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用趣味语言解析市场中的人性密码,重构心理账户,跳出追涨杀跌的决策陷阱。

内容简介

前一天德国股市因强势欧元下跌,当天德国股市又由此上涨,都可以给出貌似合理的解释,为什么股市存在这种似是而非的现象?

技术分析师将随机波动的股价绘制成图表,从中发现了大量规律,他们坚信图表上的走势反映了人类行为,但靠着一根根曲线能致富吗?

人们给每个投资对象设立了心理账户,从而花很多时间研究资产组合中的单一股票,忽视了这只股票与整体不相适应,究竟如何克服这类问题?

你是否也在经历这样的投资困境:股市大涨时跟风追涨,暴跌时恐慌割肉,相信投资专家,总是妄图打探内幕消息?这不是因为你不够聪明,而是你的大脑早已被“金钱认知陷阱”劫持:从众效应让你盲目跟随股评专家,损失厌恶让你在熊市底部清仓,确认偏差让你对理财骗局毫无抵抗力……

本书撕开了传统投资教条的伪装。行为经济学专家贝克通过舒马赫的果酱实验、基金经理电话号码陷阱等各种各样经典案例,无情揭露投资者为何总是错误或片面地处理信息,进行情绪化决策,表现出与“理性人”完全不相容的行为。资本市场本质是一场人性博弈,当多数人沦为情绪的奴隶,清醒者便拥有了“赚取超额收益”的特权。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深入探讨投资中人的因素,提升投资洞察力
  • 第1章 从众效应 投资专家为何也争相跳进股市陷阱?
  • 不屈服大众,是傻瓜还是英雄?
  • 聪明人为何买不可靠的股票,又恐慌将其抛售?
  • 盲目跟风:只因相信自己能及时抽身
  • 从众的心理因素:归属感、决策便利与和谐感
  • 大师情绪管理课 为什么巴菲特不住在华尔街?
  • 第2章 随机性 人们为什么乐此不疲地在不确定性中寻找规律?
  • 代表性启发:在不确定性中,用相似性代替概率分析
  • 股价随机漫步却形成规律,技术分析由此诞生
  • 分析走势图,会诱发一种具有欺骗性的安全感
  • 为什么“黑色星期四”如此深入人心?
  • “热手效应”:“这段时间我做什么都能成功”
  • 大师情绪管理课 上帝也会掷骰子
  • 第3章 损失厌恶 相比趋利,人们更愿意避害
  • 损失的痛苦是获利的喜悦的两倍
  • 沉没成本效应:在错误基础上,再投入新资金
  • 你是承认亏损,还是加仓摊低成本?
  • 处置效应:人们为何卖掉赢利的、保留亏损的?
  • 保本产品性价比不高,为何却大获成功
  • 大师情绪管理课 减少操作频率,忘掉买入价格
  • 第4章 参考点依赖 亏了还是赚了?全在于你的感受
  • 百万富翁为何为了几分钱而斤斤计较?
  • 辛苦赚来的钱如何一点一点从手中溜走?
  • 赢利和亏损都是感受出来的
  • 期望效用理论:信仰上帝的好处有多大?
  • 人们累积的损失越多,越愿意追加赌注
  • 大师情绪管理课 不计算每只股票亏损,只计算整体亏损
  • 第5章 锚定效应和框架效应 换个角度进行决策
  • 权威人士提供的锚点更易导致灾难性后果
  • 锚定效应:市场的报价会影响你的估价
  • 框架效应:同一问题不同表述如何影响决策?
  • 大师情绪管理课 逆向思维有效应对锚定效应和框架效应
  • 第6章 心理账户 资金来源不同,处理也截然不同?
  • 同样损失100欧元,反应为何会截然不同?
  • 昂贵的“混合账户”
  • 额外收入,格外好花
  • 人们为何越亏损越投入?
  • 为何过度关注单一股票,却忽略整体资产组合?
  • 信用卡加快了支出速度,却不让人心疼
  • 大师情绪管理课 “把小金额变成大金额”的方法
  • 第7章 被动决策 不作为的代价有多大?
  • 禀赋效应:自己买的股票更值钱?
  • 惯性谬误1:“我想保持现状”
  • 惯性谬误2:沿用标准设置
  • 可选项越多,越犹豫不决
  • 大师情绪管理课 多想一想,不作为会有哪些损失?
  • 第8章 过度自信 “我能战胜偶然性”
  • 为何高估自我而导致巨额亏损的例子屡见不鲜?
  • 自利性偏差:成功在我,失败在天
  • 74%基金经理认为其业绩高于平均水平
  • 男性比女性自负,女性投资业绩却更好
  • 在淘金热中赚到钱的,大多是卖铁锹的人
  • 后见之明偏差:“我料到会是这样的”
  • 如果你肯定某只股票会涨,为什么当时不买?
  • 大师情绪管理课 及时反馈、随时记录可对付过度自信
  • 第9章 确认偏差 “先入之见”欺骗了我们
  • “不要相信不是自己编造的统计数据”
  • 筛选基金公司的3个标准
  • 业绩排名第一的基金还能买吗?
  • 股市预测专家是怎样炼成的?
  • 虚假相关:天气好,股市会上涨
  • 趋势跟踪模型:通过后视镜推测前路
  • 大师情绪管理课 强迫自己从相反的立场考虑问题
  • 第10章 时间不一致性偏好 超越短期诱惑,实现更大化长期收益
  • 想要长期正确的东西,却在做短期错误的事情
  • 在意志坚定时锁上冰箱,然后把钥匙扔掉
  • 能不能在风险最小化的同时,实现收益最大化?
  • 重点不是优化投资组合,重点是多元化
  • 越是不可能事件,越显露资本市场真实性
  • 永远不要低估资本市场的风险规模
  • 大师情绪管理课 尽早投资,定期储蓄,严控风险
  • 第11章 精神市场营销 识破心理学家的营销术
  • 为了招揽客户,银行会操纵客户情绪?
  • 资本市场如何借助心理学伎俩进行营销?
  • 大师情绪管理课 金钱不会思考,但你必须学会思考
  • 后记 不要照本宣科,活学活用行为金融学
  • 作者简介
  • 出品人推荐
  • 推荐序 识破投资中的种种心理陷阱,赚取本属自己的财富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超额收益的本质不是预测行情,而是管理本能

