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天生的特工奇才、蒋介石的忠诚佩剑,中国最神秘组织的铁血统治者。

内容简介

本书记述了戴笠从出生到死亡的波澜起伏的一生,特别是他20年风云诡谲的特工史进行了精彩的描述。书中还对与戴笠有关的国民党高层人物及相关事件进行了别开生面的评述。

有关戴笠的传记已有不少,但本书在揭示民国时代、环境、人际关系以及戴笠人物内心情感心理历程和及时代所赋予的印记等方面有颇多独到之处,尤其是本书中浓墨重绘惊心动魄的民国历史的场面,更让读者如置身其中,读罢不忍释怀,引起史学界和读者的广泛好评。

目录

  • 版权信息
  • 卷首语
  • 第一章 早年岁月
  • 出生
  • 入学 出校
  • 投军浙一师
  • 浪迹沪杭
  • 湖州拜师
  • 第二章 第一台阶:投军黄埔
  • 改名戴笠
  • 黄埔六期生
  • 密查组
  • 联络参谋
  • “跑单干”
  • 内战先锋
  • 第三章 第二台阶:出任复兴社特务处长
  • 中山陵受命
  • 草创特务处
  • 控制浙警校
  • “以组织对组织”
  • 第四章 第一杀手
  • 初斗王亚樵
  • 华北行
  • 出山第一枪
  • 闽变抽薪
  • 训练杀手
  • 黑色的11月
  • 第五章 锋芒毕露
  • 反共争功
  • 向CC进攻
  • 一山不藏二虎
  • 争夺抗日社会团体
  • 与李士珍斗法
  • 交友
  • 二斗王亚樵
  • 两广事变
  • 三斗王亚樵
  • 第六章 第三台阶:西安事变
  • “兵谏”之说
  • “到西安与校长共生死”
  • 铩羽而去挟威而归
  • 管束张学良
  • 一宝押中
  • 第七章 从淞沪抗战到武汉保卫战
  • 以变应变
  • 上海八月间
  • 建立特务武装
  • 智斗日谍
  • 大撤退
  • 诱捕杨虎城
  • 捕捉韩复榘
  • 创办临训班
  • 大赢家
  • “壮汉子”与“病汉子”
  • 大输家
  • 忠与奸
  • 第八章 潮落潮涨
  • 建立重庆军统局
  • 西解张、杨
  • 越境追杀
  • 控制孙殿英
  • 失败之潮
  • 四杀汪精卫
  • 军统大整肃
  • 运用张国焘
  • 防共谍网
  • 反共暗潮
  • 特工三原则
  • 大办特训班
  • “螃蟹八只脚”
  • 最后一击
  • 第九章 转折时期
  • 一着要棋
  • 争夺美国特工
  • “四一”大会
  • 生财之道
  • 刀光剑影
  • 蒋戴之间
  • 猜忌与戒备
  • 私生活
  • 第十章 第四台阶:出任中美所所长
  • 成立中美所
  • 东南大整肃
  • 雄村第一班
  • 重建京沪军统组织
  • 合流与分流
  • 第十一章 走向顶峰
  • “三王”之盟
  • 打击陈诚
  • 斗垮徐恩曾
  • “皇权皇威”
  • 建立三大前沿据点
  • 最后一跳
  • 第十二章 胜利大接收
  • 捷足先登
  • 淳安一月
  • 抢占大上海
  • 全国大“抢收”
  • 五人小组秘密监视戴笠
  • 上海经验
  • 上海肃奸
  • 保护周佛海
  • 平津肃奸
  • 第十三章 在劫难逃
  • 秘密指令:撤销军统局
  • 最后三招
  • 致命的难关
  • 失而复得的古剑
  • “3·17”空难
  • 困雨沟的“黑炭棒”
  • 一损俱损
  • 死后哀荣
  • 树倒猢狲散
  • 后记
  • 附:杨者圣和他的“民国人物系列”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1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功罪盖棺犹未定,是非留待后人评。

