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老后破产》续作,挖掘两代人同住引发的危机。

内容简介

“与家人一同生活”所引发的“老后两代破产”日益普遍。

为了看护年迈的父母而离职,就会失去收入;重返职场、工作赚钱,则会导致父母“日间独居”。

人到中年又回到父母身边的“逆流”子女们,陷入两难境地。

在传统家庭的存在方式被动摇的今天,能否避免“两代人两败俱伤”?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序章 能够预见的“老后破产”
  • 第一章 即使有家人在身边也无法避免“老后破产”
  • 在两代人同住家庭中愈发常见的新型“老后破产”
  • 与子女同住是引起“老后破产”的导火线……
  • 生活保护终止 逐渐濒临破产边缘
  • “没有去医院看病的钱了”
  • 本该是最寻常不过的普通人家
  • “失业”与“父亲生病”——下定决心开始同住生活
  • 仅依靠养老金的话无法维持生活,连能够自由支配的存款也没有
  • 现实是,再平常不过的愿望也无法实现
  • 无法摆脱的非正式工作——儿子的失业
  • 想要阻止“老后破产”的代际传递
  • 能否守护与家人一起的生活
  • 虽然与家人同住,仍处于“独居生活”的状态
  • 过于沉重的医疗费负担
  • 如何发现“两代人两败俱伤”的状况?
  • 无法普及的“关怀”政策
  • 地区关怀活动的前路何在
  • 能否依靠就业援助来预防“两代人两败俱伤”
  • 通过问卷调查窥见的“老后破产”的现状
  • 第二章 爆发性增长的“老后破产”高危人群
  • 无法自立的中年子女们
  • 无法停止工作的高龄父母们
  • 切断了与社会间的“纽带”生活着的儿子
  • “即便想要工作,也没法找到工作”
  • 曾经是中产家庭,然而……
  • “老后破产”的危机
  • 走向“两败俱伤”的倒计时
  • 【讲解专栏】“为何如今的人们会面临‘两代人两败俱伤’的局面?”专家给出的解答
  • 第三章 “看护离职”——没能呼救的悲剧
  • “为何母子俩会一同身亡……”
  • 谁都没有发现,悄然而逝的母子俩
  • 母子俩的悲剧能够避免吗
  • 母子俩关系亲密,令旁人羡慕不已
  • 因“看护离职”而导致的孤立
  • 有家人在身边反而难以察觉求救信号
  • 没能将求救的话说出口的母子俩
  • 地方上如何预防“两代人两败俱伤”?
  • 看护离职10万人时代
  • 第四章 预防“两代人两败俱伤”的“家庭分离”措施
  • 老年人剧增 刻不容缓的看护一线
  • “未曾想竟会面临这般局面”
  • 陷入绝境的“老后破产”
  • 本该依靠儿子的晚年生活……
  • 原以为能够持续到永远的中产家庭的生活
  • 最后的手段“家庭分离”
  • 对健康状况的担忧已悄悄逼近……
  • 与儿子分离的日子
  • 酷热当头的某一天……
  • 离开家的日子
  • 名为“家人”的屏障
  • “生活困难者自立援助制度”
  • 为预防“两代人两败俱伤”的现象
  • 第五章 就业引发的“日间独居”问题
  • 老年人的“日间独居”
  • 家人与老年人间的问题愈发难以被发现
  • 在自己因工作而外出时离世的父亲
  • 一边工作一边看护家人的烦恼
  • 因“单身看护”而身心俱疲的儿子
  • “不陪同父亲去医院的话……”
  • “家务援助”看护服务的盲点
  • “地方上也要为预防‘两代人两败俱伤’作出努力!”
  • 结语
  • 写作团队
  • NHK特别节目《老人漂流社会 避免两代人两败俱伤》制作人员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17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房产是老龄社会的压仓石

