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秦少游传世之作:历史文化遗产揭秘

内容简介

秦少游和他的不朽作品,是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秦少游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为高邮重点打造的历史文化名人。本书作者对秦少游诗词文以及家谱、传记、地方志文献等用力颇勤,也对秦少游从出生到逝世所经过的路线做了一一寻访,全书立足秦少游的人生轨迹,将他写下的诗词文贯穿其中,还原了秦少游坎坷而不平凡的一生,澄清了一些历史上的误解,全景式地展现了一个鲜活而真实的秦少游。本书具有一定的史料性、文学性、现实性,对地域文化有较好的普及作用。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文前彩插
  • 引子 匆匆降生行道中
  • 第一章 慷慨不负年少时
  • 天真率性,喜读兵家书
  • 从太虚到少游,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 19岁,他娶了必嫁士人的徐文美
  • 婚后平淡过生活,与妻论蚕作《蚕书》
  • 第二章 屈指十年扬州梦
  • “青门同携手,浑似梦里扬州”
  • 扬州,淮海词流播发祥地
  • 交游名流政要,“无双亭上传觞处”
  • 第三章 初试受挫难自弃
  • 《单骑见虏赋》,诞生于科场的辞赋名篇
  • 拜入苏门,一次正式而隆重的仪式
  • 初尝苦果,爆冷门背后的必然原因
  • 掩关读书,以空谷幽兰自比自励
  • 一篇《黄楼赋》,赢得“中有屈宋姿”的赞语
  • 第四章 漫游吴越留风韵
  • 七年三过,“长与诸豪载酒游”
  • “乌台诗案”,初尝政坛风雨骤
  • 夜游龙井,名章大篇耀泉石
  • 省亲会稽,烟霭纷纷蓬莱事
  • 第五章 再试受挫历坎坷
  • 多事之秋,缺少一个静心读书的环境
  • 频繁交游,为之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 寄情山水,赋诗文排遣失意情怀
  • 第六章 好事多磨偿夙愿
  • 蒙诏狱遭追捕,死灰复燃希望之火
  • 投书干谒,希冀才华为当政者赏识
  • 群贤毕集,千古风流说文游
  • 梦凶得吉,类似传奇却真实
  • 第七章 初仕蔡州热与冷
  • “淮海楼”寄托定海乡民的仰慕之情
  • 初入官场,他感觉阳光载途
  • “匏系”汝南,阅《辋川图》愈肠疾
  • 题词赠歌女,招致争议与诟病
  • 位卑未敢忘忧国,淮海小臣进策论
  • “引疾而归”,应制科无果而终
  • 留意治水,显关注民生情怀
  • 师友过从甚密,被深深烙上朋党印记
  • 第八章 走马京师沉与浮
  • 历经坎坷,他走到了一生仕途的顶点
  • 壮心不泯,学士常作慷慨之声
  • 亲情友情,时时抚慰着他受伤的心灵
  • 苏门星光灿烂,师生其乐融融
  • 作《一丛花》赠师师,此师师非彼师师
  • 纳朝华遣朝华,一波三折的情感
  • 情词绝唱《鹊桥仙》,“托双星以写意”
  • 第九章 学士贬作酒税官
  • 初谪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酒税
  • 初至处州,尝有“暴露之忧”
  • “花影乱、莺声碎”,一首名词催生的莺花亭
  • “像碑”与“留宿碑”,留住了那段难忘的岁月
  • 第十章 “郴江幸自绕郴山”
  • 过庐山□亭湖,散花天女入梦来
  • 作《祭洞庭文》,为患足疾老母祈安
  • 长沙义倡,一个颇受质疑的传奇故事
  • 不肯虚掷岁月,播迁途中著《法帖通解》
  • 绢临《兰亭》,与《兰亭序》虚虚实实的故事
  • 郴州旅舍与“三绝碑”,永远的丰碑
  • 第十一章 香稻溪畔海棠春
  • 登南岳访花光仲仁,求《墨梅》洗烦恼
  • 《题浯溪中兴颂》,一篇激情荡漾的读后感
  • “挥汗读书不已,日长聊以消忧”
  • 海棠文化的拓荒牛,横州民智的开启者
  • 第十二章 把锄灌园海濒州
  • 留在天险鬼门关的足迹
  • 知天命之年的人生反思
  • “谁知把锄人,旧日东陵侯”
  • 与东坡艰难岁月中的相濡以沫
  • 雷州“十贤祠”,凸显“敬贤如师”的民风
  • 第十三章 “西风吹泪古藤州”
  • 遇赦北归赋《归去来辞》,“疑是梦而复非”
  • 人生最后一组讴歌自然风光的绝唱
  • 光华亭上,含笑撒手人寰
  • “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 第十四章 情钟惠山留清芬
  • 橘子洲四年藁葬地,数千里漫漫回乡路
  • 荣与辱身后难论,“党籍碑”永世流芳
  • 迁葬惠山形胜地,山水林泉永为邻
  • 附录 秦观年谱简编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