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98千字
字数
2016-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从“农民工应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主体”这一预设出发,从社会形象、就业、居住、社会交往等方面分门别类地分析了农民工主体缺位所塑造出的社会实践。
内容简介
未来,要实现农民工主体回归,最急需做的是让包括农民工群体在内的所有社会群体形成社会合作共识,从而让中国农民工能够进行自我言说和自我管理,进而在与主流社会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共融,本书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农民工主体化的政策思路。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第一章 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现状
- 一、 当前中国农民工群体概况
- (一)农民工群体的总体概况
- (二)农民工群体的生存发展状况
- 二、 农民工社会融合面临的新型矛盾
- (一)福利水平与身份转变的负向变动矛盾
- (二)财富分配过少与风险分配过多的矛盾
- (三)农民工贡献享受者和服务提供者错位的矛盾
- (四)农民工群体焦虑程度与缓解机制极度匮乏并存的矛盾
- 三、 当前中国农民工的浅层市民化
- 第二章 农民工研究中的主体地位问题
- 一、 农民工问题的研究范式
- (一)共同的认识论基础
- (二)共同的理论预设
- (三)共同的方法论
- (四)共同的研究取向
- (五)共同的研究结论
- 二、 农民工研究中的主体缺位
- 三、 农民工研究中的主体性问题
- (一)人的主体性的价值
- (二)话语权与主体地位缺失
- 四、 农民工主体缺位问题分析进路
- 第三章 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形象流变
- 一、 农民工相关称谓的历史变迁
- (一)农民工相关称谓的基本内涵
- (二)农民工称谓演化的内在逻辑
- 二、 政府视野中的农民工群体形象
- (一)农民工政策理念变迁轨迹
- (二)政策理念与农民工群体形象流变
- 三、 大众传媒视野中的农民工群体形象
- (一)改革以来电影中的农民工形象
- (二)电影作品中农民工形象的变迁
- 四、 主体缺位与农民工形象的适应性塑造
- (一)城市对农民工的适应过程
- (二)农民工形象的适应性塑造
- 第四章 农民工主体缺位与自主就业
- 一、 农民工就业能力分析基础
- 二、 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供给
- (一)公共职介机构的就业信息服务
- (二)私营职介机构的就业信息服务
- (三)公共和私营就业服务机构差距
- 三、 就业信息服务供给—获得评估
- (一)获得就业的资源和途径
- (二)现有就业信息和期望就业信息的对比
- (三)现有就业服务的质量对比
- (四)就业服务中的欺诈情况
- (五)进城农民工对就业信息服务的期待
- 四、 农民工自主就业与主体性被动张扬
- (一)农民工的自主就业
- (二)农民工主体性的被动张扬
- 第五章 农民工主体缺位与社会区隔
- 一、 生活方式与社会区隔
- 二、 农民工的居住空间区隔
- (一)国内外的城市居住空间区隔
- (二)理论研究中的居住空间区隔
- (三)进城农民工的居住区隔状态
- 三、 农民工的社会交往区隔
- (一)居住空间更替
- (二)社会交往区隔
- 四、 农民工的消费方式区隔
- (一)生产工具与消费主体
- (二)消费场所的区隔
- (三)集体消费的区隔
- 五、 主体缺位下的社会空间统一体
- (一)社会空间统一体的形成
- (二)社会空间统一体的特质
- 第六章 农民工主体缺位与群体性愤怒
- 一、 农民工的群体性焦虑
- (一)群体性焦虑及其研究
- (二)进城农民工的群体性焦虑
- (三)群体性焦虑的潜在风险
- (四)从群体性焦虑到群体性愤怒
- 二、 农民工的集群性抗争
- (一)增城事件概况
- (二)利益边界与群体关系撕裂
- (三)集群性抗争的动员
- (四)集群性抗争的扩散
- 三、 农民工的集体行动
- (一)从集群性抗争到集体行动
- (二)郑州富士康停工事件概况
- (三)全面剥夺感:集体行动的基础
- (四)合法性撤销:集体行动的准备
- (五)共同命运感:组织缺失下的动员
- 四、 主体缺位下的群体心理异常表达
- 第七章 农民工主体缺位的运作逻辑
- 一、 主体缺位与社会形象塑造
- 二、 主体缺位与经济地位确立
- 三、 主体缺位与社会阶层闭合
- 四、 主体缺位与农民工自我认同
- 五、 主体缺位与社会风险分配格局
- 六、 主体缺位下的农民工市民化格局
- 七、 农民工主体缺位的深层原因探析
- 第八章 社会合作视野下的农民工主体回归
- 一、 社会合作及其主要类型
- (一)自发性社会合作模式出现历史性退场的倾向
- (二)自觉性社会合作模式依然处于碎片化状态
- (三)自为性社会合作模式基本处于未发育的缺位状态
- 二、 存量改革时期社会合作的价值
-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没有形成利益协商传统
- (二)存量改革急需合作协商传统的兴起
- 三、 农民工问题中的社会合作理念
- (一)社会合作是对主体缺位的一种彻底颠覆
- (二)社会合作可以真正体现参与主体的平等性
- (三)社会合作以追求社会和谐为目标
- (四)社会合作可以形成一种新的利益表达体系
- (五)西方的新合作主义理论与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借鉴对象
- 四、 社会合作与农民工的主体回归
- (一)平等主体共同参与治理
- (二)在互惠基础上的有效合作
- (三)权利与义务的有机结合
- 五、 社会合作与共融性社会的形成
- (一)社会共融的基本特征
- (二)实现城市社会共融的关键
- 第九章 社会合作视野下的共融性社会建设
- 一、 制度创新中的社会合作理念
- (一)制度创新的公民权理念
- (二)制度创新的契约理念
- (三)制度创新的公正理念
- (四)制度创新的可持续生计理念
- (五)制度创新的可操作性理念
- 二、 基于实有人口的服务管理
- (一)贯彻实有人口服务管理理念
- (二)健全实有人口服务管理机制
- (三)有重点地完善农民工公共服务
- 三、 农民工市民化与社会共融
- (一)农民市民化是必然趋势
- (二)制定实施促进农民市民化行动纲要
- 四、 农民工主体化与社会共融
- (一)农民工的自我管理
- (二)进城农民工的社会参与
- (三)社会力量参与农民工主体化的实现
- 五、 农民工中产化与社会共融
- 六、 迁徙自由与共融性社会的呈现
- (一)推动公民迁移自由权入宪
- (二)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下的自由迁徙
- 七、 小结:让“农民工”一词成为历史
- 参考文献
- 青年农民工就业调查问卷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