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
用趣味语言解析市场中的人性密码,重构心理账户,跳出追涨杀跌的决策陷阱。
内容简介
前一天德国股市因强势欧元下跌,当天德国股市又由此上涨,都可以给出貌似合理的解释,为什么股市存在这种似是而非的现象?
技术分析师将随机波动的股价绘制成图表,从中发现了大量规律,他们坚信图表上的走势反映了人类行为,但靠着一根根曲线能致富吗?
人们给每个投资对象设立了心理账户,从而花很多时间研究资产组合中的单一股票,忽视了这只股票与整体不相适应,究竟如何克服这类问题?
你是否也在经历这样的投资困境:股市大涨时跟风追涨,暴跌时恐慌割肉,相信投资专家,总是妄图打探内幕消息?这不是因为你不够聪明,而是你的大脑早已被“金钱认知陷阱”劫持:从众效应让你盲目跟随股评专家,损失厌恶让你在熊市底部清仓,确认偏差让你对理财骗局毫无抵抗力……
本书撕开了传统投资教条的伪装。行为经济学专家贝克通过舒马赫的果酱实验、基金经理电话号码陷阱等各种各样经典案例,无情揭露投资者为何总是错误或片面地处理信息,进行情绪化决策,表现出与“理性人”完全不相容的行为。资本市场本质是一场人性博弈,当多数人沦为情绪的奴隶,清醒者便拥有了“赚取超额收益”的特权。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深入探讨投资中人的因素,提升投资洞察力
- 第1章 从众效应 投资专家为何也争相跳进股市陷阱?
- 不屈服大众,是傻瓜还是英雄?
- 聪明人为何买不可靠的股票,又恐慌将其抛售?
- 盲目跟风:只因相信自己能及时抽身
- 从众的心理因素:归属感、决策便利与和谐感
- 大师情绪管理课 为什么巴菲特不住在华尔街?
- 第2章 随机性 人们为什么乐此不疲地在不确定性中寻找规律?
- 代表性启发:在不确定性中,用相似性代替概率分析
- 股价随机漫步却形成规律,技术分析由此诞生
- 分析走势图,会诱发一种具有欺骗性的安全感
- 为什么“黑色星期四”如此深入人心?
- “热手效应”:“这段时间我做什么都能成功”
- 大师情绪管理课 上帝也会掷骰子
- 第3章 损失厌恶 相比趋利,人们更愿意避害
- 损失的痛苦是获利的喜悦的两倍
- 沉没成本效应:在错误基础上,再投入新资金
- 你是承认亏损,还是加仓摊低成本?
- 处置效应:人们为何卖掉赢利的、保留亏损的?
- 保本产品性价比不高,为何却大获成功
- 大师情绪管理课 减少操作频率,忘掉买入价格
- 第4章 参考点依赖 亏了还是赚了?全在于你的感受
- 百万富翁为何为了几分钱而斤斤计较?
- 辛苦赚来的钱如何一点一点从手中溜走?
- 赢利和亏损都是感受出来的
- 期望效用理论:信仰上帝的好处有多大?
- 人们累积的损失越多,越愿意追加赌注
- 大师情绪管理课 不计算每只股票亏损,只计算整体亏损
- 第5章 锚定效应和框架效应 换个角度进行决策
- 权威人士提供的锚点更易导致灾难性后果
- 锚定效应:市场的报价会影响你的估价
- 框架效应:同一问题不同表述如何影响决策?
- 大师情绪管理课 逆向思维有效应对锚定效应和框架效应
- 第6章 心理账户 资金来源不同,处理也截然不同?
- 同样损失100欧元,反应为何会截然不同?
- 昂贵的“混合账户”
- 额外收入,格外好花
- 人们为何越亏损越投入?
- 为何过度关注单一股票,却忽略整体资产组合?
- 信用卡加快了支出速度,却不让人心疼
- 大师情绪管理课 “把小金额变成大金额”的方法
- 第7章 被动决策 不作为的代价有多大?
