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讲述魏晋南北朝这个特殊时代的历史文集。

内容简介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岔口,很多问题都面临着至关重要的抉择:统一还是分裂;贵族政治还是官僚政治;农耕民族还是游牧民族。

这是一个大分裂的时代,这是游牧者的广阔舞台,儒学渐衰,玄学兴盛,名士风流之雅韵,终抵不过胡人铁骑的强悍,细腻诙谐的笔触,鲜明形象的人物,非为说史,而是咏怀,再现烽火连天的乱世争霸。

目录

  • 版权信息
  • 天无二日民无二主 统一与分裂
  • 一、 大分裂的时代
  • 二、 周制还是秦制
  • 三、 分裂的代价
  • 四、 为什么国家林立就意味着战乱
  • 五、 为什么欧洲不统一
  • 晋代衣冠成古丘 贵族还是官僚
  • 一、 贵族社会结束后的新问题
  • 二、 士族的扩张
  • 三、 九品中正制
  • 四、 毕竟不是贵族
  • 五、 皇权,也是一种必要的恶
  • 六、 汰侈与任诞
  • 七、 儒家过时了
  • 八、 “受用了老庄”
  • 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游牧者的抉择
  • 一、 先有农耕,后有游牧
  • 二、 贫困的游牧者
  • 三、 来如天坠,去若电逝
  • 四、 起火的世界
  • 皇帝,杀不杀 地位不同的不同选择
  • 一、 凄凉的御驾亲征
  • 二、 贾充和司马伷
  • 西晋灭吴 三国最后的英雄们
  • 一、 陆抗与西陵
  • 二、 羊祜、杜预、王濬
  • 三、 打还是不打
  • 四、 金陵王气黯然收
  • 五、 晋武帝的宽容
  • 司马炎 非典型的开国之君
  • 一、 以孝治天下
  • 二、 好皇帝
  • 三、 兄弟怡怡
  • 四、 周公还是太公
  • 司马衷 我看不见,我听不到
  • 一、 惠帝的沉默
  • 二、 混乱的开始
  • 三、 一个皇后的前半生
  • 贾府的女人们 事关贾充
  • 一、 贾母柳氏
  • 二、 两个妻子
  • 三、 韩寿偷香
  • 四、 婆媳之间
  • 八王之乱大事记
  • 事件一 贾后杀杨骏(291)
  • 事件二 楚王玮杀汝南王亮,贾后杀楚王玮(291)
  • 事件三 赵王司马伦杀贾后(300)
  • 事件四 齐王司马冏杀赵王司马伦(301)
  • 事件五 长沙王司马乂杀齐王司马冏(302)
  • 事件六 河间王司马颙杀长沙王司马乂(303—304)
  • 事件七 东海王司马越杀河间王司马颙(304—306)
  • 事件八 东海王司马越死(311)
  • 张华 天下本无事
  • 一、 赵王司马伦
  • 二、 太子司马遹
  • 三、 不可能的政变
  • 四、 张华之死
  • 陆机 诗人之死
  • 一、 遗少的难题
  • 二、 南方来的战斗“机”
  • 三、 “进趣获讥”
  • 四、 拖稿法与还乡潮
  • 五、 西晋的叶名琛
  • 六、 善良的成都王
  • 司马家的王爷们 名都的陷落
  • 一、 围城内外
  • 二、 胡骑凭陵杂风雨
  • 三、 不切实际的愿望
  • 那些姓刘的匈奴 夏禹还是单于
  • 一、 洛阳的匈奴贵族
  • 二、 《徙戎论》
  • 三、 汉朝的继承人
  • 四、 刘聪的纠结
  • 五、 汉—赵政权的结局
  • 石勒 奴隶出身的帝王
  • 一、 乱世的法则
  • 二、 两个文人
  • 三、 刘邦的粉丝
  • 王导和司马睿 去南方
  • 一、 两个不重要的人
  • 二、 南方的忧郁
  • 三、 南北对话
  • 四、 打回北方去
  • 祖逖与刘琨 闻鸡起舞的少年
  • 一、 早年
  • 二、 并州刺史刘琨
  • 三、 流民帅祖逖
  • 四、 成败之间
  • 五、 英雄之死
  • 王敦 可儿,可儿
  • 一、 王与马,共天下
  • 二、 大将军王敦
  • 三、 第一次建康保卫战
  • 四、 事情正在起变化
  • 五、 第二次建康保卫战
  • 石虎 野兽的叹息
  • 一、 战神与“率性”
  • 二、 暴君中的暴君
  • 三、 父子兄弟相残
  • 四、 悼武天王冉闵
  • 慕容翰 燕国的流浪者
  • 一、 初试锋芒
  • 二、 开始流亡
  • 三、 宇文部的疯子
  • 四、 归来的大将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24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印象深刻的魏晋玄学

