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审视蜀汉政权北伐国策,解读三国末年治乱兴亡。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北伐“出祁山”为中心,论述了刘备的蜀汉政权的建立和战略规划,通过对诸葛亮治下蜀汉的征兵制度、征税制度、刘备嫡系与当地官僚的斗争等,分析了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

在对蜀汉政权“出祁山”的战略与命运进行描述的同时,本书也写到了同时代曹魏与孙吴两国与蜀汉政权之间的博弈,这些博弈不仅影响了出祁山的成败,也影响到魏蜀吴三国的国家命运,直至最终晋国一统天下。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大国崛起:蜀汉困局与出祁山
  • 偏霸一方:迅速崛起的蜀汉
  • 蜀汉的权斗:盘点刘备的遗产
  • 谁才是正统:蜀汉政权的大国困局
  • 蚕食雍凉:恢复中原必出祁山
  • 无暇顾蜀:曹丕频繁南征的背后
  • 第二章 五手准备:打造安全的内外环境
  • 七擒传说:经略南中以备军用
  • 三分天下:交好孙权共画大饼
  • 诸葛成规:宫府一体稳定内部
  • 强兵利器:无当飞军诸葛连弩
  • 财源何来:军中之需全借于锦
  • 第三章 复兴汉室:出祁山的梦想与现实
  • 前奏曲:孟达之死的真相
  • 失街亭:北伐第一战的重创
  • 频岁攻:割麦陇上会战卤城
  • 说功业:大星陨落五丈原
  • 未了案:魏延真的谋反了?
  • 第四章 诸葛之后:从守土安民到姜维九伐
  • 邦家合一:蒋琬执政转攻为守
  • 保境安民:费祎被刺案的谜团
  • 中枢触角:蜀汉重点经营南中
  • 九伐陇上:姜维迷思持续进击
  • 敛兵聚谷:内部紊乱沓中避祸
  • 第五章 乐不思蜀:众人皆醉我亦醉的刘禅
  • 刘禅之思:诸葛立庙非礼所为
  • 阳安关口:蜀汉自乱与邓艾伐蜀
  • 江山坐缚:老臣谯周的投降论
  • 一计三贤:天府一场血雨腥风
  • 安乐公:太平鱼肉如何思蜀
  • 第六章 败亡有因:蜀汉屡次北伐失败的原因
  • 想打吗:雄厚魏国与守势战略
  • 背刺高手:盟友孙吴靠谱吗?
  • 粮草少:木牛流马能解决后勤?
  • 兵不足:蜀汉为何人口如此少?
  • 人才匮:蜀中为何无大将?
  • 第七章 贼与圣:三国人物的历史脸谱
  • 升堂拜母:权臣屡出与吴国失序
  • 三国归晋:西晋党争与兴师伐吴
  • 运筹神谋:走向圣坛的诸葛亮
  • 鹰视狼顾:司马氏形象的历史流变
  • 禅让征伐:三国之后汝为正统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2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过多的主观臆想填充

    不好评论,不过分享一篇豆瓣网友 Inac_UA 的精彩书评:主观恶意过于浓厚,很难让人相信作者是中正之论而非穿凿脑补从本书的前言和宣传语来看,作者是想将诸葛亮 \ 蜀汉集团请下圣坛,“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相”。这个写作初衷可以理解,诸葛亮确实受到一定程度的神化。在我看来,一个符合刻板印象但缺乏生气的偶像,反而不如历史上那个杰出而极具魅力的政治家可爱,所以祛魅还是很有价值。问题在于,既然是祛魅,是 “还原真相”,似乎应该以相对客观中立的视角去呈现与论证,不应过度倾注作者本人的好恶。而本书从第一页开始,作者对诸葛亮或蜀汉集团的主观恶意就几乎溢出纸面,这就很难让人相信,作者真的是想 “还原真相”,而非预设态度和立场之后选择性地挑选史料、输出观点。拿第一章几处举例。先看 P11:刘巴出了个馊主意,“铸直百钱”,就是铸造大面额的钱币,结果又弄出了通货膨胀。一时之间,豪族财富多被蒸发,怨声载道。所谓的 “馊主意”,刘巴完整的建议是:“ 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巿。” 光说超发货币,不说控制物价、监管市场等配套措施,是否有点断章取义之嫌?刘备当时首先要解决的是军用不足的问题,而采取刘巴的建议后,结果是 “ 数月之间,府库充实”,所以《零陵先贤传》也是将其作为正面例子来记录的。作者为何能直接将其定义为 “馊主意” 呢?超发货币固然不是什么好事,也不可避免地会导致通货膨胀,但某种程度上也是时代所限。像吴国后来也同样搞过超发货币,还是大泉当千、大泉五千这种巨额面值,结果搞不下去;魏国更是直接退回到以物易物。根据现有考古成果,直百钱长期正常流通,且在吴国境内有大量出土,从经济学角度推想,这意味着蜀汉的货币体系并未崩溃,还让吴国分担了一部分通胀。这样一对比,在一个大家互相比烂的时代,直百钱至少维持了一定的下限,既然如此,作者的苛责是否合理呢?