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总论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36千字
字数
2022-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文津图书奖得主王立铭重磅新作,带你用进化之眼,重新看世界。
内容简介
1859年,生物进化的观念在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中正式成形。过去的一百多年中,作为科学理论的进化论本身一直在进化,进化论思想也在持续地“外溢”到人类思想的各个角落。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熟悉几个和进化论相关的概念,不少人还习惯于用这些概念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但不得不说,进化论可能是被人们误解多、误用多的科学理论之一。
进化论的正知正见是什么?它的前沿发展又有哪些?更重要的是,作为非生物专业的读者,为什么也要了解进化论?
答案尽在这本讲义里。作者王立铭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抽取出一套简洁的公理体系,并用它穿越40亿年进化历程,呈现了生命起源、增长、适应环境和形成复杂组织的关键要素和完整过程。
你会在许许多多的惊奇、死亡与新生中,领悟生命世界给予人类生存的启示。你还会在进化论的“外溢”,也就是它对商业、医学、社会学等领域的深刻影响中,了解这套复杂系统的独特性,掌握进化思维,指导你的行为与决策。
目录
-
版权信息
-
名家推荐
-
前言:进化论,地球上唯一的成功学
-
第一部分 进化论的公理体系
-
进化的根源:扩张性和匮乏性
-
进化的起点:可遗传的变异
-
拉马克“复兴”:变异必须通过DNA吗
-
生存竞争:被误解最多的进化论思想
-
自然选择I:如何定义胜利者
-
自然选择II:作用单元是个体、群体还是基因
-
生殖隔离:新物种如何形成
-
盖楼与放羊:进化论是怎样的科学理论
-
第二部分 生物进化的基本面貌
-
生命之树:生物进化历程的全貌是怎样的
-
进化溯源:生命之树的根在哪里
-
进化路线图:进化有没有目的、方向和终点
-
进化速度:渐变、突变还是快慢结合
-
红皇后效应:进化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冒险
-
马太效应:进化中的复利
-
得过且过:进化不是钟表匠,而是裱糊匠
-
路径依赖:当历史经验成为历史包袱
-
死亡与灭绝:进化何时会终止
-
第三部分 起源方法论
-
低熵状态:秩序为何是生命的前提
-
能量:秩序如何而来
-
信息:秩序如何稳定传承
-
继承:进化的底层约束条件是什么
-
第四部分 增长方法论
-
繁殖方式:选择效率,还是可能性
-
生活史规划:选择多生,还是善养
-
适应辐射:到边疆去,到新世界去
-
相爱相杀:生存竞争不是零和游戏
-
第五部分 适应方法论
-
负反馈:维持稳态,对抗环境波动
-
正反馈:启动状态切换
-
前馈:与时间共舞
-
监察修复:应对常见挑战
-
储备冗余:防范意外风险
-
学习:创造新知识和新技能
-
终极武器:用进化对抗进化
-
第六部分 复杂组织方法论
-
复杂:进化的归宿
-
分工与协作:怎样实现个体能力的有效叠加
-
对抗与博弈:如何解决组织内部的利益分歧
-
细菌型组织:生物联盟会创造怎样的奇迹
-
蚂蚁型组织:分布式智能拥有怎样的优势
-
第七部分 进化论与人类
-
进化、演化和退化:从用词看进化论
-
社会达尔文主义:为何一定是错的
-
进化论和伦理学:人性到底自私吗
-
文化基因:是不是一个多余的概念
-
进化和文明:人类已经停止进化了吗
-
第八部分 进化论与商业
-
竞争方法论:如何在不同类型的商业竞争中取胜
-
从细菌到蚂蚁:人类组织发展史
-
创新者的窘境:组织为何会掉入局部最优陷阱
-
创新者的解答:哪些场景更能孕育创新
-
后记
展开全部
太专业,局外人不好懂
得到罗胖精选做了一期推介,进化无处不在,以前又没有学过这类书,于是按照顾衡老师讲的读没有涉猎过的买了此书。每天读不了几页就发困,想办法喝茶读,一边充电,一边提神,终于读了下来。慢慢地读懂了进化的根源:自私和匮乏,进化的起点:可遗传的变异,了解了生存竞争,自然选择和生殖隔离。知道了红皇后效应,进化是一场不停歇的折腾。随着基本理论的了解,几个方法论的学习,渐渐地明白非专业人士学习进化论,并不在于了解专业知识,而在于从学习进化中得到一些启示。每个人每个组织都要在进化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态位,巩固和发展自己的优势。让自己以及家庭、组织生活的更好一些。这就是我的一点体会。
用进化之眼理解人类世界
