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24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印象深刻的魏晋玄学

    书摘:对魏晋士族来说,三本书有特别的重要性,也就是《周易》《老子》和《庄子》。由于这三本书都玄之又玄,所以并称 “三玄”。研究 “三玄”,或借着它们做各种发挥的学问,也就被称为玄学。政治之黑暗,儒生之虚伪,都是庄子最擅长剥皮打脸的东西。《庄子》读得投入了,就很容易像嵇康那样,“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甚而 “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 了。—— 总结陈词:玄学虽好,不许贪杯,哈哈。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是一个名士辈出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血腥杀戮的时代

      📜📜📜打开这本书的缘由:刘勃老师,得到同学很熟悉。之前看过他的《天下英雄谁敌手》,书写的有声有色,张力十足。这次买了《刘勃的国学课》,讲《世说新语》和魏晋风度,于是想了解魏晋历史,这就是翻开这本书的缘由。📜📜📜本书主要内容及结构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岔路口。在很多问题上,都面临着至关重要的抉择。最关键的,也许是下面三个:第一,统一还是分裂的问题。第二,贵族政治还是官僚政治的问题。第三,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关系的问题。本书的头三篇文章,对这三个问题作简单梳理。后面提到的所有人和事,都要在这个背景下来理解。在两晋南北朝这个大分裂的四百年,儒学衰微,司马杀司马,五大士族争权夺利,政权转来换去,士族们乐得不务实事,躲在老庄的壳子里玩弄玄学,直至清谈谈去了卿卿性命,名士雅韵终敌不过胡人强悍的铁蹄。读史使人明智,两晋用四百年尸山血海的惨痛教训昭示后人:要统一不要分裂,要依法可循的官僚政治不要贵族统治,中原的农耕民族要与周边的游牧民族更好的融合,处理好民族关系。本书纠正了几个认知偏误:🍇“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封建王朝”,根本就是一个无法说通的提法。在中国古代社会,封建就不能集权,集权就不会封建。🍇士族几乎是贵族但毕竟不是贵族。像西周,或者中世纪西欧的那种严格意义上的贵族要想存在,必须要以封建制度为基础,也就是说天子(皇帝)分封的土地;而魏晋士族虽也拥有土地,却是靠手中的政治权利圈地所得。🍇“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是个自相矛盾的提法。如果一个足够大的庄园内部,可以有一些简单的生产分工,同时出产衣食住行所需的各种产品,从而达到相当程度的自给自足。而小农如果是指个体农民的话,显然不可能生产全部日常所需,必须依赖交换。所以真正的小农经济,反而不可能自给自足。🍇先有农耕,再有游牧,游牧只是一种选择。历史上,游牧生活并不是原始的狩猎(采集和农耕文明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不是人们先过着游牧生活,后来才发明了农业;而是因为 “竟想出了这样的办法”,才抛弃农业,选择了游牧。因为要过游牧生活,必须要先有驯化的牲畜;而野生动物要想被驯化,而只有在定居的条件下才有可能。书中段落节选一二:🌶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国家新设了一种官职,叫作 “中正”。选拔人才的时候,就由中正官把人按照上上(一品)、上中(二品)、上下(三品)、中上(四品)、中中(五品)、中下(六品)、下上(七品)、下中(八品)、下下(九品)来分类。而这种人的品级,就成了之后他们官职品级的依据。将来是否有良好的仕途,二品是基本前提。有了二品,就可以做五品以上的清官。而要想被评为人品二品,一定要出身大家族,光德才兼备不行。魏晋士族终于取得了秦以后其他任何朝代的大家族梦寐以求的东西,他们的特权得到了体制的公开承认和保障。🌶东汉末,战乱、瘟疫、饥荒…… 接踵而至。中国的人口,跌到历史的谷底。到三国归晋之时,官方统计的人口数仅七百六十余万,比起之前的太平之世,“十不存一” 并非文学描写。🌶每一个政权的兴废,都意味着一系列恐怖的屠杀。失败者往往被屠戮殆尽,胜利者也毫无安全之感。动荡之中没有人还能够继续生产,于是开始缺粮,每粒米都变得贵如黄金。于是有人因饥饿而倒下,很快成为了别人的食物,而吃人者很快也成为了别人的食物。🌶所谓的理想主义者,特别容易蜕化为虚无主义者,当儒家的话语权被这批人把持的同时,谈论《周易》、老庄的风气,就兴起了。他们对《庄子》的理解,就不是混闹,而是境界是情怀了。信法家,就要受监管;信儒家,就要能自律。玩玄学的话,就怎么任性都没关系了。儒法毕竟有相对清晰的标准,而玄学就是一种感觉。🌶陆机、陆云、陶侃这三位东吴名士,在两晋都被北方士族排挤在权力中心之外。一个激愤的说法是:“扬州地区没有担任郎官的人,而荆州江南,竟无人在京城任职。” 话说得如此绝对自然有些夸张,然而吴人极少能够进入权力中枢,却是事实。东吴各大家族的名士们在中央前途无望,也就越发控制住在家乡的权力不能放松。🌶琅邪王家对江东大概本不陌生,王导一再鼓动司马睿南下,多少也是吸取了自家先人的经验。司马睿更多只是形式上的代表,只有王导,才是王马组合中真正的关键人物。🌶经济差距本来就几乎一定会导致矛盾,而民族隔阂,则基本堵死了通过沟通消弭矛盾的可能。3.4:1,看起来汉人还不是一个少数族群。但平土人脆弱,这一点点人口优势,已经完全不足以支撑政治和军事方面的主导地位了。大分裂的时代终于拉开序幕。