更让人迷惑的是,作者自己都在第二章亲口承认:至于后世所云,蜀汉滥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忽视了蜀汉的硬通货 —— 蜀锦。有充足的蜀锦作为支撑,发行的直百五铢之类,并不会过度冲击市场。那第一章这段吐槽铸直百钱的意义何在,就为了把刘备刘巴批判一番?P18:《三国志・费诗传》中有记录,孟达投奔曹操阵营后,诸葛亮切齿痛恨,曾建议刘备杀掉孟达妻儿,只是刘备未曾听从。诸葛亮自幼父母双亡,兄长诸葛瑾离家前往江东发展,诸葛亮由其姐一手带大,二人相依为命,感情至深。孟达用兵时,刀剑无眼,杀了蒯祺之外,非常有可能杀了诸葛亮大姐,由此 “明公切齿,欲诛达妻子”。emmmm,就很难评,感觉每一句都是槽点。首先,“诸葛亮建议刘备杀掉孟达妻儿” 不是《费诗传》的记录,而是《费诗传》记录的多方转述。原文大意是,李鸿见到诸葛亮后说:” 我之前听到王冲说,您想杀孟达妻儿,但孟达表达:‘诸葛亮不是这种人。’所以不信王冲的说法。” 一件多方转述且被相关方否认的事,作者何以忽视语境,掐头去尾,直接以 “史书有载” 的形式采信呢?总结就是:《费诗传》:李鸿说王冲说诸葛亮想杀孟达妻儿,孟达不信。本书:《费诗传》记载诸葛亮想杀孟达妻儿。什么新闻学魅力时刻啊?再看诸葛亮的生平。诸葛瑾不是离家发展,而是 “避祸江东”,且直至建安五年才经人推荐,得以为孙权效力。兴平四年,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随叔父诸葛玄赴任豫章太守,同行的应当包括姐姐。从逻辑上推想,既然是避祸,跟随叔父总比独自去人生地不熟的江东安全,诸葛瑾却没有和家人一同跟随,应是当时战乱还未爆发,已成年的诸葛瑾自己在家照顾继母,直到后来才有了避祸的需求。也就是说,诸葛瑾离家的时间也不早于兴平四年。那么再来梳理一下时间线:诸葛亮 8 岁前父亲尚在,8-12 岁时哥哥在家,12 岁跟随叔父至豫章,后辗转到荆州。诸葛玄去世之时,诸葛亮已经 16 岁了,且弟弟诸葛均也一直跟随生活。当然这其中诸葛亮应该的确得到姐姐照顾,和姐姐也有很深的感情,但本书 “父母双亡,哥哥离家,姐姐一手带大,二人相依为命” 的写法也太过抓马,整成 “你杀我相依为命的姐姐,我要你全家陪葬” 的霸总文了。而到了第三章分析孟达的死因,作者则又反了过来:写孟达想投降,又担心因为杀了诸葛亮的姐姐会被诸葛亮报复,所以派出李鸿以王冲那番话试探诸葛亮的态度。所谓” 诸葛亮想杀孟达妻儿 “,论据仅仅是李鸿的转述;而作者既然声称李鸿的转述只是孟达的试探,则已经没有任何证据(哪怕只是转述这样的间接证据)表明诸葛亮想杀孟达妻儿了。既然如此,所谓孟达杀了诸葛亮姐姐导致诸葛亮怀恨在心,不过是作者由一个假定事实倒推出的假定原因。那这个假定原因,何以又在第三章反过来促成孟达派李鸿说这番话呢?孟达杀了诸葛亮的姐姐;诸葛亮对孟达怀恨在心,想杀孟达妻儿;孟达派李鸿试探。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其中之一成立,而作者在不同的章节,分别假定其中一件事情的成立,来推导另一件事情成立。虽说自恰,但这种循环论证还是要不得吧?P19:刘封跟随养父刘备征战,勇武过人,在入蜀之战中立下功劳。哪怕不救关羽,哪怕在上庸战败,也罪不至死。刘封之死的背后,有着更多的权力考量,诸葛亮之所以认为他必须死,是因为他可能威胁到未来的权力传承。刘备有三子,刘禅、刘永、刘理,刘禅为太子,刘永封鲁王,刘理为梁王,三子都是中人之姿,并不出色。杀掉可能会威胁到权力传承的人物,并不需要任何理由,这便是历史上常见的 “莫须有”。孟达乃是东州派的主将之一,与法正、李严都是好友。孟达因为与刘封不和而投奔曹魏,刘备也需要安抚东州派,于是刘封就成了牺牲品。虽然刘封之死确实是因为诸葛亮虑其刚猛难御,但是不知道作者有没有发现,自己这几句话又是忽视语境的的?“不救关羽” 是托辞抗命,理由是要维持上庸的稳定,既然如此,又何以 “在上庸战败”?刘封以维持上庸的稳定为托辞抗命没有援救关羽,但转头又欺凌孟达,将其逼反,致使关羽也没救下来,上庸也没保住,还逼反了孟达,这几件事情是关联的,且刘封全责,这就不是一句轻飘飘的 “哪怕” 可以一笔带过的。要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前提也是能以自己的方式打胜仗。单单不听命令没什么,单单打了败仗也没什么,但是既不听命令,又打了败仗 —— 这仗还是自己搞出来的,这祸闯得够大了。诸葛亮的话是促使刘备下决心的关键,但这不表示刘封的死因不充分。何况在这个节点,刘封的 “刚猛难御” 已经不是抽象的、假定的威胁,而是具体的,已经闯下大祸、造成巨大损失的危害了,甚至可以断言,将来这颗定时炸弹一定会再次爆炸,造成更加巨大的危害。这种情况,又怎么能与 “莫须有” 并举呢?最后总结一下:不是说不能写诸葛亮与蜀汉集团的黑点,也不是说作者的解释就一定不对,比如诸葛亮因姐姐被杀而对孟达怀恨在心这一条,我并不否认这种说法存在一定的可能性(只不过我个人认为可能性很低),我质疑的仅仅是作者自身的写作态度。