    “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平生具侠义风,功罪盖棺犹未定。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乱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评。” 这是戴笠死后,民国大律师章士钊应国民党大佬张群之邀为戴写的挽联,曲笔、恰当、深刻描画了戴笠的一生。戴笠,号称中国的希姆莱,蒋介石的佩剑,死后追授军统局局长、国民党陆军中将,终其一生为蒋介石服务。1. 身为国民党特工,在对日、肃奸方面,均有相当贡献,指挥刺杀傅筱庵、张啸林,侦办川岛芳子案等,尤其是破获了日军突袭珍珠港的情报,令美国人刮目相看,也才有了后期的中美合作。2. 历代君王统治,爱用位阶低、无出身的人,委以重任、授之以权,此人方能为自己所用,1932 年复兴社特务处成立之初,蒋擢拔当时排名最后的候选人戴笠为特务处实际掌权人,即为很好的一例,戴也因此付出了半生的操劳乃至性命,当然也成就了他。3. 可是他似乎忘了一点,古人言飞鸟尽,良弓藏,功高震主为历代君主所忌讳。1945 年抗战胜利,1946 年初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召开之前,他就应当主动激流勇退,或许得以保全,何况他侍奉的是蒋介石这样猜疑心很重的一把手。良臣择主而事,或许他没有择对良主,更没有在合适的时机退出或哪怕淡出。4. 戴笠领导下的军统业务从小到大,他与美国海军的联络也不错,中美合作社也是其一手办成的。成事的能力一定是有的。他后期谋求国军海军司令的职位,真不知国军海军如果真由戴笠执掌,将会是什么一番景象?5. 誉满天下,谤满天下,是非留待后人评,诚如此诗所言,但不完全是乱世行春秋事一节,作为国民党中高层官僚,为蒋介石忠心耿耿、毕其一生,死后受蒋高度礼赞及奖赏,也真是是非留待后人评。蒋在飞机失事、戴一时去向未明时,也曾怀疑、担心戴局长是否投了延安?戴局要是知道这一点,真不知做何感想?6. 其实戴笠的死因虽有多种说法,以马汉三谋害为主,但至今仍未有定论。回看中国历史,大部分为帝王做特务、打听情报的人,一般不会有太好的下场,如则天女皇的来俊臣、明朝的东西厂。不知戴局长如日中天时,是否考虑过这一点?谜底揭开时,对于戴局长的功过是非会有另外一番评价吗?不论如何,他是一个值得讨论、颇多争议的人物,更是好多谍战剧爱表现、不可或缺的角色,恰是功罪盖棺犹未定!7. 作者杨者圣先生继续了他扎实的史实,夹叙夹议的文风,先后看了几本写戴笠的书,应该说杨先生的基础工作是很扎实的,还将继续他的其他民国人物系列。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花了近 13 个小时读完了这本 50 万字的书,挺难得的。一直以来对戴笠很感兴趣,但却没看过一本戴的传记,看电视剧《潜伏》时,看到了一些戴的镜头,找来一看,挺好看的。作者查阅了大量资料,加上写了 300 多万字的民国人物系列,可以说写起来驾轻就熟,但有左传笔法,就是自己宛如就一直在戴的身边,看到戴的一言一行,而且竟然知道戴的所思所想,看起来挺过瘾,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是作者自己的观点呢,想来很多如果戴看完的话不一定能同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戴笠的“十宗罪”

        ️ 一、残酷镇压革命力量  戴笠领导的军统是国民党镇压异己的核心工具,直接策划暗杀吉鸿昌(抗日将领)、杨杏佛(民权保障同盟领袖)、史量才(《申报》总经理)等爱国人士,意图扼杀进步思想与民主运动。🗡️ 二、背叛结义兄弟王亚樵  王亚樵与戴笠、胡宗南曾结为金兰,但戴笠为向蒋介石表忠,利用王亚樵对情妇的信任设局,于 1936 年将其暗杀于广西梧州,彻底践踏江湖道义。️ 三、情报失职酿成西安事变  戴笠因顾忌张学良与蒋介石的亲密关系,隐瞒了张学良可能 “兵谏” 的情报,导致蒋介石在西安被扣押。虽事后戴笠冒险赴西安 “救驾” 获得宠信,但暴露其政治投机本质。💔 四、沉溺女色丧失判断力  为霸占影星胡蝶,戴笠以特务手段逼迫其与丈夫离婚,甚至动用国家资源为其 “寻回” 失窃珠宝。对胡蝶的痴迷使其决策情绪化,最终冒雷雨乘机赴约时坠机身亡,被讽 “温柔乡葬送枭雄”。🎭 五、排除异己与政治迫害  - 报复杨虎城: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将怨恨集中于杨虎城,戴笠执行迫害,诱骗杨虎城出国后将其囚禁并最终杀害。  - 构陷同僚:为掩盖西安事变前情报失误,戴笠将西北区长王新衡撤职查办,后者蒙冤入狱却不明缘由。️ 六、建立特务恐怖统治  戴笠发明多种酷刑折磨人犯,如:  - “坐冰块”:令女性受刑者体寒剧痛致精神崩溃;  - “蚂蟥澡”:置人于蚂蟥桶中吸血,造成心理生理双重摧残;  - “生孩子”:向腹腔打气致内脏撕裂,手段极端残忍。💰 七、以权谋私与系统腐败  戴笠以 “查禁烟土” 为名,将走私收入纳入军统私库,并纵容亲信贪污。马汉三私吞乾隆九龙宝剑并叛投日军,暴露军统体系的腐化。🕵️ 八、勾结黑社会势力  早年加入青帮并与杜月笙结拜,利用帮派网络拓展特务活动,将国家暴力机器与黑道规则融合,侵蚀社会法治根基。️ 九、暗杀党内 “异己”  奉蒋介石之命刺杀国民党内政敌,如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抗战避战)、民国总理唐绍仪(疑与日伪接触),巩固蒋氏独裁。 十、野心膨胀引发猜忌  抗战后戴笠欲借美军支持掌控海军,其麾下军统人员达十万余,势力遍布军政系统,引发蒋介石强烈不安。其离奇空难被广泛猜测为蒋氏铲除威胁之举。戴笠的罪行深嵌于民国乱世的权谋逻辑中:他既是镇压民主的刽子手,也是刺杀汉奸(如傅筱庵、张啸林)和日军(如高月保)的 “抗日暗战推手”。章士钊的挽联 “名满天下,谤满天下” 精准概括了其复杂定位 —— 在民族救亡与政权维护的夹缝中,他以权术与鲜血铸就 “特工王” 之名,最终因权反噬。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全国著名综合出版社之一,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