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提升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31千字
                       字数
                        2023-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探讨社会化媒体公共表达及问题,有理论和实践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本书探讨中国文化语境下以社会化媒体为平台的公共表达,剖析其表现、特点及存在问题,并挖掘它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复杂互动过程和意义,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全书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传媒公共性理论及其与公共表达的关系;二是社会化媒体格局及其参与公共表达的特点和社会价值;三是社会化媒体平台公共表达的功效与困境;四是影响社会化媒体平台公共性水平的因素;五是完善社会化媒体平台公共表达的空间与途径。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一)转型时期的利益多元化是公共表达需求强烈的社会基础
 - (二)社会化媒体普及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产生了不同影响
 - (三)我国的传媒管理体制加剧了新旧媒体格局失衡
 - (四)社会化媒体作为公共表达平台同样存在诸多不足
 - 二 研究意义
 - (一)拓展传媒公共性相关理论研究
 - (二)完善网络传播及网络舆论相关理论
 - (三)为社会化媒体的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 三 文献综述
 - (一)关于传媒公共性及公共领域的研究
 - (二)以中国传媒公共性及公共领域为对象的研究
 - (三)网络媒体公共性及网络表达和网络舆论研究
 - (四)社会化媒体及其社会功能研究
 - (五)对新媒体传播的哲学与文化反思
 - 四 理论取向
 - (一)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 (二)协商民主理论
 - (三)后现代理论
 - 五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内容分析法
 - (三)个案研究法
 - 六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二)研究的难点
 - 第二章 媒体的公共性与公共表达
 - 一 公共性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 (一)公共及公共性问题
 - (二)公共性理论的产生与流变
 - 二 西方传媒公共性理论及其变迁
 - (一)哈贝马斯:大众传媒消解公共领域
 - (二)汤普森:“媒介化的公共性”
 - (三)戴扬:公共性源自公众参与
 - 三 我国的传媒公共性问题
 - (一)中国语境下的传媒公共性:实用而紧迫的表达
 - (二)传媒改革与公共性:从“喉舌”到“社会公器”
 - (三)传播技术拓展了传媒公共性: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
 - 四 以传播媒介为平台的公共表达
 - (一)公共表达概述
 - (二)大众媒介产生之前的公共表达
 - (三)大众媒介中的非原生态公共表达
 - 小结
 - 第三章 社会化媒体及其对公共性的拓展
 - 一 社会化媒体的内涵与构成
 - (一)社会化媒体的内涵
 - (二)社会化媒体的构成
 - 二 社会化媒体的特点
 - (一)传播形态:去中心化的网众传播
 - (二)传播主体:用户生产内容
 - (三)传播内容:信息的碎片化
 - (四)传播模式:高参与度的多元互动传播
 - 三 社会化媒体对公共性的拓展
 - (一)社会化媒体拓展了传媒的公开性
 - (二)社会化媒体拓展了传媒的公益性
 - (三)社会化媒体拓展了传媒的批判性
 - 小结
 - 第四章 社会化媒体公共表达的构成要素
 - 一 呈现公共表达的社会化媒体主流平台
 - (一)“社交”与“媒体”的组合方式影响公共表达
 - (二)“差序化”与“平权化”差异影响公共表达的模式
 - (三)用户的关系强弱及平台开放度对公共表达的影响
 - (四)知识分享社区成为公共表达的新力量
 - 二 社会化媒体公共表达的参与主体
 - (一)公共表达主体构成的变化
 - (二)主体参与公共表达的动机
 - 三 社会化媒体公共表达的议题
 - (一)2016年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热点议题呈现
 - (二)2013—2015年新浪微博热点话题的变迁情况
 - 小结
 - 第五章 社会化媒体公共表达的特点与价值倾向
 - 一 社会化媒体公共表达的特点
 - (一)语言的随意性和个性化
 - (二)语言的鄙俗化与暴力倾向
 - (三)表达方式的恶搞与娱乐化
 - (四)以围观代替交流
 - (五)情绪宣泄压倒理性对话
 - 二 社会化媒体公共表达的价值倾向
 - (一)网络后现代主义
 - (二)群体极化
 - (三)泛道德主义
 - (四)“网络民粹主义”
 - 小结
 - 第六章 社会化媒体公共表达的功效与困境
 - 一 社会化媒体公共表达的功效
 - (一)确立了网众的主体地位
 - (二)彰显表达自由并合理配置传播权
 - (三)通过社会动员助推社会整合
 - 二 社会化媒体公共表达的困境
 - (一)消解话语主导权的同时冲击了主流价值体系
 - (二)语言追求个性化创造带来低俗化后果
 - (三)热衷于宣泄与反抗,但疏于价值观与文化重建
 - (四)划线站队超越真相与是非
 - (五)利益诱导和意义领袖操纵侵蚀公共领域的健康发展
 - (六)众声喧哗中共识难求
 - 小结
 - 第七章 改善社会化媒体公共表达的空间与可能
 - 一 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框架下寻求共识
 - (一)中国语境下的协商民主和网络协商民主
 - (二)培育社会认同和社会信任,推动共识建构
 - 二 建立自律与他律结合、张弛有度的网络规制
 - (一)外部规制:完善法律法规
 - (二)内部规制:加强行业自律
 - 三 培养对话精神,提升公共表达质量
 - 四 倡导表达自由与社会责任统一的文化自觉
 - (一)社会化媒体的责任就是作为个体的“人”的责任
 - (二)“底线伦理”对个体责任的务实要求
 - (三)愿景:推动社会整合与价值重建
 - 小结
 - 展望 社会化媒体公共表达的前景何在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浙江大学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创立于1984年5月,是教育部主管、浙江大学主办的国家一级出版社,承浙大几代学人“求是”“创新”精神,为一个拥有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和数字等各类出版资质,出版范围涵盖理工农医和人文社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年出版新书1500种以上的综合性出版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