在我看来,如果一个人确实是经过理性思考得出了某些结论,他是不怕将证据链和推导过程都大大方方摆出来供读者检验的。而这本书的写作中充斥着精心的裁剪,小心翼翼而又主动地引导着读者去得出作者抛出的结果。作者似乎是在论证之前已经有了明确的立场和判断,却又知道自己的论证尚不足以说服读者,于是在史料的选取和呈现上花了一些功夫,以便使叙述能迎合自己事先就有的立场和判断。在我看来,既然标榜是” 客观还原真相 “,这么做就显得非常不真诚。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为了追求这错配的目标,诸葛亮自己固然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毫无疑问的是,巴蜀地区的百姓付出了更为沉重的代价:蜀汉初年,官方统计人口为二十万户,男女人口九十万,然而当蜀汉灭亡,曹魏盘点其人口时,也不过 28 万户,男女人口九十四万。导致这种人口增长停滞的主因,当然是蜀汉为了北伐而采取的严酷汲取和全民动员政策;根据统计,蜀汉这点人口,同时要供养十万两千军队,以及四万名官吏,蜀汉人民负担之重,可见一斑。这也难怪孙吴使者薛珝出使蜀汉时,看到的,是一片衰败景象,所谓 “经其野,民有菜色”。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此外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把我们曾经以为的事实重新梳理,把小说中、神话中的离奇传说进行考证。从魏蜀吴三国的发展进行梳理,让我们看到一个最接近真实的三国。当战略与能力不匹配的时候,当下的最优解是什么?还是围绕持续不变的战略进行嘛?这对于每个企业、每个人都应该阶段性的评估自己的目标。价值观正确还是事实正确,这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不一样的,甚至是相悖的。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9条书评

        出版方

        浙江人民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是一家综合性社科类出版社,主要出版哲学、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历史类图书。 作为一家优秀的地方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理念,坚持以多出优秀作品为中心任务,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2006年,被授予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13年,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 近年来,浙江人民出版社以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为引领,出版了《之江新语》《红船精神问答》《心无百姓莫为官》《读懂“八八战略”》《中国模范生》《东方启动点》《人民公开课》《中华传世藏书》等一大批具有社会广泛影响力的作品。其中,5种图书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7种图书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国家图书奖),12种图书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图书奖)。2010年至今,共15种图书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之江新语》多语种翻译工程取得初步成效,多种图书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 在“思想引领时代、知识服务用户”价值观引领下,浙江人民出版社坚持专业立社,突出专业特色,加强产品线建设,着力打造时政、财经、文史三大板块特色品牌,出版了《之江新语》《大数据时代》等发行量超过百万册的超级畅销书,《5G时代: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大变革》《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无规则游戏:阿富汗屡被中断的历史》《最好的告别》《上帝的手术刀》《星际穿越》等图书在全国市场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