        1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也是一个陌生的时代。

        这是一个 “英雄” 的时代。在短短的一百五十多年间,出现过一批名副其实的铁血英雄,他们遵循着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的政治逻辑,在这片 “中原” 大地上播扬着轰轰烈烈的生命意志。      这也是一个 “陌生” 的时代。以阮籍、嵇康等为代表的名士,他们表现出来的的 “风流”“幽虛飘逸” 以及 “越名教任自然” 的反叛言行,让我们感到一种不敢靠近般的陌生。      另一方面,魏晋时期的混乱让我们有一种无法 “梳理” 的陌生感。西晋的 “八王之乱” 不知有多少个 “司马王爷” 在战乱中被杀,不知有多少个 “张华” 被杀;不知有多少民众在一次次在破城后被屠杀……      我时常在想,为什么那个时期的人的命运如此悲惨?为什么在魏晋乱世文人名士的生命会如此不值钱?      如今回过头去看那段历史,特别是那些文人名士、英雄人物,让我们总是无法割舍。两晋名士他们追慕宁静而浑身焦灼,力求圆通而处处分裂。我想这是处于一个无序和黑暗的 “后英雄时期” 的无奈与 “潇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故事性很强

          之所以看刘老师这一系列书还真是因为最近得到国学大课是他主理。说实话刘老师《三国》我是看过的,文采确实不错,也的确有很扎实的历史和文学功底,可是奇怪的就是,就我个人品味来说,不是我的菜,有点看不进去。后来国学课这么大阵仗,我就决定再看看,这本书看完,感觉稍微能看进去点了,但依然没找到打动自己的点。可能这就是 “上海人不吃辣” 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三百九十四年雨打风吹去