    书摘:对魏晋士族来说,三本书有特别的重要性,也就是《周易》《老子》和《庄子》。由于这三本书都玄之又玄,所以并称 “三玄”。研究 “三玄”,或借着它们做各种发挥的学问,也就被称为玄学。政治之黑暗,儒生之虚伪,都是庄子最擅长剥皮打脸的东西。《庄子》读得投入了,就很容易像嵇康那样,“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甚而 “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 了。—— 总结陈词:玄学虽好,不许贪杯,哈哈。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是一个名士辈出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血腥杀戮的时代

      📜📜📜打开这本书的缘由:刘勃老师,得到同学很熟悉。之前看过他的《天下英雄谁敌手》,书写的有声有色,张力十足。这次买了《刘勃的国学课》,讲《世说新语》和魏晋风度,于是想了解魏晋历史,这就是翻开这本书的缘由。📜📜📜本书主要内容及结构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岔路口。在很多问题上,都面临着至关重要的抉择。最关键的,也许是下面三个:第一,统一还是分裂的问题。第二,贵族政治还是官僚政治的问题。第三,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关系的问题。本书的头三篇文章,对这三个问题作简单梳理。后面提到的所有人和事,都要在这个背景下来理解。在两晋南北朝这个大分裂的四百年,儒学衰微,司马杀司马,五大士族争权夺利,政权转来换去,士族们乐得不务实事,躲在老庄的壳子里玩弄玄学,直至清谈谈去了卿卿性命,名士雅韵终敌不过胡人强悍的铁蹄。读史使人明智,两晋用四百年尸山血海的惨痛教训昭示后人:要统一不要分裂,要依法可循的官僚政治不要贵族统治,中原的农耕民族要与周边的游牧民族更好的融合,处理好民族关系。本书纠正了几个认知偏误:🍇“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封建王朝”,根本就是一个无法说通的提法。在中国古代社会,封建就不能集权,集权就不会封建。🍇士族几乎是贵族但毕竟不是贵族。像西周,或者中世纪西欧的那种严格意义上的贵族要想存在,必须要以封建制度为基础,也就是说天子(皇帝)分封的土地;而魏晋士族虽也拥有土地,却是靠手中的政治权利圈地所得。🍇“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是个自相矛盾的提法。如果一个足够大的庄园内部,可以有一些简单的生产分工,同时出产衣食住行所需的各种产品,从而达到相当程度的自给自足。而小农如果是指个体农民的话,显然不可能生产全部日常所需,必须依赖交换。所以真正的小农经济,反而不可能自给自足。🍇先有农耕,再有游牧,游牧只是一种选择。历史上,游牧生活并不是原始的狩猎(采集和农耕文明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不是人们先过着游牧生活,后来才发明了农业;而是因为 “竟想出了这样的办法”,才抛弃农业,选择了游牧。因为要过游牧生活,必须要先有驯化的牲畜;而野生动物要想被驯化,而只有在定居的条件下才有可能。书中段落节选一二:🌶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国家新设了一种官职,叫作 “中正”。选拔人才的时候,就由中正官把人按照上上(一品)、上中(二品)、上下(三品)、中上(四品)、中中(五品)、中下(六品)、下上(七品)、下中(八品)、下下(九品)来分类。