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身心修养开始,培养孩子的人性。

内容简介

从儿童到青少年,再到长大成人,本书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君子之路。

别让孩子生在一流的家庭,却只能接受末等的教养。教育的目的是学会做人,从身心修养开始,培养人性,走向自立,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从儿童到青少年,再到长大成人,南师在本书中,为广大父母师长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成长之路,也是一条传承千年的君子之路。

目录

  • 版权信息
  • 南怀瑾先生简介
  • 出版说明
  • 第一章 家庭是教养的起点
  • 一切教育从家庭开始
  • 了解孩子的性情
  • 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
  • 教育最高的目的是培养人性
  • 身心修养是中国教育的基本
  • 用启发教育找回赤子之心
  • 爱的教育与孝的教育
  • 认识中国人的大家庭
  • 做好家长比做好皇帝还要难
  • 第二章 认清父母师长的责任
  • 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寄托给孩子
  • 教育是引而不发,不是填鸭
  • 父子之间不责善
  • 曾国藩的教子经验
  • 诸葛亮的诫子心法
  • 修身齐家要注意五个心理问题
  • 德行教育的四个重点
  • 师道尊严与人格修养
  • 尊师重道精神的沦丧
  • 第三章 好教育要有好方法
  • 做人好,做事对,才是学问
  • 先有求知欲和质疑心,才能激发智慧
  • 专注与持续是学习的关键
  • 真正的学问是无知
  • 道理都懂,怎么做到才是关键
  • 越是受压制,孩子的反抗心越大
  • 明白了道理,要不要马上去做?
  • 读书是为了谁
  • 天赋、志向不同,学习方法就不同
  • 没有缺点的人就没有个性
  • 好人格在生活中养成
  • 真正的学以致用
  • 第四章 君子:人格教育的目标
  • 什么样的人才算君子
  • 君子不是书呆子,要才学识三者兼备
  • 君子不会盲目乐观,小人心中永远有事
  • 不经历艰难困苦,难成真君子
  • 无所畏惧的人实在很危险
  • 学会尊重自己,懂得尊重别人
  • 富贵应当怎么求
  • 时刻反省自己的个性
  • 君子要成人之美,可怎样才是美?
  • 第五章 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 讲条件算利益,交不到好朋友
  • 别人给你送礼,收还是不收?
  • 不合理的钱,一毛也不要?
  • 可以出卖劳力,但不能出卖节操
  • 学会分辨他人的尊敬与侮辱
  • 用生命守护道义、理想和人格
  • 第六章 读书有什么用?
  • 修身就是修正孩子的思想和心理
  • 读书是为了做官还是为了赚钱?
  • 成绩越不好的孩子越应该上名校
  • 读书人要以范仲淹为榜样
  • 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并不是孔孟之道
  • 八股文也能养成好人格吗?
  • 上学是为了找个好工作?那就大错特错
  • 近代教育的目标是救亡图存
  • 教育行业越发达,教育水平越低下
  • 反省中国教育的错误观念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12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讲述著.孩子一生的底气》