            -1- 探索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岔路口。在很多问题上,都面临着至关重要的抉择。最关键的,也许是下面三个:第一,统一还是分裂的问题。第二,贵族政治还是官僚政治的问题。第三,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关系的问题。-2- 周制还是秦制周制的特点,是封邦建国,实质上就是给地方相当大的自治权力。秦制则是反封建的,坚决大一统,“以天下为郡县”,各级地方政府都要在中央的领导和监管下运作。虽然秦制大一统下有很多弊病,但两晋开出的周制的药方,疗效就只能说 “药到命除” 了。五胡十六国,匈奴、鲜卑、羯、氐、羌,一成(成汉)一夏(大夏)二赵(前赵、后赵)三秦(前秦、后秦、西秦)四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五凉(前凉、后凉、北凉、南凉、西凉)…… 对今天的学生而言,只是难以记忆的专有名词,而对身处其中的人们而言,都是真真切切的修罗场。社会发展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封建体系就是那个简单社会的产物。到了商汤、周武王的时代,它就只是一个暂时还无法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而并不代表什么政治理想。到了更复杂的阶段,它就更加完全不切实际。实行郡县制,由于糟糕的政策,固然仍可能导致动乱;实行封建制,却是无论采用什么政策,都必然导致动乱。-3- 制衡的是人性古代中国的皇帝、官僚和民众,构成了这样一种三角关系:皇权要靠官僚系统才能体现,官僚系统则要在皇权之下才有合法性。从这点上说,他们是一伙的。民是他们剥削的对象。理想中的官是不世袭的,民通过各种途径是可以成为官的,官民身份随时可能互换。从这点上说,他们本是同根生。只有皇帝是代代相传的,地位超然。正因为皇位代代相传,所以皇帝希望自己的江山长治久安,老百姓当然也普遍渴望太平年月。从这点上说,他们有共同利益。倒是官员往往喜欢捞一票就走。而官僚又演化出世族,官僚的行政资源虽然不能世袭,但是他可以把行政资源转化为社会资源传给下一代,然后再通过社会资源的优势,在行政资源的竞争中稳占先手。-4- 玄学的活跃秦汉的政治理论,叫王霸杂之也好,儒表法里也罢,总之,大概归结下来就是儒家和法家两套。儒家、法家的共同点,是都很尊崇君主,区别是尊君之外,儒家贵民也贵官,法家贱官也贱民。法家是士族最痛恨的。按照法家的逻辑,官是狗官,民是愚民,贵族是死贵族,只留皇帝一个人在那里爽。党锢之后,当官的上升通道关闭了。本来《老子》在西汉初兴旺过一阵,但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已经过气了几百年。至于《庄子》,则从来没有被这么重视过。一个家族不是因为谈了玄学才提升了自己的地位,而是背后不知道有多少付出,才换得传统的大姓点头:你们也可以谈两句玄了。这是一种多么便捷的维护自己垄断地位的方法啊。-5- 草原与中原我们并非放弃了游牧,进化成了农耕,反而是因为农耕,而给游牧提供了可能。猃狁也好,戎狄也罢,过的都不是游牧生活,而是采取了一种农耕和畜牧并行的混合经济。既然也有农耕,那就意味着,他们并不像后来的匈奴、蒙古等真正的游牧民族那样,有那么强的流动性。他们生活的地方也许偏北一点,但也还不是北方草原,总体而言,他们和华夏错居共享着中原,是所谓 “华夷杂处”。西周晚期以来,戎狄对华夏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华夏的应对之策,是提出 “尊王攘夷” 的口号,推出一位又一位霸主。在霸主政治强大的压力面前,戎狄开始节节败退。他们有的被屠杀;有的放弃畜牧,融入华夏,甚至建立过和华夏一样的定居国家(如中山国);有的则逃亡北方。而中原的强盛,也让真正意义的游牧成为可能。草原不存在明确的分工,不会有专业人士,也就不会有五花八门的发明。甚至于,食盐、糖、织物、铁器、药品、茶叶、粮食…… 肉奶皮毛之外的一切东西,几乎是你能想到什么,他们就缺少什么。草原和中原的互动,是中国两千年历史的重要推动因素。直到近代的甲午战争和鸦片战争才让海上文明也成为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推动因素。-6- 结语三百九十四年,多少名字升起和陨落,多少成语和典故被创造,这是一个动乱的时代,是我们华夏基因的一部分,值得一读。

              3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两晋

              狗血杂乱的时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风吹不散那血腥味

                皇亲国戚,杀!奸臣权相,杀!士族文人,杀!胡人武夫,杀!兄弟姊妹,杀!父子骨肉,杀!更别提一般百姓,那是下酒的佐餐。北方人来了,又杀回去。胡人来了,明知做不了这土地的主人,杀伐一番,又回去。这两个大一统时代的中间,夹着的竟是这般血淋淋的,还止不住的往下滴。风雨过后,终将会放晴。可怎么也吹不散这血腥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晋朝的历史了解的太少,看此书补充一下知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当时那种情况下,道德上也许有人可以比他更高,但那几乎注定是空洞的崇高。事情,不可能做得比他更好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地理的条件造就了民族是融合的,儒家文化是精神的向心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刘勃老师笔下的百年风云录