    日本老龄化社会的种种问题是我们的 “前车之鉴”,东亚社会和西方不同,我们属于原住民国家,家族传承一方面父母更多的子女养育责任(教育婚姻的支出),西方属于社会化抚养,另一方面是子女的赡养责任,背后是家族财产的继承,农耕社会主要是土地,现在日本乡村的合作社基本解决了乡村老人的养老费用问题(土地入股分红),在城市就是房产,近年来北京等大城市很少听到老人遭到遗弃无赡养,也是因为老人如果有个小房产也就是百万富翁了,让老人变成香饽饽。日本从 60 年代学习美国引入房产税,目的是增加城市固定收入,养老社会化(养老金储蓄)但也剥夺了城市居民的资产积蓄,现金储蓄随着通胀融化,社会对未来的悲观预期,更加保守不投资不消费,日本进入漫长的停滞期,科技的进步让人寿命延长,退休金设计原本是保证退休后 7 年(平均寿命),现在是 3 个 7 年(日本男性 81 岁,女性 88 岁),政府也快熬破产了,所以日本近期推出弹性退休计划可延长工作到 75 岁。本书上部的 “老后破产” 讲的是独居老人的养老和失能看护问题,本书是子女啃老,两代人面临晚年生活困境,中国应吸取教训,韩国对房产税的征收只是少部分高端房产,新加坡政府组屋的房产税只是物业费的水平。李光耀的政府组屋计划就是 “恒产者有恒心”,弹丸小国只有国民都有恒产和国家绑定才能保家卫国。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老后两代破产》

      《老后两代破产》(译文纪实)   面对这种困境与社会问题以前总是说国情、政体不一样,现在回头看都只是经济发展阶段不一样罢了。 都是非洲出来的 “老乡”,集体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大不过个体本质上的相同的生存需求。  经济财富作为现代社会生存的必要质料却越来越向少数者集中,各国集体性的高通胀也导致生活成本高涨,且家庭中的老人面每况愈下的健康状态与需要反补的下一代也不敢消费,而多数的青壮年们需要面对确定性的机会减少。  现在看无论是人口结构还是低垂之果的问题还都没有明确的解决路径,只能乐观的寄希望于发展的来解决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我们也确实一直如此过。 只是如果养老还只是个产业问题,那再分配会不会演变成一种革命呢?  作为情感动物的我们只能设法不让痛苦感总是盖过求生的欲望,安乐死、躺平成、青壮年回归家庭成为热门话题的背后即是群体的情绪也就是一种改变的趋势与需求,美国破碎的残渣也在击穿着别人的梦境,  个体作为社会的体细胞即决定着整体的健康也自然被整体所 “圈养”,“不想活了” 会从一种求救的呼喊向绝望的行为转变,“它们” 确实病了,急需介入治疗来打断转变的完成,消费才能创造财富那丧钟无疑确为整体而鸣。“对症治疗” 的政策或者手段难免有其滞后性,“服务者” 更需要保有温情与清醒。   但仍然会忍不住的追问科技和资本仍旧向善吗?貌似回头看答案也依旧是肯定的,这也是对上个转折期中梁漱溟先生的回答,只是同为时代洪流中亲历者的你我是否会依旧怀有同样的怀疑与无望感?   如果乐观一些以产业的眼光看养老问题,我国的广阔地域和众多的养老需求是可以把 “流浪”(日本的救助政策是家庭为单位衡量的,有人同主照顾或者家庭收入超过救助标准的就只能通过分开居住或者进入养老院养老才能得到免除医疗费、看护人员的费用。)转换成 “候鸟” 的,也就是把被迫的无奈转换成主动选择的。  夏季北上避暑,冬季南下过冬。只是这种重投资、长周期都有要强有力的政策引导,但传统文化上的 “孝道” 应该会催生出另一种业态,直接服务者可能是非人的。  现在一些保险公司和地方政府已经在建设一种养老和学生实践的复合场所,希望和行动共存。     记得我们曾经的口号是 “只生一个好,国家来养老”,但以日本的现状(作为高福利且率先进入老龄社会的国家其养老机构尚且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反面是可以料想的巨大机会。)看来国家养老并不是生育政策也不是受国家形态影响,它终究还是发展阶段和治理能力的体现。高税收支撑起高福利的同时也在变相的抽取税基,那就等于说在国家内部中加速 “资本家” 产业的外流或者说要求其它具有成本优势的国家主动放弃自身的比较优势,而已经进入这种两难的循环之中的我们只能是寄希望于越来越难的 “创新”。  时代在变也在轮回,工业的消退胖人又被重置于 “零散态”,但这是并不是返贫原因而是时代的现象, 正式和非正式并不是当事人主动选择,当社会结构发生转变或者制度延后时的过渡期中的个人往往只能做被动选择,当蛋糕不断扩大时大家才都能过得很好。导致贫穷的不只是懒惰,还有方向错误的骆驮祥子,也是此处的认知不足。 生活也同样有着双螺旋通道,劳动力欠缺和消费同样欠缺。 如果说巴菲特、芒格是母体彩票的幸运儿,那此刻的人是不是正出现在了世界的下行周期呢?    这是要从前辈那里引进消费主义的疫苗吗?像是街角的妈妈指着乞丐对儿子说道 “在不好好学习(工作、储蓄)以后你就和会他一样惨的!”。我到觉得普通人还是不要读这个为好,难免心生压抑。 今天的日本以及他的情景很可能就是明天我们之中有人也要不得不面对的困境,这种对未来的设想正是大城市带来的避孕药一般,“添双筷子” 的轻松不在了,让我不禁想起蔡澜先生那句 “人间如此辛苦,不想他来走一遭。” 的话。                     “他是突然倒地,头撞到衣橱上,爬不起来,保持着仰卧的姿势离开人世的。”——《老年公寓清洁队》,日本独居老人催生出的职业收尸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平等关爱