    【格式引文】南怀瑾 磨铁图书.2024:7. 得到电子书:https://d.dedao.cn/Fo9NcaKL8JvIfGCH 本书关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教育、教养的话题,也是南师给所有家长的一份忠告。南师认为,中国传统教育是从家庭开始,学校与社会只是辅助,父母家教才是教育的核心。近百年来,中国家庭大多处在东西文化交流撞击的夹缝里,在新旧观念混淆不清的矛盾中发生偏差。许多年轻父母,外受西方文化影响,对欧美家庭教育方式一知半解,却将之奉为金科玉律,而骨子里又潜伏着传统中国的血液,望子成龙、光耀门楣等观念并未完全抛却,于是造就了许多问题儿童和问题事件。许多父母往往努力让孩子生在第一流的家庭,却只能给孩子末等的家教,他们先是把孩子交给长辈、用人去带,接着送到学校,把责任推给老师,将来孩子要是犯了法,再推说是社会问题,自己好像置身事外,一无过错。其实,要想改善孩子的问题,必须先正本清源,从家庭教育开始检讨。早在几千年前,儒家经典《大学》便明确指出,身心修养是教育的根本,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人性,即从心性修养开始,让孩子逐步走向自立,学会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教育不只是读书、上课、会考试,天地万物、周遭环境、旁人的一切行为情绪,通通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这就是 “耳濡目染” 的人格教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专注与持续是学习的关键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这是孔子做学问的态度和教学的精神,说明他人生的志趣。“默而识之”,学问要靠知识来的。“识” 在古代文字中是与 “誌、记、志” 字通用。所以这句话是说做学问要宁静,不可心存外务,更不可力求表现,要默默然领会在心,这是最要紧的。“学而不厌”,做学问的志趣永远不厌倦,这在文章上读起来很容易了解,乍看起来没什么了不起,但深深体会一下,孔子的学问就在这里。虽然非常平凡,但要知道,世界上最伟大的就是平凡,能安于平凡是很难的,这也是 “人不知而不愠” 的引申。以自己的经验来证明,假如发狠学一样东西,肯下功夫去学习,最多努力一段时期,就不能继续不倦地去搞了。所以一生能够学而不厌,不是件简单的事。像写毛笔字、打太极拳,开始很有兴趣,再继续下去,到快有进步的时候,对自己的毛笔字,越看越讨厌,简直不想看;打拳也打得自己不想打了,认为学不好。这正是一个关键,是个进步的开始,可是大多数都在这种情况下厌倦地放弃了。因此,就觉得孔子这句话,的确了不起。另一点便是 “诲人不倦” 的教学态度,也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孟子说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但是如果 “得天下笨才而教育之,一苦也”!教育的事有时真使人厌倦不堪。尤其是现在青年的教育,从小底子打得太差,几乎必须重新打基础。所以一个真正的教育家,必须有宗教家的精神,爱人爱世,需要有舍身饲虎、入海救人的牺牲精神,又像是亲自施用换心术,硬要把自己的东西,装到他的脑子里去的这种心情。但有许多学者有了学问,却当成千古不传之秘,不肯教给别人。这三句话,表面上看是很容易的,做起来就非常难。后世为人师表者,可以将这几句话做成格言,在碰到厌倦的时候,提起孔子这几句话,脸红一下,马上改正过来。孔子在这三句话之后便说:“何有于我哉?” 翻成白话便是,我没有什么学问,只不过到处留意,默默地学习,把它强记下来,求学问不厌倦,教人也不厌倦,但是除了这三点以外,我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没有。就是这个意思。可是这三点都是真学问,我们大家都很难做到。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百战归来再读书,别有一番风味

        孟子最后告诉万章说:人交朋友一定是意气相投,看到对方,也知道对方交的是什么朋友;看到对方交什么朋友,也可以知道对方是何等样人。一乡的善士,他的朋友也是一乡的善士;一国的善士,他的朋友也是一国的善士;天下的善士,也一定去和天下的善士交朋友,范围慢慢扩大。但是一个真正的君子,胸罗万象,尤其是一个好国君,纵然与天下善士交朋友,还是不能满足求贤、求善、求好的欲望,于是又与古人论交,那就是读古书。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8条书评

        出版方

        磨铁图书

        磨铁图书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大众类民营图书公司之一。磨铁图书是业内知名作者公认的最佳出版合作平台,目前公司已经签约王蒙、周国平、余秋雨、于丹、蒙曼、冯唐、南派三叔、当年明月、张德芬、今何在、阿桂、刘同、马东团队、白茶、郭斯特、使徒子、伟大的安妮、张悦然天下霸唱、雷米、Priest等众多业内知名作家。几乎涵盖所有类型的畅销小说作者和他们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