- 禀赋效应:自己买的股票更值钱?
- 惯性谬误1:“我想保持现状”
- 惯性谬误2:沿用标准设置
- 可选项越多,越犹豫不决
- 大师情绪管理课 多想一想,不作为会有哪些损失?
- 第8章 过度自信 “我能战胜偶然性”
- 为何高估自我而导致巨额亏损的例子屡见不鲜?
- 自利性偏差:成功在我,失败在天
- 74%基金经理认为其业绩高于平均水平
- 男性比女性自负,女性投资业绩却更好
- 在淘金热中赚到钱的,大多是卖铁锹的人
- 后见之明偏差:“我料到会是这样的”
- 如果你肯定某只股票会涨,为什么当时不买?
- 大师情绪管理课 及时反馈、随时记录可对付过度自信
- 第9章 确认偏差 “先入之见”欺骗了我们
- “不要相信不是自己编造的统计数据”
- 筛选基金公司的3个标准
- 业绩排名第一的基金还能买吗?
- 股市预测专家是怎样炼成的?
- 虚假相关:天气好,股市会上涨
- 趋势跟踪模型:通过后视镜推测前路
- 大师情绪管理课 强迫自己从相反的立场考虑问题
- 第10章 时间不一致性偏好 超越短期诱惑,实现更大化长期收益
- 想要长期正确的东西,却在做短期错误的事情
- 在意志坚定时锁上冰箱,然后把钥匙扔掉
- 能不能在风险最小化的同时,实现收益最大化?
- 重点不是优化投资组合,重点是多元化
- 越是不可能事件,越显露资本市场真实性
- 永远不要低估资本市场的风险规模
- 大师情绪管理课 尽早投资,定期储蓄,严控风险
- 第11章 精神市场营销 识破心理学家的营销术
- 为了招揽客户,银行会操纵客户情绪?
- 资本市场如何借助心理学伎俩进行营销?
- 大师情绪管理课 金钱不会思考,但你必须学会思考
- 后记 不要照本宣科,活学活用行为金融学
- 作者简介
- 出品人推荐
- 推荐序 识破投资中的种种心理陷阱,赚取本属自己的财富
出版方
中资海派
从出版第一本书至今,中资海派已经走过了20多个春秋。感谢大家一路的携手相伴,见证我们从小到大的历程。 多年来,我们以创建“人与知识的美好链接”为己任,紧跟时代脉络,引领阅读风向,出版的图书覆盖“经济管理/金融投资、人文科普/政史军事、心理励志/生活两性、家庭教育/少儿出版”四大知识领域,总数达千余种。 中资海派擅长打造系列化作品,力图为读者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策划出版了“数字新经济全渠道增长”系列、地缘政治三部曲、大航海时代三部曲、二战三部曲、“奇迹”系列、“轻疗愈”系列、“iHappy投资者经典”等优质品种,打造了《魔鬼经济学》《优势谈判》《早起的奇迹》《国家兴衰》《美元陷阱》等现象级畅销书,更有《最寒冷的冬天》《中国,被遗忘的盟友》《未来黑科技通史》《躁动的帝国》等获国家奖项,被央视、人民日报等一线媒体报道的作品,获得读者的认可和业界同仁的一致肯定。 中资海派一直秉承趋势、洞察、敏捷、向善的准则,与美、英、德、加、法、意、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出版与传媒机构建立了合作,和国内众多知名企业家、培训机构、媒体保持着良好互动,获得了国内外作者和译者的认可和支持,同国内十余家优秀出版社建立了友好合作的战略联盟,更有国内数十位阅读推广人和数百家经销商成为我们的坚强后盾。 一直以来,我们将在香港金融行业上市公司10年管理经验与出版相结合,带领团队深入研判全球及国内经济趋势、相关产业趋势,在文化产业中寻求创新,未来,我将继续遵循“关联、互动、衍生”的商业生态逻辑,带领中资海派在第二个20年创建新的文化与教育全产业链矩阵,实现内容传播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