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纵观古今,深入理解中国艺术的文化基因与特性。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美术史家、艺评家、策展人巫鸿主持编著的“中国材质艺术”丛书第一辑。该丛书通过专题分析的方式,针对中国艺术中的各种材质,展示不同材料的开发和使用在中国美术史中的重要性,探索这些材料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宗教、政治、性别和思想上的含义。

本辑涵盖了中国美术史的全过程 ,从史前时代到当代艺术,分别聚焦于史前玉器和特殊陶器、中古时期以不同材质制作的造像、物质文化与视觉文化中对玻璃的使用、瓷的材质性和清代皇家的瓷器制作,以及当代中国艺术中的“材质艺术”潮流。由此开启一个从“材质”角度研讨中国艺术的小型系列。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国材质艺术”丛书简介
  • 前言
  • Ⅰ “材质”与中国艺术的起源
  • 从“材料”到“材质”
  • “玉兵”的含义
  • 陶器的转化
  • 史前材质艺术的遗产
  • Ⅱ 万佛:中国中古佛像材质的思考
  • “神在像中?”:佛像的宗教性质
  • 物质佛像:佛像的材质
  • “图画模写”:佛像的制作
  • 佛像材质与工艺制作
  • 工匠以及画稿和粉本的使用
  • 佛像材质与模制数量
  • 物质佛像的宗教意义
  • Ⅲ 玻璃之灵晕:兼论容器的物质氛围
  • 洪荒,自然,文明:模糊的边界
  • 玻璃作为超自然之物
  • 质与名:视感与无视感之物质性
  • 佛教中的玻璃:珍宝与异域
  • 灵晕之重现
  • 容器与容纳:玻璃罩的启示
  • 灵晕之形:玻璃塔
  • 平面罩:表面的多维性
  • 跨文化物影之融合
  • Ⅳ 转化的艺术:清代瓷器中窑变釉的再造
  • 引言
  • 跨语际瓷器:什么是窑变?
  • 窑中的转化:窑变的谱系?
  • 清代瓷器中的“转化”艺术
  • 焰火的力量:火的诗学
  • 结论:转化的图册
  • Ⅴ 当代中国艺术中的“材质艺术”
  • “材质艺术”小史
  • 20世纪90年代:涌现
  • 2000年至今:扩散
  • 材质艺术:美学特征
  • 解构物体,回收材料
  • 过程的核心作用
  • 与绘画和雕塑的协商
  • 探索传统物质文化
  • 技术性的介入
  • 结语
  • “材质”与中国艺术的起源
  • 玻璃之灵晕:兼论容器的物质氛围
  • 转化的艺术:清代瓷器中窑变釉的再造
  • 当代中国艺术中的“材质艺术”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青石属黑灰色石灰岩,西安周边并无石灰岩可采。整个关中只在陕中的富平县一带,才见质地细腻的石灰岩矿产,因此长安地区一直到北魏时期仍罕见石灰岩造像。富平县的青石在表面磨光后呈青墨光泽,当地人称之为 “墨玉”,很可能就是这五尊出土佛像的原料来源。 这样看来,是否因为青石打磨之后发出 “墨玉” 般的光泽,故而以 “玉像” 来代指这批佛像? 还是因为供养人利用青石的视觉特质,代替价值更高的玉石,以换取更多的功德?抑或另有其他原因?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书画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成立于1960年,是艺术出版领域最具品牌价值的现代化出版传媒机构之一,长期以来致力于以中国书画艺术为核心的专业出版方向,坚持品牌战略,走精品路线,以优秀文化为底蕴,以学术出版为高地,建构起以专业图书和大众普及图书互为支撑,以教材、期刊为两翼的出版架构。拥有一支专业化的团队,曾多次举行国际学术研讨会,多项图书列入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多次获得国家级图书奖和专业内最高奖,在读者中拥有广泛影响。现在每年出版图书六百余种,其中如《中国书画全书》《中国书法史绎》《中国文人画史》《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海派绘画大系》《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锦绣文章》《怀袖雅物》《董其昌全集》《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吴昌硕全集》《上海博物馆藏珍本碑帖丛刊》《中国书画基本丛书》《中国砖铭全集》等大型出版项目,《中国碑帖名品》《中国绘画名品》《中国篆刻名品》《简帛书法大系》等系列专业图书,《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中国书法大字典》《中国书法大事年表》《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碑帖综录》《上海图书馆善本碑帖综录》等专业工具书,均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声誉。《书法》《书法研究》《书与画》《艺术当代》《公共艺术》等专业期刊依托知识性、学术性和多样化的活动,形成了独特的品牌形象。完整的出版业态和多层次的出版格局,使出版社拥有了丰富的资源和平台联动效应。2016年成为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授牌的“书法研究出版中心”,2017年荣获国家出版政府奖先进单位。出版社将秉承传统,以“艺术重塑人生”为理念,以“有美必臻”为工作精神,以“聿修、敏求、团结、超越”为企业文化追求,继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