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研究现代财政制度的理论基础和构建方向。

内容简介

关于财政理论基础主要观有:财政活动的出发应从提供公共物品到增公共秩序;以“经济有效、社会有序、政治包容”为目标可建立“国家治理财政”的基本框架。

关于“构建现代财政制度”的主要观为:预算制度建设要民主法治、透明高效;财政收制度要法定统一、嵌社会;财政支出制度要社会参与、保护社会;政府间财政关系要寓活力于秩序。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自序
  • 第一章 财政的出发点:从公共物品到公共秩序
  • 第一节 什么是财政?
  • 一、理财之政:中国财政画像
  • 二、经典财政理论中的财政本质
  • 三、财政如何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 第二节 财政研究基础的新维度:公共秩序
  • 一、公共秩序的定义及重要性
  • 二、公共秩序是一种社会公共需要
  • 三、秩序在中国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 第三节 公共秩序的内涵及演化逻辑
  • 一、公共秩序特征的历史性
  • 二、秩序演化的两种途径
  • 第四节 市场经济发展对公共秩序的冲击
  • 一、公共秩序被破坏的根源
  • 二、财政理论从公共物品延伸到公共秩序的必要性
  • 第五节 结论
  • 第二章 “国家治理财政”的基本框架
  • 第一节 国家能力两大支柱及其与财政的关系
  • 一、什么是国家能力?
  • 二、国家能力支柱之一:市场增进能力
  • 三、国家能力支柱之二:组织动员能力
  • 第二节 现代财政制度的职能:保护、生产和分配
  • 一、传统财政职能的局限与现代财政职能的拓展
  • 二、实现现代财政职能的社会政策方向
  • 三、现代财政理论与传统财政理论的研究范畴比较
  • 第三节 国家治理体系:增进公共秩序
  • 一、公共秩序的两个增进效果:活力与稳定
  • 二、经济治理的目标:效率
  • 三、社会治理的目标:秩序
  • 四、政治治理的目标:包容
  • 第四节 国家治理财政的框架
  • 一、财政预算制度与政治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关系
  • 二、财政支出制度对社会治理的影响
  • 三、财政收入制度对社会治理的影响
  • 四、政府间财政关系对政治治理的影响
  • 第五节 结论
  • 第三章 现代财政制度的构建方向:从经济到社会
  • 第一节 财政制度的秩序意义:民主法治基础上的社会整合
  • 一、财政的公共秩序治理内容:保护、控制和权利开放
  • 二、财政影响公共秩序的基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
  • 第二节 中国财政制度的演变逻辑:从嵌入企业到嵌入社会
  • 一、嵌入企业:新中国成立至1993年的财政制度运行基础
  • 二、嵌入经济:1994年至2012年的财政制度运行基础
  • 三、嵌入社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的财政制度运行基础
  • 第三节 推动国家治理的现代财政制度建设方向
  • 一、财政预算制度建设:民主预算,透明高效
  • 二、财政收入制度建设:法定统一,嵌入家庭
  • 三、财政支出制度建设:社会参与,保护社会
  • 四、政府间财政关系建设:寓活力于秩序
  • 第四节 结论
  • 第四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演变逻辑与改革方向:国家能力视角
  • 第一节 央地关系治理的难题与财政的作用
  • 第二节 政府间财政关系对国家能力的影响
  • 一、政府间财政关系对市场增进能力的影响
  • 二、政府间财政关系对组织动员能力的影响
  • 第三节 政府间财政关系演进与国家能力的提升
  • 一、统收统支:以国家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推动工业化
  • 二、“分灶吃饭”:地方市场增进能力提高,中央控制能力下降
  • 三、分税制:市场增进能力与组织动员能力并进
  • 第四节 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改革方向
  • 一、现行政府间财政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国家能力的影响
  • 二、匹配国家能力的现行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改革方向
  • 第五节 结论
  • 第五章 发挥两个积极性的财政体制作用与改革
  • 第一节 两个积极性的内涵
  • 第二节 财政包干制下两个积极性的发挥
  • 一、财政包干制改革的背景
  • 二、财政包干制的变迁历程
  • 三、财政包干制对中央和地方的激励
  • 第三节 分税制下两个积极性的发挥
  • 一、分税制的改革历程
  • 二、分税制改革对中央和地方积极性的影响
  • 第四节 地方积极性发挥的历史阶段论
  • 第五节 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改革