        读完之前的第一本,会想着独居老人因为自理能力问题,国家福利力度也有限,于是很多老人就过得很寒碜,关心这一部分老人应该就可以了吧。另外一部分有子女在身旁的老人应该会好一些,不太需要社会给太多关爱,但这本书给了自己大大的一巴掌。根据数据表示,在高危机的地区,每 5 户高龄老人家庭中就有 1 户与子女同住,这一比例超过了全国平均值。而在与子女同住的家庭中,也有 4 成左右的家庭收入唯一来源就是老人的养老金了。日本这样的社会,首先可以有的劳动力岗位就不是太多,所以就有了对于劳动力要求很高,很多同父母一起生活的正是被劳动力市场抛弃的。这类家庭中,工作这件事对子女而言存在很大困难,因而只能依靠父母的养老金生活,如果父母发生什么意外,两代人都将难以继续维持生活,但是寻求援助的话,会将这个问题暴露在他人面前,可能父母害怕这样的情况发生吧。家庭成员不想被外人知道家庭内部问题,因而远离周围的援助,这是 “两代人两败俱伤” 现象的一个深层特征。即便无业的子女陷入 “茧居” 的状态,自家正面临 “两代人两败俱伤” 的局面,很多时候邻居连两代人同住这件事都不知道,也就难以得知其面临的真实困境。这个时候年轻的子女可能是因为一些原因,包括负担不起昂贵的护工费或者一些职业上的失败等不能出去找工作,这样的情况下就算再出去找工作也是很难的,因为他们的年龄也不小了,所以几乎只能找兼职不稳定的工作。所以在高龄父母与子女同住的情况下,为尽可能多挣些钱,子女的工作时间相应延长,因而父母独自在家的时间也会增加。子女延长工作时间也是为了家庭生计。然而,他们越是忙于工作,越是无暇顾家,不得不放弃陪伴父母的时间。本以为这样的家庭会很温馨,却因为忙与寻找和干工资不太高的零工,却很少能够团聚,所以可以感觉到这样的老人跟独居老人的状况差不多。出现的原因同样是老人对于政策不了解,没有太多自我保护的意识。也就提醒我们,所有老人都是一样的,都是需要关照的。还有作为父母,都想要好好守护孩子,但是,并不能永远守护下去。孩子们正面对严峻的现实,即便一家人共同生活也看不到未来的出路。所以作为年轻人还是要努力啊,拒绝一直躺平。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67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