                        在历史的长河中,魏晋南北朝时期似乎总是被轻轻掠过,仿佛它只是大一统王朝之间的一段插曲,不值得过多停留。然而,在这四百年的大分裂时期,却孕育了中华文明史上一次深刻的变革与重生。刘勃老师的《两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书,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入浅出的叙述,将我们带入了那个英雄辈出、风云变幻的时代,让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感受其中的波澜壮阔与深邃内涵。历史的转折点:从三国归晋到西晋的辉煌与没落。在东汉末年的群雄逐鹿之后,三国鼎立的局面持续了数十年,最终由司马家族一统天下,建立了晋朝。西晋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大一统的实现,然而,这短暂的辉煌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危机。刘勃老师从司马家族的崛起开始,详细描绘了这段历史的脉络,让我们看到了权力的争夺、政治的智慧与阴谋,以及人性在权力面前的扭曲与挣扎。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以其雄才大略,结束了三国的纷争,实现了统一。然而,他却在晚年犯下了严重的错误,即选择了一个愚蠢无能的儿子司马衷作为继承人,这为西晋的衰落埋下了伏笔。刘勃老师通过对司马炎晚年生活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权力对人性的腐蚀,以及一个英明君主在权力面前的迷失。随着司马衷的即位,西晋的朝政逐渐陷入了混乱,八王之乱的爆发,更是将西晋推向了崩溃的边缘。刘勃老师通过对八王之乱的详细叙述,让我们看到了皇室内部的残酷斗争,以及权力斗争对国家和民族的巨大破坏。在这场混乱中,西晋的国力迅速衰退,边疆防御空虚,为后来的五胡乱华埋下了伏笔。英雄辈出的时代:西晋末年的风云人物。在西晋末年的混乱中,涌现出了一批批英勇无畏的英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书写了一段段传奇故事。刘勃老师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生动描绘,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英雄气概。刘渊,作为匈奴人,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西晋末年趁乱而起,建立了汉赵政权。刘勃老师通过对刘渊的详细叙述,让我们看到了少数民族领袖在乱世中的崛起和奋斗,以及他们对中国历史的深刻影响。祖逖,作为东晋初期的名将,他以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北伐中原,收复失地,为东晋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刘勃老师通过对祖逖北伐的详细描绘,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英雄人物的豪情壮志和家国情怀。此外,还有王导、谢安等东晋名臣,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辅佐东晋皇室,稳定了东晋的政局,为后来的南北朝对峙奠定了基础。刘勃老师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生动描绘,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政治家们的智慧和担当。胡汉文化的交织与撕裂: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深刻的民族融合时期。在这个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刘勃老师通过对这一时期历史的详细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胡汉文化之间的交织与撕裂,以及这种交织与撕裂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深刻影响。在西晋末年,随着五胡乱华的爆发,大量的少数民族涌入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杂居共处。这种杂居共处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使得汉族文化在吸收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得到了更加丰富和发展。同时,少数民族也在与汉族的交往中逐渐接受了汉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胡汉文化交融现象。然而,这种交融并非一帆风顺。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也伴随着激烈的矛盾和冲突。刘勃老师通过对这些矛盾和冲突的详细叙述,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他也通过对这些矛盾和冲突的深入剖析,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在多元一体格局下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顺应历史潮流:从分裂走向统一。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分裂和动荡的时期,但在这个时期中,古人却一步一步地顺应着历史潮流,选择了大一统和民族融合的方向。刘勃老师通过对这一时期历史的深入剖析,让我们看到了古人顺应历史潮流的智慧和勇气。在西晋末年,随着五胡乱华的爆发和东晋的建立,中国陷入了长期的分裂和动荡之中。然而,在这个分裂和动荡的时期中,却孕育着新的统一因素。刘勃老师通过对这一时期历史的详细叙述,让我们看到了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的相互斗争和融合,以及南方东晋政权的稳定和发展。这些斗争和融合为后来的南北朝对峙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隋朝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在南北朝对峙的时期中,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在相互斗争中逐渐形成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政权。这些政权在相互斗争中逐渐融合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北方文化。同时,南方东晋政权也在稳定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南方文化。这种南北文化的差异和交融为后来的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最终,在隋朝的统一战争中,北方和南方的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融合和发展。隋朝的统一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大一统的实现,也为后来的唐朝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刘勃老师通过对隋朝统一战争的详细叙述,让我们看到了古人顺应历史潮流的智慧和勇气,以及他们为实现大一统和民族融合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结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两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书,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入浅出的叙述,将我们带入了那个英雄辈出、风云变幻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我们看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和无情,也看到了英雄人物的豪情壮志和家国情怀;我们看到了胡汉文化的交织与撕裂,也看到了中华民族在多元一体格局下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看到了分裂和动荡的痛苦和无奈,也看到了古人顺应历史潮流的智慧和勇气。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充满痛苦和无奈的时期,但在这个时期中却孕育着新的希望和力量。在这个时期中,古人一步一步地顺应着历史潮流选择了大一统和民族融合的方向,把中华文明推向了最巅峰的盛唐、大宋、大明朝代。这种顺应历史潮流的智慧和勇气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展望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是魏晋南北朝最好的注脚

