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0
1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顺应 AI 时代需要的准备,书中采用大量华为公司当作案例

    有啟發 10 句話 1. 公开数据显示,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合计占据了移动支付超 90% 的市场 2. 数字游民并非世外桃源,这种 "自由" 的生活方式,并不是 "反内卷" 的真正出路 3. 内部数据是核心竞争力 4. 取代你的不是 AI,而是会使用 AI 的人 5. 技术的功过之间只存在 2% 的差别,科技所带来的好处占比为 51%,而引发的问题占比为 49%6. 商业的本质就是效率与成本之争 7. 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更是一次认知革命 8. 数字化转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9. 数字化转型战略注重执行,强调闭环 10. "复刻" 真实社会的虚拟世界,也需要一套 "秩序规则" 重点整理 1. 尼葛洛庞帝:我们无法否定数字时代的存在,也无法阻止数字时代的前进,就像我们无法对抗大自然的力量一样 2. 公开数据显示,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合计占据了移动支付超 90% 的市场 3. "无现金社会" 不应消灭现金,而应积极推进银行卡、二维码支付、NFC、票据等多种支付工具的应用,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4. 很多看似自动化的工作背后,往往都需要人工的配合。比如我们当下最为熟悉的网约车司机、外卖员、快递员等,他们都是隐身于数字化浪潮背后的岗位,是机器里的 "幽灵"5. 数字游民并非世外桃源,这种 "自由" 的生活方式,并不是 "反内卷" 的真正出路 6. 自由职业是一种工作方式,而数字游民是一种生活方式 7. AI 是企业一把手必须亲自抓的战略工程 8. 内部数据是核心竞争力 9. 取代你的不是 AI,而是会使用 AI 的人 10. 永远用价值牵引自身的成长 11. 企业和个人想要脱颖而出,拥有以下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创新思维、敢于承担风险、学习与适应、合作与联盟 12. 让我害怕的是,我们的技术已经超越了我们的人性,这一点已经变得非常明显 13. 技术的功过之间只存在 2% 的差别,科技所带来的好处占比为 51%,而引发的问题占比为 49%14. 工业 4.0 是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化,但这并不代表制造业就会因此消失 15. 数字化世界的技术基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 16. 商业的本质就是效率与成本之争 17. "活下去" 是华为奋斗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18. 在正确的主航道上,构建能力并尽力奔跑才是正道 19. 生命以负熵为食,人活着本质上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 20. 数字化转型:"发现即拿下"21. 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更是一次认知革命 22. 发挥数据的价值,实现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是传统零售企业向新零售企业转型的关键 23. 寻找业务数字化突破口的关键点是定位业务中的主要矛盾:高频度、高风险和高能耗 24. 数字化转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25. 数字化转型需要战略决心和坚强意志 26. 数字化转型战略注重执行,强调闭环 27. AI 不会完全取代人类,而是会与人类共同发展 28. 道德和法律,虚拟世界中的真正难题 29. "复刻" 真实社会的虚拟世界,也需要一套 "秩序规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消解对AI的恐惧与迷思

      这本书精准的解剖了技术狂潮下的个体焦虑与企业迷思,同时又用 “极简法则” 缝合出一套务实方法论。从内容来推断,两人应是横跨技术与人文领域的观察者。他们擅用 “案例切片” 式的写作手法:比如讨论 AI 对人类工作的冲击时,既剖析富士康 “机器换人” 的产业逻辑,也关注外卖骑手在算法压榨下的生存困境;谈到企业转型,既拆解华为 5G 技术转让的战略意义,也调侃 “喝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这类互联网黑话的虚妄。这种 “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的叙事,让技术话题摆脱了晦涩,多了几分真实的生活气息。书中最具启发性的是对 “数字化生存” 的重新定义。作者提出,个体应对 AI 冲击的关键不是与机器比拼算力,而是强化 “人之所以为人” 的三大能力:提问力(提出真问题的能力)、故事力(将数据转化为共情叙事的能力)、决策力(在 AI 建议中保持独立判断的能力)。这与和渊在《AI 时代,学什么,怎么学》中强调的 “提问能力是未来核心竞争力” 不谋而合。而书中 “技术应该让人超越‘更好’,而非追求‘更多’” 的观点,又与卡尔・纽波特《数字极简主义》主张的 “以价值观驱动技术使用” 形成呼应。对企业而言,作者犀利指出:许多数字化转型失败源于 “用工业时代的组织架构,装数字时代的操作系统”。他们以广汽 “星灵架构” 为例,说明真正的转型需要打破部门壁垒,让数据像血液一样流动。这种 “系统性重构” 的思路,与《激活 2》中记录的招商局、李宁等企业案例异曲同工 —— 技术只是杠杆,组织文化变革才是支点。这本书的野心,不仅在于教会我们读者使用 AI 工具,更试图回答一个终极命题:当硅基生命加速进化,碳基文明该如何守住 “人性刻度”?作者给出的答案是 —— 用极简思维对抗信息过载,用人文温度平衡技术理性。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倪闽景所言:“AI 能传递知识,却无法替代实践中的试错与创造”。或许,数字化生存的终极法则,正是学会在算法的轰鸣声中,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现在 AI 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款非常重要的工具,甚至如何用好 AI 是一项通用技能。现在在工作和学习中,当我遇到问题时,都会习惯性的去找 AI 来帮忙,AI 能够在我们的问题中提供很多解决方案供我们选择,提升我们的生活效率和质量。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做 AI 时代的高手》说句扎心的话,AI 时代能够称为高手的可能寥寥数人,其他人,要不就是数据演算的小白,要不就是数据提供的小白鼠,想要成为高手太难了。再举一个记忆,电脑时代带来的改变也只是很多人会用计算机,它替代了很多的东西,比方说游戏、工作、生活,可是能够称为高手的也就微软、太阳、英特尔等。至于后边的谷歌、脸书、推特,这又是另一个故事。既然不能成为高手,那么我们是不是尽量从小白鼠往小白进化一些呢?不要畏惧一些改变,试着去适应并且改变,或许可以成为 “AI 高手” 就像 “电脑高手” 一样。创造应用场景,需要您深耕一些领域,再加上 AI 的发展,创造出不一样的场景。除了这些,想一想那些是不能被替代的,也许这才是我们生活在 AI 世界的最后一点尊严。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