    在金融市场的硝烟中,90% 的投资者都因同一个致命错误而折戟 —— 被情绪劫持决策。德国行为金融学专家汉诺・贝克在本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投资成败的分水岭,不在技术分析,而在情绪管理。这本书由清华大学张利华教授执笔翻译,延续了她对贝克前作《逆向投资心理学》的精准转译。书中以 11 章篇幅解剖了投资行为的 “人性密码”:当市场陷入集体癫狂,投资者常如鸭群般盲目跟风,在 “归属感” 与 “决策便利性” 驱使下跳入陷阱;当账户浮亏时,“损失厌恶” 心理使痛苦感两倍于获利喜悦,导致人们死死攥住烂股,却过早抛售优质资产;而 “心理账户” 的谬误,更让人为不同来源的钱贴上虚拟标签,陷入 “越亏损越投入” 的死循环。作者贝克的批判锋芒直指传统投资教育的软肋。技术分析常提供虚假安全感,而所谓 “热手效应” 不过是随机性的伪装 —— 就像误以为拜仁慕尼黑足球赛的输赢能操控德国股市一样荒诞。书中列举的案例极具警示性:新口味可乐盲测优异却上市失败,源自消费者对传统的非理性依恋;舒马赫跨境买便宜果酱的行为,揭示了 “相对性效应” 如何扭曲价值判断。这些现象印证了行为金融学的核心发现:资本市场本质是人性弱点的放大器。此外作者他还融合心理学的 “认知治疗技术”,提炼出一套情绪驯服术:通过 “识别自动性思维” 捕捉投资冲动的心理根源;用 “真实性验证” 打破 “我能战胜市场” 的狂妄幻觉;借助 “去中心化” 练习摆脱 “所有人都在盯着我亏损” 的焦虑。最具实操价值的是三条铁律 —— 尽早投资、长期投资、分散投资,这被喻为 “在意志坚定时锁上冰箱”,以机制约束人性的天然缺陷。书中金句 “金钱不会思考,但投资者必须学会思考”,浓缩了作者的核心理念。他摒弃教条式说教,主张接纳情绪而非消灭它:“不需要克服自己的情绪,只需从自我反应中学习”。这种务实态度使本书超越普通理财手册,成为认知重构的训练营 —— 当我们能看穿 “框架效应” 如何用话术诱导决策,当 “锚定效应” 不再令我们执着于买入成本,便真正掌握了 “亏了还是赚了?全在于我们自身的感受” 的辩证法。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资海派

    从出版第一本书至今,中资海派已经走过了20多个春秋。感谢大家一路的携手相伴,见证我们从小到大的历程。 多年来,我们以创建“人与知识的美好链接”为己任,紧跟时代脉络,引领阅读风向,出版的图书覆盖“经济管理/金融投资、人文科普/政史军事、心理励志/生活两性、家庭教育/少儿出版”四大知识领域,总数达千余种。 中资海派擅长打造系列化作品,力图为读者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策划出版了“数字新经济全渠道增长”系列、地缘政治三部曲、大航海时代三部曲、二战三部曲、“奇迹”系列、“轻疗愈”系列、“iHappy投资者经典”等优质品种,打造了《魔鬼经济学》《优势谈判》《早起的奇迹》《国家兴衰》《美元陷阱》等现象级畅销书,更有《最寒冷的冬天》《中国,被遗忘的盟友》《未来黑科技通史》《躁动的帝国》等获国家奖项,被央视、人民日报等一线媒体报道的作品,获得读者的认可和业界同仁的一致肯定。 中资海派一直秉承趋势、洞察、敏捷、向善的准则,与美、英、德、加、法、意、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出版与传媒机构建立了合作,和国内众多知名企业家、培训机构、媒体保持着良好互动,获得了国内外作者和译者的认可和支持,同国内十余家优秀出版社建立了友好合作的战略联盟,更有国内数十位阅读推广人和数百家经销商成为我们的坚强后盾。 一直以来,我们将在香港金融行业上市公司10年管理经验与出版相结合,带领团队深入研判全球及国内经济趋势、相关产业趋势,在文化产业中寻求创新,未来,我将继续遵循“关联、互动、衍生”的商业生态逻辑,带领中资海派在第二个20年创建新的文化与教育全产业链矩阵,实现内容传播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