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探讨英美现代主义诗歌从田园到城市的转变,运用跨学科理论分析诗人在城市文化空间中的创作。

内容简介

本书将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生活方式作为重审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视角,探讨现代城市文化空间中诗歌从田园模式向城市模式转变。作者对英美城市诗歌发展史和批评史进行回顾、然后根据英美现代主义诗歌城市书写的不同策略,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一、借鉴本雅明的城市社会学理论对波德莱尔诗歌中“街头游荡者”(flaneur)之概念的分析,考察“街头游荡者”的凝视、观物姿态在艾略特的《荒原》等诸多诗作中的体现。二、借用德国美学用语“出位之思”,运用中西方跨媒介批评的相关理论,以王尔德的《清晨印象》等诗作为范本,考察跨文化语境下英美现代主义诗人如何通过意象、文字符号、色线光影效果的营造与通感修辞的运用等诗歌技巧,实现艺术对日常生活的审美超越。三、借用古希腊的修辞学术语“艺格符换”,运用中西方跨艺术批评的相关理论,探讨如何继承发展西方诗歌创作的“艺格符换”传统,实现从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等非诗歌文本到诗歌文本的“跨艺术转换”。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致谢
  • 前言
  • 第一章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英美现代派城市诗学
  • 第一节 “恶之花”:欧美现代派城市诗学的审美转换
  • 一、游荡者(flâneur)
  • 二、出位之思(Andersstreben)
  • 三、艺格符换(ekphrasis)
  • 结语
  • 第二节 生活的艺术:从阿诺德到弗莱
  • 一、从阿诺德到罗斯金的文化批评
  • 二、从拉斐尔前派到莫里斯“艺术地生活”
  • 三、从唯美主义到弗莱的实用美学
  • 第三节 东方文化与“生活美学”
  • 一、从“日本热”到“中国风”
  • 二、诗意的生活哲学
  • 三、中国诗歌的美学意义
  • 结语
  • 第二章 游荡者——现代派城市书写的代言人
  • 第一节 双重世界的游荡者——艾略特之《普鲁弗洛克》
  • 结语
  • 第二节 穿越时空的游荡者——庞德之《莫伯利》
  • 结语
  • 第三节 城/人合一的游荡者——威廉斯之《佩特森》
  • 一、游荡者:“这城市就是人”
  • 二、历史时空的游荡
  • 三、现时时空的游荡
  • 四、想象时空的游荡
  • 结语
  • 第三章 出位之思——城市生活的声色光影
  • 第一节 街头即景:从巴黎到纽约
  • 一、巴黎:地铁站的“幻影”
  • 二、伦敦:街头雨景
  • 三、芝加哥:港口的雾
  • 四、纽约:伟大的数字
  • 结语
  • 第二节 《清晨印象》——王尔德诗歌中的城市书写
  • 一、城市:由虚入实
  • 二、印象:绘画、诗歌与城市
  • 三、孤独的游荡者:城市生活的阴暗面
  • 结语
  • 附录:
  • 第三节 《在西敏寺》——戏剧独白中的现代生活图景
  • 一、“出位之思”与戏剧独白
  • 二、《在西敏寺》的戏剧独白三要素
  • 三、戏剧独白里的补充要素——音效
  • 结语
  • 第四节 悲喜交加的布鲁斯——休斯的黑人城市书写
  • 一、布鲁斯的前世今生
  • 二、精神实质:日常生活的悲喜交加
  • 三、超越“疲倦的布鲁斯”
  • 结语
  • 第四章 艺格符换——城市文本中的“艺术博物馆”
  • 第一节 《贵妇人画像》:诗画对答
  • 一、威廉斯与“艺格符换”诗
  • 二、诗与画的初步对话
  • 三、诗与画的深度对话
  • 结语
  • 第二节 《丽达与天鹅》:诗图流转
  • 一、从造型艺术到诗歌的“艺格符换”
  • 1.“天使报喜”:一个惊骇的神谕
  • 2.从圣母到丽达
  • 3.“惊骇”的罗马浮雕
  • 4.卧姿丽达
  • 5.格尼梅德与雄鹰
  • 二、艺格符换诗对造型艺术的超越
  • 三、从诗歌到绘画的“艺格符换”
  • 结语
  • 附录:
  • 第三节 《希腊雕像》:现代博物馆中的思古情怀
  • 第四节 《弹蓝色吉他的人》:诗画乐的交融
  • 附录:
  • 第五节 《舒卜拉的埃及舞者》:舞动的艺格符换诗
  • 一、埃及舞的现代化进程
  • 二、《舒卜拉的埃及舞者》:从舞蹈到诗歌的“艺格符换”
  • 三、“诗歌是你能参与其中并自我享受的舞蹈”
  • 结语
  • 附录 当代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热点述评
  • 一、学术史的回顾
  • 二、现代主义与东方文化
  • 三、现代主义与跨艺术批评
  • 四、现代主义与城市空间
  • 五、“后现代”语境下的现代主义反思
  • 结语:重返原点
  • 后记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