的内容进行了修订,同时还针对新标准中新增的内容进行了补充:其次,作者根据在工程实践和培训教学中从同行和学员处获得的反馈意见对部分章节进行了删减、补充和改写,使之更丰富、更实用、更利于自学。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本书在网络综合布线领域的地位
- 第3版和第4版的区别
- 如何阅读本书
- 本书面向的读者
- 致谢
- 第1章 综合布线系统
- 1.1 综合布线系统概述
- 1.1.1 综合布线系统特性
- 1.1.2 综合布线系统分类
- 1.2 综合布线系统的优点
- 1.3 综合布线系统标准
- 1.4 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等级
- 1.5 综合布线系统的布线构成
- 1.6 综合布线系统线缆的分级与类别
- 1.7 缆线长度划分
- 1.8 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要点
- 1.9 综合布线系统的发展趋势
- 1.9.1 集成布线系统
- 1.9.2 智能小区布线
- 第2章 网络传输介质
- 2.1 双绞线线缆
- 2.2 大对数双绞线
- 2.3 同轴电缆的品种、性能与标准
- 2.3.1 同轴电缆
- 2.3.2 细同轴电缆
- 2.4 光缆的品种与性能
- 2.4.1 光缆
- 2.4.2 光缆的种类
- 2.4.3 光缆与光纤的关系
- 2.4.4 光纤通信系统简述
- 2.4.5 光缆的种类和机械性能
- 2.5 数据传输技术中的几个术语
- 第3章 网络互连设备
- 3.1 物理层的网络互连设备
- 3.1.1 中继器
- 3.1.2 集线器
- 3.1.3 调制解调器
- 3.2 数据链路层的设备
- 3.2.1 网卡
- 3.2.2 网桥
- 3.2.3 交换机
- 3.3 网络层设备
- 3.3.1 路由器原理与作用
- 3.3.2 路由器的优缺点
- 3.3.3 路由器的功能
- 3.4 应用层设备
- 3.4.1 网关的基本概念
- 3.4.2 网关-网关协议简述
- 3.4.3 外部网关协议简述
- 3.4.4 内部网关协议族
- 3.5 防火墙
- 3.5.1 防火墙的作用
- 3.5.2 Internet防火墙
- 3.5.3 为什么要用防火墙
- 3.5.4 防火墙的产品分类
- 3.5.5 防火墙在OSI/RM中的位置
- 3.5.6 防火墙的发展史
- 第4章 线槽规格和品种以及线缆的铺设
- 4.1 金属槽和塑料槽
- 4.2 金属管和塑料管
- 4.3 桥架
- 4.4 槽管的线缆铺设
- 4.5 槽管可放线缆的条数
- 第5章 布线系统标准的有关要求与系统设计技术
- 5.1 布线系统标准的有关要求
- 5.2 布线系统的设计
- 5.2.1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的步骤
- 5.2.2 布线系统的信道
- 5.2.3 布线系统设计的系统指标
- 5.3 工作区子系统设计
- 5.3.1 工作区子系统设计概述
- 5.3.2 工作区设计要点
- 5.3.3 信息插座连接技术要求
- 5.4 配线(水平)子系统设计
- 5.4.1 配线子系统设计要求
- 5.4.2 配线子系统设计概述
- 5.4.3 水平干线子系统布线线缆种类
- 5.4.4 配线子系统布线方案
- 5.5 干线(垂直干线)子系统设计
- 5.5.1 干线子系统设计要求
- 5.5.2 垂直干线子系统设计简述
- 5.5.3 垂直干线子系统的结构
- 5.5.4 垂直干线子系统设计方法
- 5.6 设备间子系统设计
- 5.6.1 设备间设计要求
- 5.6.2 设备间子系统设计要点
- 5.7 技术管理
- 5.8 建筑群子系统设计
- 5.8.1 建筑群子系统设计要求
- 5.8.2 AT&T推荐的建筑群子系统的设计步骤
- 5.8.3 电缆布线方法
- 5.8.4 电缆线的保护
- 5.9 进线间设计
- 5.10 光缆传输系统
- 5.11 电信间设计
- 5.11.1 电信间子系统设备部件
- 5.11.2 电信间的交连硬件部件
- 5.11.3 电信间交连的几种形式
- 5.11.4 110型交连硬件在干线接线间和卫星接线间中的应用
- 5.11.5 110型交连硬件在设备间中的应用
- 5.11.6 电信间的设计步骤
- 5.12 电源、防护和接地设计
- 5.13 环境保护设计
- 第6章 网络工程方案的写作样例
- 6.1 方案设计基础:一个完整的设计方案结构
- 6.2 方案设计基础:网络布线方案设计的内容
- 6.3 方案设计基础:两套设计方案各自取费的主要内容
- 6.3.1 网络工程行业流行的设计方案取费的主要内容
- 6.3.2 建筑行业流行的设计方案取费的主要内容
- 6.4 方案的书写样例
- 6.4.1 某公司网络系统工程项目建议书