一本好书带来的视野是足够开阔的,就比如这本《王立铭进化论讲义》对我们理解人类社会有着 “一览众山小” 的意义。它没有学术著作那么难读,包含的信息量又足够的丰富多元。从这本书中,既能看到物种的起源和求存逻辑,又能以此拓展理解组织架构。从生命进化到组织管理和创新。书中引用了道金斯提出来的 “文化基因” 这个概念,非常有启发。民间智慧中有一句话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听起来很自私很残酷,但看了这本书之后,你会有一个更高层次的理解。自私,的确是生命存活的一个底层逻辑。在生命起源阶段,无私的生命个体是很难有生存优势的,更容易被淘汰,真的会被 “天诛地灭”。但是,人类社会有了 “文化基因”。意味着人同时有了两个属性:生物基因和文化基因。人既有原始的生存本能,也能从道德层面舍生取义,舍己为人。“自私” 不再是唯一的进化途径。而且,从今天的结果来看,“文化基因” 给人类带来的生存优势已经远远超过了 “动物本能”。这也是为什么人类成了万物之灵长。事到如今,如果我们还是仅仅遵循 “动物本能”,秉持着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的信条,那活着跟动物有啥区别?做人,不能活的太本能。最后引用一段梁宁老师的话:“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而是本能。感性的反面不是理性,而是麻木。本能的人不会成功,麻木的人不会幸福。”
欢迎大家都来了解下进化论
王老师的巡山报告是我每期都要收听的内容,帮我认识了新冠的很多知识,当然也有其他的哈。作为巡山报告的忠实听众,王老师出了新书,当即买下阅读。 新有多新?书 P319 页,讲到了一个特朗普的例子,在 2020 年 3 月,当被问到有人可以 “加塞” 做新冠检测时,特朗普的回答是 “可能这就是生活吧”。通过这个问题,想说明两个问题:一、书是从王老师在得到开设课程《进化论 50 讲》整理修正而来,成书时间不长,确实新;二、内容新,王老师这本讲义结合了全世界最新最前沿的进化论观点、学说及事例,还引入了一些进化论对商业竞争的影响或相似之处。生物竞争、进化长成现在的样子,与我们的商业竞争到现在呈现给我们的样子,从原理上讲,都是差不多的。所以,才引出了进化论可能是地球上唯一可靠的成功学。毕竟,世间现在还存在的生物,都是经过几十亿年的环境变迁,物竞天择的产物,这些地球上还生存着、进化着的生物,它们一定是做对了些什么? 《熊逸书院》中熊老师说中国人对进化论的误解也许能在全世界排名第一。带着这个疑问,看完本书,王老师也给了解释: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中叶,社会达尔文主义风行世界。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与 19 世纪末进入中国,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色彩。彼时积贫积弱的中国饱受帝国主义欺凌,深陷生存危机。严复先生翻译赫胥黎的进化论著作《天演论》, 正是为了警醒中国人与天争胜、强种自保,否则就有可能在弱肉强食的强国之林亡国灭种。为了凸显这个观点,严复先生还不惜删改和扭曲了赫胥黎著作的原意。”“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这句话是更符合达尔文原意的,但应该注意这个对这个 “适者” 的理解。 熊老师的讲解维度不同,同样引起我们的兴趣:严复翻译的不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而是非常崇拜达尔文的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而严复刚好又是赫伯特・斯宾塞的铁粉,于是在翻译的过程之中,夹带了不少私货,让中国人对进化论的误解从第一次翻译出书就开始了,关键还是这个翻译迎合了当时国人进步青年的胃口。赫胥黎谈进化,只认为这是自然规律,而人类社会的道德伦理要反其道而行,这就是 “进化论与伦理学” 一名的由来;斯宾塞谈进化,却属于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让生物学作为社会学的基础。严复最服膺斯宾塞的学说,所以在《天演论》里灌注了许多斯宾塞所喜而赫胥黎所忧的内容。比如 “适者生存” 这个核心观点,赫胥黎谈到的 “最适者” 未必就是最强大、最先进的。 关于到底是 “进化” 还是 “演化”?我最喜欢王老师这句提醒:“如果喜欢用 “进化”, 那就注意提醒自己,进化的 “进”,指的是向着更大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进军,和人类视角下的所谓 “先进”“进步” 没有太大关系;如果倾向于用 “演化”,那也要提醒目已,生物的变化趋势并非全然随心所欲,因为开不是所有变化方向都会带来生存和繁殖的机会。” 生物进化四大环节:可遗传变异、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生殖隔离;生存竞争的三种形态:种类竞争、种间竞争、环境竞争;能量 + 信息:生命现象的底层约束条件;组织的类型:细菌型组织、大象型组织、蚂蚁型组织。在这些底层的进化论概念的共同推进下,才有了我们现在地球上多彩的生物届。进化,永不停止。 看这本书之前,有朋友说看完这个再去读《物种起源》。开始我说:“要的。” 现在想想还是算了,我不是学生物学的,也不是干相关工作的,通过本书,了解下进化论是好的,通过进化论的方法展开对商业世界的一些思考更是好的。我们需要各种知识丰富自己,但不要在不属于自己的领域内过度沉迷,用书中概念来说:我们需要储备冗余,学习并创造新知,用进化对抗进化。因为,我们都需要 “进化”,参与竞争(这个竞争是中性的,如竞争可能演化出共生关系等等等等)!
出版方
得到图书
得到图书是思维造物旗下业务线,通过得到App独有的结构化生产方式,为终身学习者提供读得懂、用得上的图书产品。产品线包括得到讲义,前途丛书、通才丛书、前沿报告、详谈丛书、方法丛书等,覆盖学科、职业、组织、人物、前沿课题等多领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