                          周末花了大半天的时间翻完了刘勃老师的这本《两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云,“写下这些文字,意思本不在说史,而差不多竟是咏怀。所以,介绍史事本不全面,前后文风也不统一”,我读起来也有这种感觉。若说是讲史,这本书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框架和逻辑去讲述两晋的历史,而是大略以人物为主题浮光掠影地讲述其主要人生故事;若说是抒怀,在片段历史故事的讲述中插入几句感慨和述评,也让我觉得有些没头没脑。读到后半部,我几乎只是翻过而已。这本书,让我想起了我高中以及本科头两年所读过的大量文化大散文,以及以李国文某类作品为代表的历史评述类书籍。但后来读着读着,到了某一个阶段,突然腻了,再也读不进去这类书籍。当然,这本里还是有一些很有意思的洞见,只是散落在本就散乱的历史中,难以采撷。作者在后记中说,“写了三篇浮光掠影勾勒全景的文章放在前面”,而这三篇,我觉得要好过后面的篇章。回到这本书所写的两晋故事。这段历史,虽然也有一些飘逸高蹈的文化符号,比如竹林七贤等等,但是总体来说,是一个充满了混乱、黑暗、虚伪、阴谋、暴力和绝望的时代。而 “绝望”,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大背景,也是最重要的时代主题。第一重绝望是天灾。据研究,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异常寒冷的时期,年平均气温,大概比现在要低 1~2°C,比之西汉,更要低上 2~4°C,这对于农耕民族来说,就是严重的粮食减产,而对于游牧民族而言,水草减少,更是灭顶之灾。这是当时华夏大地上所有人都要面对、却又无能无力的剧变。第二重绝望是人祸。从东汉末年、三国,到两晋、五胡十六国,再到南北朝,这是一段长达 500 余年的动乱时期。也许有人会怀念,尽管动荡,却也是英雄辈出的年代。这段感慨,或许可以勉强作为对三国时期的评价,但往后,只是江河日下了。而不变的,是政治的混乱、社会的分裂和人民的绝望。绝望并不局限于底层民众。司马家的皇帝们很绝望,朝纲不振,被外戚、宦官和军阀轮番把持,他们无力改变;司马家的藩王们很绝望,起兵不能廓清宇内,还可能误了卿卿性命,而不起兵,也不能长保太平;贵族们也很绝望,只好谈玄,故作姿态,于国事、家事全无助益,最后把自己都忽悠瘸了;于是,这种局面反而成了野心家的狂欢 —— 然而也不过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政权更迭之多、之速,让千年后的学子也不免头疼。像刘聪、石勒之辈,起初也颇有雄心,刘聪夺得政权之后,便迅速沉迷酒色,在我看来,或许是那种巨大的绝望,而不是人对酒色的本能欲望,更能解释他的迅速堕落,而自诩在刘邦、刘秀之间的石勒,也未曾料到,自己身死之后,政权就迅即被颠覆。如果说魏晋南北朝前期的三国时期,人们对国家的统一安定还存在着期许,那么两晋之后隋唐之前,人们对此已经彻底丧失了信念。或许也正是如此,隋唐及以后,统一安定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民族基因里。“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是魏晋南北朝最好的注脚。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宏观与微观,人性幽微