  • 一、事权与财政事权的内涵及分配规则
  • 二、面临的问题
  • 三、改革方向
  • 第六节 结论
  • 第六章 匹配国家治理结构的转移支付体系构建
  • 第一节 “上下相维”的治理结构中的一对矛盾及转移支付要解决的问题
  • 一、国家能力与“上下相维”的治理结构
  • 二、“上下相维”治理结构中的一对矛盾
  • 三、“上下相维”治理结构中转移支付制度要解决的问题
  • 第二节 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建设:在平衡中提高效率
  • 一、一般理论: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效率损失
  • 二、均衡性转移支付的作用:在平衡中寻求激励
  • 第三节 专项转移支付:偏好错位下的积极均衡策略
  • 第四节 对口支援和干部派遣:国家能力支持下的特殊转移支付
  • 一、对口支援:中国特色的横向转移支付
  • 二、干部派遣:以人为主的转移支付
  • 第五节 转移支付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向
  • 一、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
  • 二、“上下相维”治理结构对转移支付的影响
  • 三、改革方向:分类转移支付
  • 第六节 结论
  • 第七章 税收制度演变逻辑与改革方向:从嵌入经济到嵌入社会
  • 第一节 税收制度的两个嵌入与两个匹配
  • 第二节 1949—1978年税收制度特点:嵌入单位
  • 一、国家发展目标与税源基础
  • 二、税制改革:统一税政、简化税制
  • 三、税制特点与改革效果
  • 第三节 1978—2013年税收制度特点:嵌入企业
  • 一、国家发展目标与税源基础
  • 二、税制改革:调动企业积极性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
  • 三、税制特点与改革效果
  • 第四节 2013年后的税制改革:迈向嵌入社会
  • 一、国家发展目标与税源基础
  • 二、税制改革: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三、当前税制结构的问题
  • 四、未来建立现代税收制度的改革方向和具体措施
  • 第五节 结论
  • 第八章 税制结构的重构:从国民收入循环出发
  • 第一节 传统税制结构划分方法的弊端
  • 一、直接税与间接税的分类
  • 二、商品服务税、所得税与财产税的分类
  • 三、资本、劳动和消费的分类
  • 第二节 按国民收入循环划分税收结构
  • 一、国民收入循环过程
  • 二、按国民收入循环划分税制结构
  • 第三节 关于税制结构的四个命题
  • 第四节 税制结构与税收原则的关系
  • 一、税制结构与公平原则的关系
  • 二、税制结构与效率原则的关系
  • 第五节 我国税制结构的问题与改革方向
  • 第六节 结论
  • 第九章 地方税系的建设原则与方向
  • 第一节 建设地方税系的理论与实践
  • 一、建设地方税系的理论
  • 二、建设地方税系的实践
  • 第二节 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划分整体原则
  • 一、经济效率原则
  • 二、受益性原则
  • 三、有效激励原则
  • 第三节 当前地方税建设应以受益性原则为导向
  • 一、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积极性
  • 二、符合经济发展的阶段化要求
  • 三、有利于推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治理水平提高
  • 四、有助于缩小地区财力差距
  • 第四节 税种性质与对应政府层级分析
  • 一、增值税
  • 二、企业所得税
  • 三、个人所得税
  • 四、房地产税
  • 五、选择性消费税
  • 六、一般性消费税
  • 第五节 结论
  • 第十章 匹配两个积极性的税种和分税制改革
  • 第一节 分税制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困境
  • 一、分税制设计应匹配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发挥方向
  • 二、分税制存在的问题
  • 三、分税制改革困境
  • 第二节 开征零售税并作为地方税
  • 一、零售税作为地方主体税种的理论依据
  • 二、开征零售税方案
  • 三、开征零售税的预期效果
  • 四、开征零售税的相关征管问题
  • 第三节 增值税分享改革的方案
  • 一、增值税分配的国际经验及改革思路
  • 二、我国增值税改革的三种方案
  • 第四节 个人所得税改革:重视收入功能、发挥局部调节功能
  • 一、功能定位:重视收入功能、发挥局部调节功能
  • 二、发挥个人所得税局部调节功能的改革措施
  • 第五节 开征房地产税并作为中央税
  • 一、如果房地产税是地方税,它能起到抑房价、筹收入、调分配的作用吗?
  • 二、如果房地产税是地方税,可以实行家庭首套房产免税政策吗?
  • 三、房地产税两步改革设计
  • 第六节 结论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