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新书探讨新闻产业的发展现状。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理论探讨”与“现实追问”两个部分。“理论探讨”部分集纳了作者所写的系列论文,主要探讨了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市场、技术因素对新闻生产及社会公共生活的影响,二是作为文化的新闻及其研究路径。“现实追问”部分汇集了针对3家地方电视台、12位受访者的访谈,尽管各位受访者所处位置不一,境遇各异,但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同一个时代之问--如何实现传统媒体尤其是广播电视媒体在数字化时代的融合转型。

目录

  • 版权信息
  • “广大新视野”传媒学术前沿丛书编委会
  • 序一
  • 序二
  • 上编理论探讨
  • 为市场服务与为公众服务
  • 市场逻辑如何影响新闻生产
  • 一、麦氏市场新闻业理论的提出及其要义
  • 二、后续研究者对麦氏理论的质疑
  • 三、麦氏的理论逻辑与实证基础再审视
  • 四、结论与启示
  • 新闻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市场失灵
  • 一、新闻产品本身的特殊性:公共物品与外部性
  • 二、新闻产品交易的特殊性:双重交易及广告商的控制
  • 三、市场运行的结果:垄断及私人业主的控制
  • 四、对中国传媒业发展的启示
  • 作为媒介真实的“窦唯门”
  • 一、研究缘起
  • 二、理论与方法
  • 三、研究发现
  • 四、结语
  • “新闻众筹”及其对新闻生产和社会公共生活的影响
  • 一、“新闻众筹”模式的解读
  • 二、“新闻众筹”对传统新闻生产方式的冲击
  • 三、“新闻众筹”对社会公共生活的影响
  • 四、“新闻众筹”是大放异彩还是昙花一现
  • 混合媒介文化视角下的假新闻生产逻辑
  • 一、网帖假新闻的生成与消解路径
  • 二、混合媒介文化视角下的假新闻生产逻辑
  • 三、确证式新闻模式的回归与价值审视
  • 作为文化的新闻及其研究路径
  • 一、舒德森:作为故事的新闻及其历史生成
  • 二、凯瑞:作为戏剧的新闻及其文化阐释
  • 三、作为语文的新闻——新闻学文化研究取向的本土思考
  • 迈克尔·舒德森的新闻史研究取径
  • 一、问题与背景
  • 二、主要论著及研究取径
  • 三、学理渊源
  • 四、方法论价值
  • 20世纪下半叶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观念流变研究
  • 一、问题的提出:电视纪录片观念研究的知识社会史取径
  • 二、20世纪60-70年代:取道“新影”
  • 三、20世纪80年代:发现电视
  • 四、20世纪90年代:定义纪录片
  • 五、结语
  • “39号文公开事件”的媒体呈现
  • 一、事件背景与研究问题
  • 二、报道分析
  • 三、总结与讨论:政府声音与社会反馈共存及其背后的逻辑
  • 都市报主流转型中的报格分裂现象
  • 一、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双重报格的表征
  • 二、双重报格从何而来
  • 三、双重报格可否避免
  • 下编现实追问
  • 我们一定要做大做强我们自己的产业
  • 一、硬广这一块,目前还在一个比较剧烈的下行阶段
  • 二、传统广告这一块,我们还是尽量在减缓下跌的速度
  • 三、我们为了这个还专门成立了媒体服务组
  • 四、最大的未来依托肯定是继续把我们现在“一山一港”的产业这一块做好
  • 做好融媒时代的“守土有责 守土尽责”
  • 一、书记:既要做传统还要做新媒体,两难
  • 二、梅一平:我们努力去做,可是困境在那里,主要是方向也没有
  • 三、陈:我们新媒体产品没有一个指标或者体系,什么叫好的新媒体?
  • 四、何继东:融媒体新时代,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 梅州台:一条腿走路变成两条腿走路
  • 一、杨延庆:浪再大,水再大,我们就再造几条船,顺水势而为
  • 二、赖志侃:我们守正创新,融合发展
  • 三、叶斌:现在梅州台的主要收入仍是广告,硬广
  • 四、汤青松:传统媒体受影响是必然的,但是没有受到特别大的外压
  • 五、钟宇锋:这几年我们致力于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 媒体融合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 一、内容生产深度融合 融媒平台共融互通
  • 二、探索“内容+政务服务商务”运营模式
  • 三、四大方面、11项重点工作任务
  • 优化流程,再造平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