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8.8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41千字
字数
2013-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十年一觉电影梦,讲述一个导演的自我修养。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导演李安以第一人称口述的方式,讲述自己电影生涯第一个十年的追梦历程。这不仅是一个坚持“理想不死”的电影人的成长告白,更是一部探究“如何面对磨难和荣耀”的自我对话。
美国《时代》周刊说,李安荣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艺术与娱乐人士”,当之无愧。张艺谋说,在东西方世界里游刃有余地行走的导演,恐怕华语影坛里只有李安一人。陈文茜说,李安终于跃上顶峰,成了东西方电影世界没有人可以忽视的导演。
站在荣耀的巅峰,李安却通过《十年一觉电影梦》告诉所有人,他眼中的自己,是“一个没用的人”:他,两次高考落榜,却意外步入舞台生涯;他,在纽约名校高分毕业后,遭遇“毕业即失业”;他,在美国煮饭、带孩子,做全职“家庭煮夫”,整整六年。
目录
-
版权信息
-
简体中文版序
-
繁体中文版序
-
简体版再序 知之喜悦
-
种树记
-
童年往事
-
电影梦·生命
-
推手
-
喜宴
-
饮食男女
-
理性与感性
-
冰风暴
-
与魔鬼共骑
-
卧虎藏龙
-
奥斯卡
-
电影梦
-
李安导演作品年表
展开全部
杜牧的jiào,李安的jué
▶️ 《十年一觉电影梦》是个好书名,虽然并非李安原创。唐朝时候,诗人杜牧就曾在他的《遣怀》中写道:“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大意可理解为 —— 如今想来,当年的一切不过是大梦一场罢了,最后也就落了个青 楼 “薄 情 负 心” 的声名。
⭕️ 26 岁进士及第的杜牧,可以说是年少有为,“牛党” 领袖,他的直属上司牛僧孺十分赏识他,但也同时告诫杜牧,不要太过风流。
当时的杜牧不以为然,甚至狡辩道:“某幸常自检首,不至贻尊忧耳”。到了晚年,杜牧感慨自己一事无成,回首往事,深觉悔恨,于是写下了这首《遣怀》。
? “十年” 和 “一觉”,一长一短,对比鲜明,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蹉跎感,可谓千古绝唱。只是,李安的影迷难免纳闷,为什么要匹配这个典故呢?李安的人生走势,不是跟杜牧刚相反么?
⭕️ 李安的两段话或可作为解释:“十年一觉,梦中,我仿佛正在涂抹着一幅巨大的、无法一目了然的壁画。我在不同的地方画着。当我画这边时,看不到那边;画那边时,又看不到这边。但在我的心底,它们相互撞击、彼此呼应。虽然支离破碎,但冷暖自知。十年来,当我第一次抽身远观,朦胧地感觉到,好似有什么在其中酝酿、穿梭、联系、逐步累积,可又指不出一个名堂。”
? “我可以处理电影,但我无法掌握现实。面对现实人生,我经常束手无策,只有用梦境去解脱我的挫败感。”
⭕️ 有这样感受的李安,确实与写《遣怀》时的杜牧相似。在这本书中,李安聊到了自己的许多失意:
纽约名校高分毕业,毕业即失业;
在家煮饭、带孩子,做全职 “家庭煮夫”,整整六年;
不惑之年,才华满腹,却只能在剧组守夜看器材,扛沙袋,做苦力。
⭕️ 作为一个自称 “心智与身体都较晚熟的人”,面对暂时的失意和心中未尽的理想,需要等。等机会,等贵人,等时间给答案。
他终究是 “等” 来了,从《推手》开始,李安用自己那双 “发现的眼睛”“准确” 创作。每一个细节,他都极为用心,并运用各种方法不断求证。
? 如此这般的李安,会在片场跟人争执,生气了会踢垃圾桶,当然,也会认真听剧组人员的意见。发脾气也好,认真用心也罢,都是为了这份等来的梦。
? 他想要拍出搅动人心的东西,所以跟他工作,是没机会偷懒的。但他也知道,电影不是一个人可以制作出来的。虽然他可以带头做,但背后仍需要有很多人去推动、去努力。因此,他会妥协,和他合作过的人,也会拼命做到极致,片子杀青后,大伙往往觉得 “这是一次难得的经验”、“值”、“以后再干,连钱都不必谈”。这些经历,都是本书在 “失意” 之外的李安享有的宝贵记忆。
⭕️ 有人曾问过李安:“你书名 “十年一觉电影梦” 中的觉字,读者有一个疑问,究竟它的读音是(jué)还是 (jiào)”?
? 李安的回答是:“两种其实都可以,念 jiào 因为人只有睡觉了,才会做梦,人生也是梦一样,到底电影是真的,还是梦境的一种延续,其实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个人喜欢念 jué,因为这也是我个人的一种觉悟。”
⭕️ 那么这十年,让李安 “jué” 悟到了什么呢?同样是两句话:
“年轻时做了太多梦,人就比较忽悠,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不够勤奋。”
“有机会的话,我想对自己说不要做那么多梦,多振作一点。还有就是不要那么内向,对朋友、工作人员、家人能够有更好的交流跟付出。”
? 这不是一本教人如何拍电影的书,也不是什么心灵鸡汤,它更像是一本启示录,教会我们认清现实与梦境,然后,向着自己心的方向前进。
杜牧的 jiào,李安的 jué,同样是梦,一悲一喜,结局迥异,这背后的意味,值得细品。《十年一觉电影梦》,推荐你读。
了解李安导演作品的经典
在电影的想象世界里,中年的我可与年少的我相遇,西方的我与东方的我共融。人与人的灵魂能在同样的知觉里交会,让亘古与现在合而为一,让岁月、种族、地域的差距在我们面前消失,让心灵挣脱现实的禁锢,上穷碧落下黄泉地翱翔于古今天地…… 我觉得如果有所谓的最终价值,经过时空筛选,一路下来所有纷扰的评断,不管好话坏话,都得经过过滤,逐渐会有一些价值沉淀出来。这你没办法避免,也没办法强辩,你会服气,也会不服气,但不服气也没有用,事实就是如此。从电影诞生的一刻起,它就开始历经不断检验的过程,如今经由网络,东西讯息的交换更为便捷,锻炼的火也烧得更加炙旺;至于有多少真金,就看火灭之后的灰烬中留下的是什么了!
比较详尽的一部导演自传
忘记是谁说的了,导演的年表记忆不是按照年份,而是按照拍摄的作品。这本书就是按照这个结构写的。这本书可以说记录了导演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前期筹备,与各个部门沟通,甚至后期的发行。讲了很多术的东西,但是作为李安这个层面的伟大导演,其实在电影中表达的还是他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 查看全部18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