- 6.4.2 建筑行业取费方式
- 6.5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取费
- 6.6 综合布线方案设计模板
- 6.7 实例:中国××信息系统网络工程设计方案
- 第7章 网络工程施工实用技术
- 7.1 网络工程布线施工技术要点
- 7.1.1 布线工程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 7.1.2 施工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 7.1.3 测试
- 7.1.4 工程施工结束时的注意事项
- 7.1.5 安装工艺要求
- 7.2 网络布线路由选择技术
- 7.3 网络布线线槽铺设技术
- 7.3.1 金属管的铺设
- 7.3.2 金属线槽的铺设
- 7.3.3 塑料槽的铺设
- 7.3.4 暗道布线
- 7.3.5 线缆牵引技术
- 7.3.6 建筑物主干线电缆连接技术
- 7.3.7 建筑群电缆连接技术
- 7.3.8 建筑物内水平布线技术
- 7.3.9 建筑物中光缆布线技术
- 7.4 双绞线布线技术
- 7.4.1 双绞线布线方法
- 7.4.2 双绞线布线缆线间的最小净距要求
- 7.5 布线压接技术
- 7.5.1 压线工具
- 7.5.2 用户信息插座的安装
- 7.5.3 用户信息跳线制作
- 7.6 长距离光缆布线技术
- 7.6.1 长距离光缆施工的准备工作
- 7.6.2 长距离光缆布线架空铺设的施工技术
- 7.6.3 长距离光缆布线直埋铺设的施工技术
- 7.6.4 长距离光缆管道布线的施工技术
- 7.6.5 光缆布线施工工具
- 7.7 光缆光纤连接技术
- 7.7.1 光缆光纤连接技术概述
- 7.7.2 光纤连接器和光纤耦合器
- 7.7.3 光纤连接器端接磨光技术
- 7.7.4 光纤连接器端接压接式技术
- 7.7.5 光纤熔接技术
- 7.8 光纤连接安装技术
- 7.8.1 光纤布线的元件——线路管理件
- 7.8.2 LCGX光纤交叉连接系统
- 7.8.3 光纤连接架
- 7.8.4 光纤交连场的设计
- 7.8.5 光纤连接管理
- 7.9 吹光纤布线技术
- 7.9.1 吹光纤布线技术概述
- 7.9.2 吹光纤系统的组成
- 7.9.3 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的气吹微型光缆
- 7.9.4 吹光纤与传统光纤布线综合比较
- 7.10 数据点与语音点互换技术
- 7.10.1 数据点改变为语音点的操作方法
- 7.10.2 语音点改变为数据点的操作方法
- 7.10.3 1个数据(语音)点改变为4个语音用户的操作方法
- 7.11 综合布线系统的标识管理
- 第8章 无线网络
- 8.1 无线网络的概念与特点
- 8.1.1 无线网络的概念
- 8.1.2 无线局域网
- 8.1.3 无线网络的发展过程
- 8.1.4 无线网络分代
- 8.2 无线网络通信传输媒介
- 8.3 无线网络的互连设备
- 8.4 无线网络的体系结构
- 8.5 无线局域网物理层
- 8.5.1 物理层三种接口方式
- 8.5.2 物理层结构与功能
- 8.5.3 跳频扩频物理接口
- 8.5.4 直序扩频物理接口
- 8.5.5 红外线物理接口
- 8.6 无线网络IEEE 802.11标准
- 8.6.1 IEEE 802.11标准的重要技术规定
- 8.6.2 802.11提供的服务
- 8.6.3 802.11的具体特征
- 8.6.4 IEEE 802.11拓扑结构
- 8.6.5 IEEE 802.11逻辑结构
- 8.6.6 IEEE 802.11工作组和要点
- 8.6.7 IEEE 802.11a标准
- 8.6.8 IEEE 802.11b标准
- 8.6.9 IEEE 802.11g标准
- 8.6.10 三大标准的前途与安全性
- 8.6.11 WLAN Hiper LAN/2标准
- 8.7 无线网络典型连接方式与实例
- 8.7.1 无线连接解决方案概述
- 8.7.2 户外无线连接的综述
- 8.7.3 额外费用
- 8.7.4 天线连接示意图
- 8.7.5 802.11 AP-AP 10M无线连网方案
- 8.7.6 802.1110M两个分支网连网方案
- 8.7.7 802.11 AP-AP 2M无线连网方案
- 第9章 测试及其相关技术
- 9.1 布线工程测试概述
- 9.1.1 布线工程测试内容
- 9.1.2 测试有关标准
- 9.1.3 TSB-67测试的主要内容
- 9.1.4 超5类、6类线测试有关标准
- 9.2 电缆的两种测试
- 9.2.1 电缆的验证测试
- 9.2.2 电缆的认证测试
- 9.3 网络听证与故障诊断
- 9.3.1 网络听证
- 9.3.2 故障诊断
