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技术的本质是让人类更自由地做自己。

内容简介

从生成式AI的横空出世到智能驾驶的加速落地,从数字游民的崛起到传统岗位的颠覆,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我们的工作、生活乃至思维方式。面对这场百年一遇的生产力革命,个体该如何自洽?企业又该如何在变革中抓住机遇,避免被时代淘汰?

本书从六大核心维度——数字时代、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数字创新、数字化转型及数字未来——系统剖析数字化浪潮的发展逻辑。

书中不仅揭示了AI大模型、智能驾驶等技术如何重构社会运行规则,更深入探讨了数字化生存的诸多议题:如何用AI工具提升竞争力?被技术替代的焦虑如何化解?从“机器换人”到“软件换脑”,数字化转型如何突破最后一公里?硅基生命会取代人类吗?虚拟与现实交织的社会将如何治理……在不确定的时代,数字化是唯一确定的机遇。成为AI时代的关键少数,从拥抱变革开始。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NO. 1 数字时代:重新定义生活和工作
  • 1. 一切皆可数字化,全新的生活方式不断涌现
  • 2. 高效率的“打工人”VS机器里的“幽灵”
  • 3. 数字游民:“反内卷”的自由主义先驱者
  • 4. 电能转变成智能,百年一遇的生产力革命
  • 5. AI时代,面对技术冲击,人类该如何自洽?
  • NO. 2 数字技术:是“革命”还是革“命”
  • 1. 技术,应该是为了让人类超越“更好”
  • 2. 第四次工业革命为何是地球最后一次工业革命?
  • 3. 云、大、智、物、移,构建万物感知、互联和智能的未来
  • NO. 3 数字经济:是风口,也是险滩
  • 1. 重温《数字化生存》与“打不死的华为”
  • 2. 数字经济
  • 3. 危机四伏的商业丛林,如何寻找最优解
  • 4. 物竞天择,数字时代的天道、商道和人道三统一
  • 5. “活下去”是最低纲领,也是最高纲领
  • NO. 4 数字创新:不创新就是最大的风险
  • 1. 不创新比创新的风险更大
  • 2. “贸工技”或“技工贸”?数字创新不是简单选择题
  • 3. “胜利”或“屈辱”:华为转让5G技术的真相
  • 4. 现象级故事:华为Mate 60的发布创造了历史
  • 5. 喝杯咖啡,一定能吸收宇宙能量?很可能只想上厕所
  • NO. 5 数字化转型:不是可选题,而是必选题
  • 1. 永恒&无常:数字化是延缓熵增的变革
  • 2. “机器换人”VS“软件换脑”:技术只是冰山一角
  • 3. 企业转型的数字逻辑:转什么?怎么转?转到哪?
  • 4. 来自数字时代的“新物种”
  • 5. 数字化战略:站在未来看现在,未来与现在互锁
  • NO. 6 数字未来:人类何去何从的终极思考
  • 1. AI:硅基生命是否会取代碳基生命?
  • 2. 虚拟与现实同在,社会该如何治理?
  • 3. 网络战争如何与传统军事力量相媲美
  • 4. 未来智能世界的畅想:元宇宙、数字能源与星际移民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9
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消解对AI的恐惧与迷思

    这本书精准的解剖了技术狂潮下的个体焦虑与企业迷思,同时又用 “极简法则” 缝合出一套务实方法论。从内容来推断,两人应是横跨技术与人文领域的观察者。他们擅用 “案例切片” 式的写作手法:比如讨论 AI 对人类工作的冲击时,既剖析富士康 “机器换人” 的产业逻辑,也关注外卖骑手在算法压榨下的生存困境;谈到企业转型,既拆解华为 5G 技术转让的战略意义,也调侃 “喝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这类互联网黑话的虚妄。这种 “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的叙事,让技术话题摆脱了晦涩,多了几分真实的生活气息。书中最具启发性的是对 “数字化生存” 的重新定义。作者提出,个体应对 AI 冲击的关键不是与机器比拼算力,而是强化 “人之所以为人” 的三大能力:提问力(提出真问题的能力)、故事力(将数据转化为共情叙事的能力)、决策力(在 AI 建议中保持独立判断的能力)。这与和渊在《AI 时代,学什么,怎么学》中强调的 “提问能力是未来核心竞争力” 不谋而合。而书中 “技术应该让人超越‘更好’,而非追求‘更多’” 的观点,又与卡尔・纽波特《数字极简主义》主张的 “以价值观驱动技术使用” 形成呼应。对企业而言,作者犀利指出:许多数字化转型失败源于 “用工业时代的组织架构,装数字时代的操作系统”。他们以广汽 “星灵架构” 为例,说明真正的转型需要打破部门壁垒,让数据像血液一样流动。这种 “系统性重构” 的思路,与《激活 2》中记录的招商局、李宁等企业案例异曲同工 —— 技术只是杠杆,组织文化变革才是支点。这本书的野心,不仅在于教会我们读者使用 AI 工具,更试图回答一个终极命题:当硅基生命加速进化,碳基文明该如何守住 “人性刻度”?作者给出的答案是 —— 用极简思维对抗信息过载,用人文温度平衡技术理性。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倪闽景所言:“AI 能传递知识,却无法替代实践中的试错与创造”。或许,数字化生存的终极法则,正是学会在算法的轰鸣声中,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顺应 AI 时代需要的准备,书中采用大量华为公司当作案例