而这种人的品级,就成了之后他们官职品级的依据。将来是否有良好的仕途,二品是基本前提。有了二品,就可以做五品以上的清官。而要想被评为人品二品,一定要出身大家族,光德才兼备不行。魏晋士族终于取得了秦以后其他任何朝代的大家族梦寐以求的东西,他们的特权得到了体制的公开承认和保障。🌶东汉末,战乱、瘟疫、饥荒…… 接踵而至。中国的人口,跌到历史的谷底。到三国归晋之时,官方统计的人口数仅七百六十余万,比起之前的太平之世,“十不存一” 并非文学描写。🌶每一个政权的兴废,都意味着一系列恐怖的屠杀。失败者往往被屠戮殆尽,胜利者也毫无安全之感。动荡之中没有人还能够继续生产,于是开始缺粮,每粒米都变得贵如黄金。于是有人因饥饿而倒下,很快成为了别人的食物,而吃人者很快也成为了别人的食物。🌶所谓的理想主义者,特别容易蜕化为虚无主义者,当儒家的话语权被这批人把持的同时,谈论《周易》、老庄的风气,就兴起了。他们对《庄子》的理解,就不是混闹,而是境界是情怀了。信法家,就要受监管;信儒家,就要能自律。玩玄学的话,就怎么任性都没关系了。儒法毕竟有相对清晰的标准,而玄学就是一种感觉。🌶陆机、陆云、陶侃这三位东吴名士,在两晋都被北方士族排挤在权力中心之外。一个激愤的说法是:“扬州地区没有担任郎官的人,而荆州江南,竟无人在京城任职。” 话说得如此绝对自然有些夸张,然而吴人极少能够进入权力中枢,却是事实。东吴各大家族的名士们在中央前途无望,也就越发控制住在家乡的权力不能放松。🌶琅邪王家对江东大概本不陌生,王导一再鼓动司马睿南下,多少也是吸取了自家先人的经验。司马睿更多只是形式上的代表,只有王导,才是王马组合中真正的关键人物。🌶经济差距本来就几乎一定会导致矛盾,而民族隔阂,则基本堵死了通过沟通消弭矛盾的可能。3.4:1,看起来汉人还不是一个少数族群。但平土人脆弱,这一点点人口优势,已经完全不足以支撑政治和军事方面的主导地位了。大分裂的时代终于拉开序幕。

        1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也是一个陌生的时代。

        这是一个 “英雄” 的时代。在短短的一百五十多年间,出现过一批名副其实的铁血英雄,他们遵循着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的政治逻辑,在这片 “中原” 大地上播扬着轰轰烈烈的生命意志。      这也是一个 “陌生” 的时代。以阮籍、嵇康等为代表的名士,他们表现出来的的 “风流”“幽虛飘逸” 以及 “越名教任自然” 的反叛言行,让我们感到一种不敢靠近般的陌生。      另一方面,魏晋时期的混乱让我们有一种无法 “梳理” 的陌生感。西晋的 “八王之乱” 不知有多少个 “司马王爷” 在战乱中被杀,不知有多少个 “张华” 被杀;不知有多少民众在一次次在破城后被屠杀……      我时常在想,为什么那个时期的人的命运如此悲惨?为什么在魏晋乱世文人名士的生命会如此不值钱?      如今回过头去看那段历史,特别是那些文人名士、英雄人物,让我们总是无法割舍。两晋名士他们追慕宁静而浑身焦灼,力求圆通而处处分裂。我想这是处于一个无序和黑暗的 “后英雄时期” 的无奈与 “潇洒”。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3条书评

        出版方

        浙江文艺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成立于1983年,是浙江省唯一以出版文学艺术书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建社17年来,出版各类图书140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