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的角度看,现代化与现代性促成了传统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

内容简介

陌生人社会秩序的建构需要共享价值观念作为基础以实现社会认同与整合,价值基础缺失或建构不充分就会引发伦理风险,使社会秩序出现裂痕。化解伦理风险需要坚持超越性的价值观念、强化道德权威,同时需要重新发现和建构道德空间与道德共同体。夯实陌生人社会秩序的价值基础,与社会治理尤其是柔性社会治理具有内在统一性。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导言
  • 第一章 陌生人、陌生人社会及其现代性根源
  • 一、 何谓陌生人
  • (一)齐美尔、鲍曼:社会空间意义上的陌生人
  • (二)恩格尔哈特:“道德异乡”意义上的陌生人
  • (三)国内学者对陌生人问题的关注
  • (四)陌生人的基本含义
  • 二、 陌生人社会及其特征
  • (一)陌生人社会与共同体的区别:基于滕尼斯的理论解析
  • (二)陌生人社会的主要特征
  • 三、 现代化、现代性与陌生人社会
  • (一)现代化与现代性相辅相成
  • (二)现代化与现代性是陌生人社会的实践场域和理论背景
  • 第二章 陌生人社会秩序、社会制度与价值基础
  • 一、 社会秩序问题是社会学的恒久主题
  • (一)第一阶段:霍布斯—孔德—涂尔干的社会秩序论
  • (二)第二阶段:帕森斯——新功能主义的社会秩序论
  • (三)第三阶段:吉登斯的结构、行动与制度秩序
  • (四)哈耶克的社会秩序类分
  • 二、 社会秩序依赖于价值基础
  • (一)社会秩序的基础
  • (二)社会秩序、社会模式与价值基础
  • (三)价值基础对社会秩序的导向与整合功能
  • 三、 社会制度是支撑和维系陌生人社会秩序的基本力量
  • (一)社会制度与社会秩序的关系最为密切
  • (二)社会制度是维系陌生人互动与合作的基本力量
  • 第三章 陌生人社会秩序价值基础的解释范式
  • 一、 陌生人社会秩序价值基础的几种解释范式
  • (一)自由主义的解释范式
  • (二)社群主义的解释范式
  • (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解释范式
  • 二、 合情利己主义:亚当·斯密的
  • 古典自由主义的价值解释范式
  • (一)启蒙运动:探寻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之可能的时代课题
  • (二)合情利己主义: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价值基础
  • (三)富国裕民: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价值目标
  • (四)常规性规则限制: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价值规约
  • 三、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价值基础解释范式
  •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与西方社会学传统相对立的理论体系
  •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两种社会秩序论
  •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价值基础的批判与探寻
  • 第四章 陌生人社会秩序的伦理风险及其致因
  • 一、 风险与伦理风险
  • 二、 陌生人社会秩序伦理风险的表现
  • (一)信任危机
  • (二)身份认同危机
  • (三)价值纷争
  • 三、 陌生人社会伦理风险的致因
  • (一)个体化与个体道德空间封闭
  • (二)陌生人缺少共同的道德背景,难以确立信任
  • (三)陌生人缺少共同的道德权威,无法实现道德认同与赏罚
  • (四)陌生人缺少道德热情,难以实现责任担当
  • 四、 化解陌生人社会秩序伦理风险的基本原则
  • (一)依托超越性的伦理理念规避陌生人社会的伦理风险
  • (二)通过“包容”和“允许”获得道德权威
  • (三)重构责任理念唤起陌生人之间的道德热情
  • 第五章 陌生人社会秩序伦理风险的化解机制
  • 一、 重新发现和建构道德空间
  • (一)齐美尔、勒温、鲍曼和泰勒对道德空间的审视
  • (二)道德空间的内在结构、特点及功能
  • (三)道德空间的拆除:伦理时代的终结
  • (四)道德空间的重建:无伦理的道德自治
  • 二、 重新发现和建构道德共同体
  • (一)滕尼斯对共同体道德性的分析
  • (二)现代社会对逝去道德共同体的乡愁
  • (三)现代社会道德共同体的再建构
  • 第六章 筑实陌生人社会秩序的价值基础
  • 一、 陌生人社会秩序价值基础的社会根源
  • (一)源于特定的生产方式
  • (二)源于特定的文化传统
  • (三)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
  • 二、 陌生人社会秩序价值基础的基本向量
  • (一)信任
  • (二)责任
  • (三)宽容
  • (四)允许
  • (五)尊重
  • (六)社会公正
  • 三、 陌生人社会秩序的价值整合机制
  • (一)法与制度机制
  • (二)意识形态机制
  • (三)道德整合机制
  • (四)社会分工机制
  • 第七章 我国陌生人社会秩序的价值基础与柔性社会治理
  • 一、 我国正处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过渡阶段
  • (一)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陌生人社会的开启
  • (二)传统乡土社会、农村社会和城市单位社会的“熟人”特质
  • (三)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过程中价值基础的转变
  • 二、 建构道德空间与道德共同体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利益共同性与意义共同性的辩难
  • (二)身份归属与责任意识的辩难
  • (三)价值共识与价值多元的辩难
  • 三、 柔性社会治理与夯实价值基础的内在同一性
  • (一)社会治理与柔性社会治理
  • (二)建构陌生人社会秩序价值基础与柔性社会治理的内在统一性
  • 四、 柔性社会治理的操作手段
  • (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
  • (二)以民间团体尤其是志愿组织培育责任意识
  • (三)塑造城市精神,使城市成为市民的精神共同体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