      有啟發 10 句話 1. 公开数据显示,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合计占据了移动支付超 90% 的市场 2. 数字游民并非世外桃源,这种 “自由” 的生活方式,并不是 “反内卷” 的真正出路 3. 内部数据是核心竞争力 4. 取代你的不是 AI,而是会使用 AI 的人 5. 技术的功过之间只存在 2% 的差别,科技所带来的好处占比为 51%,而引发的问题占比为 49%6. 商业的本质就是效率与成本之争 7. 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更是一次认知革命 8. 数字化转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9. 数字化转型战略注重执行,强调闭环 10. “复刻” 真实社会的虚拟世界,也需要一套 “秩序规则” 重点整理 1. 尼葛洛庞帝:我们无法否定数字时代的存在,也无法阻止数字时代的前进,就像我们无法对抗大自然的力量一样 2. 公开数据显示,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合计占据了移动支付超 90% 的市场 3. “无现金社会” 不应消灭现金,而应积极推进银行卡、二维码支付、NFC、票据等多种支付工具的应用,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4. 很多看似自动化的工作背后,往往都需要人工的配合。比如我们当下最为熟悉的网约车司机、外卖员、快递员等,他们都是隐身于数字化浪潮背后的岗位,是机器里的 “幽灵” 5. 数字游民并非世外桃源,这种 “自由” 的生活方式,并不是 “反内卷” 的真正出路 6. 自由职业是一种工作方式,而数字游民是一种生活方式 7. AI 是企业一把手必须亲自抓的战略工程 8. 内部数据是核心竞争力 9. 取代你的不是 AI,而是会使用 AI 的人 10. 永远用价值牵引自身的成长 11. 企业和个人想要脱颖而出,拥有以下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创新思维、敢于承担风险、学习与适应、合作与联盟 12. 让我害怕的是,我们的技术已经超越了我们的人性,这一点已经变得非常明显 13. 技术的功过之间只存在 2% 的差别,科技所带来的好处占比为 51%,而引发的问题占比为 49%14. 工业 4.0 是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化,但这并不代表制造业就会因此消失 15. 数字化世界的技术基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 16. 商业的本质就是效率与成本之争 17. “活下去” 是华为奋斗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18. 在正确的主航道上,构建能力并尽力奔跑才是正道 19. 生命以负熵为食,人活着本质上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 20. 数字化转型:“发现即拿下” 21. 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更是一次认知革命 22. 发挥数据的价值,实现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是传统零售企业向新零售企业转型的关键 23. 寻找业务数字化突破口的关键点是定位业务中的主要矛盾:高频度、高风险和高能耗 24. 数字化转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25. 数字化转型需要战略决心和坚强意志 26. 数字化转型战略注重执行,强调闭环 27. AI 不会完全取代人类,而是会与人类共同发展 28. 道德和法律,虚拟世界中的真正难题 29. “复刻” 真实社会的虚拟世界,也需要一套 “秩序规则”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电子工业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成立于1982年10月,是国务院独资、工信部直属的中央级科技与教育出版社,是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集成和服务提供商。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一家以科技和教育出版、期刊、网络、行业支撑服务、数字出版、软件研发、软科学研究、职业培训和教育为核心业务的现代知识服务集团。出版物内容涵盖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各个分支及工业技术、经济管理、科普与少儿、社科人文等领域,综合出版能力位居全国出版行业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