                            喜欢聊传统文化的风雅人士,总爱把魏晋挂嘴边儿,谈论竹林七贤、曲水流觞、谈玄论道、名士风范…… 但《两晋》这本书把这种后世刻意构建出来的浪漫想象统统打碎。一个基本的事实是:魏晋从公元 196 年到公元 589 年,从曹操胁迫汉献帝迁都许昌到隋军南下灭陈,将近 400 年,在整个中国这个版图上,压根就没有统一政权,仅仅在公元 4 世纪这 100 年间,就有 20 多个政权更迭交织,超级分裂。而与欧洲那种适合小国化的地理气候环境不同,中国这种大江大河一马平川的现实,以及大陆文明、海洋文明、草原文明、高原文明极度混杂的文化源流,如果没有大统一,势必会造成你争我夺、连年战火。刘勃在这本书里,将 400 年中的皇帝官僚与百姓、贵族与皇权、中原与游牧、文明与野蛮、理想与苟且…… 都被放在一个望远镜 + 显微镜的复合视角下去抚摸,既梳理了自洽性的脉络,又刻画出微观的质感,写出幽微复杂的人性。宁做太平犬,勿为乱离人。魏晋之后的一千多年,中国再没有过漫长的分裂,建立文明的统一共识是这个共同体用几百年换来的教训。甚至可以说,当前的「共同富裕」,也跟这种文明的共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今天的「且行且珍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风流终被血雨腥风吹打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东西晋,大体上给人以兄弟相残民不聊生的印象,实是大体不差,给人以亮色的是有些士人的风骨,读了本书,体会更深的是门阀的强大,能在史书中出现的人名基本上都有来历。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来翻1页书(˵¯͒〰¯͒˵)

                                  🍎历史像美术老师手中的杨桃,取决于角度。🍅第 12 页:鱼腹中吃出手指来,这个史有明文;渔夫会因此大惊小怪,却完全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现代编导的想象。那已经是魏晋南北朝的末期了,那时的人们,对此类事件经历太多,能对着这根手指发出一声叹息,就算是有些小清新情怀了。🍅第 23 页:春秋战国的大变革,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官僚取代贵族的过程。按照秦始皇的理想,最终大权独揽而能够传之万世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皇帝自己。🍅第 74 页:羊祜于是发出了那声著名的叹息:“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第 254 页:后来,石虎发过这样一声感慨:“我要用三斛纯净的草灰来清洗我的脏腑,为什么总是生下这样凶恶的儿子,一到二十岁就要谋杀他的父亲。” 读书 ε(*・ω・)_/゚:・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迷霧清晰了

                                    五胡亂華而銅駝荊棘,兩晉十六國挺模糊,只記得「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幾句。這本書生動刻畫了中間一些人物和事件,我們在迷霧中感覺清晰了起來。南朝蔑稱北朝為「索虜」(北人多留髮辮),北朝則蔑視南朝為「島夷」(居住在江湖水泊間)。那些慕容、拓拔們隱入塵煙,剩下竹林七賢留名千古。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完刘勃的第五本书

                                      这本《两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267 页、14 万字的书,我还是看了 11 个小时。魏晋南北朝这段分裂、战乱、喜剧的历史的确不容易理清楚,看完全书,西晋灭吴、司马衷何不食肉糜、八王之乱、闻鸡起舞、王与马共天下、石勒石虎等故事很狗血很精彩,但是对这段历史还是模模糊糊。但是真心同情活在这段历史的人们,不当命朝不保夕,死了也可能被吃掉。当然这段时期也成就了那些隐世(逃难避世)的有钱士族躲起来研究玄学、写诗作画。一本好书,看看这段历史的相关书后,再来看一遍,体会刘勃老师的思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和平稳定真不容易

                                        2022 年看完的第 43 本书(暑假看完的第 6 本)《两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中学学历史的时候对于两晋没啥概念,就知道是个分裂的时代。初步有印象是听了施展老师的《中国史纲五十讲》,然后看了施展老师写的八王之乱,直到读完这本书,对八王之间的关系依然是混乱不堪,司马亮、司马玮…… 各个司马无一例外最终都变成了死马。都说空谈误国,玄学却坑了一个时代。战争这个魔鬼一旦被放出来,普通人的生活只能用水深火热、生灵涂炭来形容,人性的恶永远超出我们贫瘠的想象,饿殍遍地,狗吃人甚至人吃人随处可见,那恐怖的场景真的是难以想象。联想到最近台海局势,一些傻屌鼓吹战争,好像战争是个游戏,和你我无关一样。这些人是幸福的日子过久了,脑子都秀逗了吧?建议网上口若悬河、咄咄逼人的键盘侠多看看描写两晋动荡的书,你我皆是凡人,那种养尊处优、奢靡无度的生活和你我无关,穿越回那个时代可能也是吃人或是被人吃的角色。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吧,心平气和的爱国,不要给国家添乱了不干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率性说史,如此刘勃

                                          两晋风云之随笔,仍是幽默但不失温存的风格。率性说史,如此刘勃。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