- 9.3.3 综合布线工程电气测试要求
- 9.3.4 电缆的认证测试的操作方法
- 9.4 一条电缆的认证测试报告
- 9.5 双绞线测试错误的解决方法
- 9.5.1 近端串扰未通过
- 9.5.2 衰减未通过
- 9.5.3 接线图未通过
- 9.5.4 长度未通过
- 9.5.5 测试仪问题
- 9.5.6 手持式测试仪的使用问题
- 9.6 大对数电缆测试技术
- 9.6.1 TEXT-ALL25测试仪简介
- 9.6.2 操作说明
- 9.6.3 测试连接插座
- 9.6.4 自动测试程序
- 9.7 光缆测试技术
- 9.7.1 光纤测试技术综述
- 9.7.2 光纤测试仪的组成
- 9.7.3 938系列测试仪的技术参数
- 9.7.4 光纤测试仪操作使用说明
- 9.7.5 光纤测试步骤
- 9.8 工程的结尾工作
- 9.8.1 工程结束时应做的工作
- 9.8.2 网络文档的组成
- 9.9 设备材料进场检验
- 第10章 测试仪
- 10.1 局域网电缆测试及有关要求
- 10.2 测试仪的种类与技术指标
- 10.2.1 手持式网络测试仪
- 10.2.2 Fluke DSP-100测试仪
- 10.2.3 Fluke 620局域网电缆测试仪
- 10.2.4 Fluke 652局域网电缆测试仪
- 10.2.5 Fluke 67X局域网测试仪
- 10.2.6 Fluke 68X系列企业级局域网测试仪
- 10.3 OptiView II系列集成式网络分析仪
- 10.4 DSP-4000系列数字式电缆分析仪
- 10.5 DSP FTK光缆测试工具包
- 10.6 WireScope 155测试仪
- 10.7 如何选择电缆测试仪
- 第11章 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验收
- 11.1 综合布线系统验收要点
- 11.1.1 环境检查
- 11.1.2 器材验收
- 11.1.3 设备安装验收
- 11.2 现场(物理)验收
- 11.3 文档与系统测试验收
- 11.4 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使用的主要表格
- 11.5 乙方要为鉴定会准备的材料
- 11.6 鉴定会材料样例
- 11.7 鉴定会后资料归档
- 第12章 屏蔽局域网络
- 12.1 为什么要建设屏蔽局域网
- 12.2 如何选择屏蔽与非屏蔽系统
- 12.3 屏蔽局域网的施工建设
- 12.4 屏蔽局域网系统的施工安装要求
- 12.5 屏蔽机房
- 12.5.1 机房屏蔽系统
- 12.5.2 屏蔽机房结构组成
- 第13章 招标、投标与评标
- 13.1 招标、投标与评标概述
- 13.2 招标书与招标书的写作
- 13.2.1 招标书
- 13.2.2 招标书的写作内容
- 13.3 投标书与投标书的写作
- 13.4 评标
- 第14章 网络综合布线系统中的物理隔离技术
- 14.1 物理隔离技术的意义与作用
- 14.2 物理隔离技术的路线
- 14.3 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产品的不足之处
- 14.4 物理隔离的几种技术方案
- 14.5 典型案例分析
- 14.6 安全隔离卡原理与分类
- 14.7 国内的产品
- 第15章 以太网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
- 15.1 以太网的帧结构与产生故障的原因
- 15.1.1 以太网的帧结构
- 15.1.2 以太网的故障
- 15.1.3 故障类型
- 15.1.4 其他故障
- 15.2 网络维护基础
- 15.2.1 网络的档案文件备案
- 15.2.2 物理层的基础评估
- 15.2.3 数据链路层状况的评价
- 15.2.4 网络层的评价
- 15.3 以太网故障排除
- 15.3.1 以太网中常见的故障原因
- 15.3.2 以太网络故障查找的步骤
- 15.3.3 以太网络故障查找应注意的事项
- 15.3.4 以太网络帧校验序列故障诊断与排除
- 15.3.5 网络性能降低时的诊断与排除
- 15.3.6 节点失去网络连接时的诊断与排除
- 15.3.7 物理层的故障诊断与排除
- 15.3.8 局域网常见故障及其处理方法
- 15.3.9 查找典型的网络故障
- 15.4 以太网阻塞与解决方法
- 15.4.1 网络负载
- 15.4.2 以太网阻塞的常见原因
- 15.4.3 以太网阻塞的解决方案
- 15.4.4 交换机转发技术
- 15.4.5 交换机的几个重要概念
- 15.5 以太网业务维护测试
- 15.5.1 局域网络测试仪
- 15.5.2 局域网络测试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