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新的视角出发来解读麦克尤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内容简介

作为当今英国文坛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麦克尤恩在作品中始终聚焦相关伦理事件,充分表达其对少年成长的关切、对社会边缘人的关注、对环境恶化的焦虑,以及对人类文明和生存现状的忧思。本书细致分析了麦克尤恩小说的叙事艺术以及浸淫于作品深处的伦理问题,重点发掘其中被学界所忽视的伦理诉求。

本书放眼国外现有关于麦克尤恩小说研究的成果,但不受制或受困于西方学者的论点,而试图与之展开对话,在辩证分析中反映中国学者对西方文学作品的批评接受和批判立场,实现与西方研究同行的平等对话,进而突破并超越西方学者的批评程式与学术观点,彰显外国文学研究的本土视角和自我立场。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论
  • 第一节 麦克尤恩生平及创作
  • 第二节 国外麦克尤恩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 第三节 麦克尤恩在中国的翻译与研究
  • 第四节 本书的研究对象、方法与意义
  • 第一章 《家庭制造》:“肉欲圣杯”下的“童贞”逸事
  • 第一节 “两个世界”的局外人:伦理身份的困惑
  • 第二节 非理性意志的泥淖:错误的伦理判断
  • 第三节 “肉欲圣杯”的诱惑:迷失的伦理意识
  • 第二章 《蝴蝶》:“让人不安的艺术”
  • 第一节 客观伦理环境下的非道德选择
  • 第二节 伦理身份的异化与人性的迷失
  • 第三节 生命与游戏,孰轻孰重?
  • 第三章 《立体几何》:“M”消失的秘密
  • 第一节 “M”的消失之谜与不可能的几何学发现
  • 第二节 梅茜的非自然消失与婚姻关系的自然解除
  • 第三节 非自然叙事的伦理阐释与叙述真相的浮现
  • 第四章 《水泥花园》:成长的不能承受之轻
  • 第一节 伦理环境的书写与身份确认的困难
  • 第二节 斯芬克斯因子的组合和变化
  • 第三节 错位的伦理身份,不当的伦理选择
  • 第五章 《赎罪》:叙述聚焦与小说家的伦理责任
  • 第一节 小说家和历史学家的对话
  • 第二节 走出虚构,面对现实
  • 第三节 “接近真相”的小说家
  • 第六章 《星期六》:“两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 第一节 “9·11”文类的重审与超越
  • 第二节 两种文化的碰撞
  • 第三节 两种文化的融合
  • 第七章 《甜牙》:“原谅”的伦理与情感
  • 第一节 剑桥学子梦:“母亲的夙愿”与假想的原谅
  • 第二节 遗弃的情人,帝国的间谍:原谅“无私的残酷”
  • 第三节 “甜牙”的主角,小说的作者:原谅“彼此的监视”
  • 第八章 《儿童法案》:儿童福祉的意义探寻与守护方式
  • 第一节 儿童福祉的守护与家庭生活的危机
  • 第二节 支持“善良”:守护儿童福祉的伦理原则
  • 第三节 菲奥娜为何哭泣?抑或迟来的伦理顿悟
  • 第九章 《果壳》:伦理困境的囚徒
  • 第一节 私欲的果壳:斯芬克斯因子的组合和伦理意识的迷失
  • 第二节 诗歌的果壳:伦理身份的错位与伦理悲剧的产生
  • 第三节 子宫的果壳:等待与行动的伦理两难
  • 第十章 《我的紫色芳香小说》:作为事件的文学剽窃案
  • 第一节 “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张力:作为事件的文学剽窃案
  • 第二节 “单一性”与“去事件化”的背离:文学剽窃案的伦理取位
  • 第三节 “跷跷板的倾斜”:文学剽窃案的伦理责任
  • 第十一章 《像我这样的机器》:人工智能与脑文本的张力
  • 第一节 人造人、机器直觉与电子文本
  • 第二节 偷吃“禁果”:电子文本与脑文本的冲突
  • 第三节 未成形的脑文本,抑或科学选择的失败
  • 第十二章 《蟑螂》:“在黑暗中发出一阵野蛮的笑声”
  • 第一节 他者的镜像:人虫之变的非自然聚焦与身份认知
  • 第二节 让金钱倒流:逆转主义与解叙述
  • 第三节 逆转主义,抑或报复主义?
  • 第四节 为什么是蟑螂?“一个古老传统的政治反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