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59千字
字数
2025-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秦汉史学家王子今教授解读《史记》的一部力作。
内容简介
作者打破常规的《史记》解读方法,并非按照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顺序,或抽取《史记》中的某个部分,“按部就班”地进行讲解。
而是从整体上把握《史记》的内容和要素,综合运用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手法,选取其中有趣且具有现实启发意义的点进行切入,再结合其他史料加以分析和讲解,以点带面,使读者了解了整部《史记》的特色以及秦汉时期的历史情况。
目录
- 版权信息
- 司马迁与《史记》
- 《史记》及其著作人
- 一、圣人将有取,圣人之耳目
- 二、“司马谈有其书,而司马迁能成其父志”
- 三、“继世汗简”
- 司马迁的行旅
- 一、司马迁“二十”出游
- 二、“奉使”西南之行
- 三、王国维:“史公足迹殆遍宇内”
- 四、历史的实地访问
- 五、历史的现场考察
- 六、山川行历与“文气”养成
- 七、交通史体验·交通史记忆·交通史解说
- 《史记》和《秦记》
- 一、秦始皇不焚《秦记》
- 二、秦人对历史的记录与温习
- 三、秦的政论宣传和历史托喻
- 四、《史记》中的《秦记》遗存
- 五、《秦记》史学风格及其对《史记》的影响
- 《史记》“扬名”文字与司马迁对“名”的追求
- 一、《史记》“功”“名”记录
- 二、“名与功偕”说
- 三、关于“扬名发誉”
- 四、“名垂后世”的评价
- 五、司马谈“扬名于后世”嘱托
- 六、对“名失”“名摩灭”的警惕
- 七、“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
- 《史记》的“浮说”“浮辞”批判
- 一、太史公笔下“浮”的贬抑
- 二、“浮说”“虚说”,“浮辞诈伪”
- 三、张释之故事:虎圈啬夫“谍谍”“口辩”
- 四、“闳辩”与“多辩”
- 五、有口辩·饰辩·诡辩
- 六、关于“为人口吃,不能道说”
- 从“竹帛”到“纸”:《史记》的文献形制
- 一、司马迁时代“纸”的发明和应用
- 二、简牍本《史记》的体量
- 三、秦汉图书形制与《史记》载录秦始皇“以衡石量书”故事
- 四、《史记》未言“纸”而多说“竹帛”
- 五、“纸上谈兵”的误会
- 六、纸本《史记》出现的推想
- 《史记》与秦汉政治生态
- 黑与红:《史记》的秦汉政治文化色谱
- 一、“朱”“墨”装饰:古来作器的传统工艺
- 二、“帝色”:信仰的光彩
- 三、秦“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
- 四、“赤帝子”刘邦与“汉赤帜”
- 五、“光景”的神学意义
- 六、“服色”象征与“易服色”政论
- 七、《史记》所见“颜色”
- 《史记》论“天下一统”“海内一统”
- 一、《史记》言“天下一统”
- 二、《史记》言“海内一统”
- 三、秦实现“一统”的历史观察
- 四、关于“《春秋》大一统”
- 五、“一统”的路径
- 六、“法令由一统”与“别黑白而定一尊”
- “秦并天下”与“汉并天下”及司马迁的态度
- 一、《秦本纪》篇末的秦朝史总结
- 二、“初定天下”和“初并天下”
- 三、《史记》“初并天下”文例
- 四、有关“平天下”“并天下”的社会评论
- 五、关于“汉并天下”瓦文
- 六、《史记》言“秦并天下”的政治史理念基点
- “好会”:《史记》记述的和平外交
- 一、《史记》“会”的史迹
- 二、河洛地区:战国会盟中心
- 三、“唐且”故事
- 四、“好会”:友好的会盟
- 五、秦赵渑池“好会”
- 六、史学用语中“好会”的淡出
- 《史记》记录的帝王身体史信息
- 一、秦王政“蜂准,长目”“豺声”
- 二、关于“挚鸟膺”
- 三、刘邦的“七十二黑子”
- 四、霸王“重瞳”
- 五、“相人”故事:吕后和她的子女
- 六、“非常之人”“非常之功”
- “谣”“谚”:《史记》的民间舆论关注
- 一、“谣”“谚”:民间政治舆论
- 二、“谣”“谚”反映的社会经济
- 三、“谣”“谚”与社会生活史画面
- 四、“童谣”关注
- 五、关于“谣俗”
- 六、民间智慧:“谚”与格言
- “鸿门宴”的疑问兼说《史记》不用“宴”字
- 一、鸿门:秦楚之际的历史枢纽
- 二、出自《史记》的“会鸿门”
- 三、《史记》正文不用“宴”字
- 四、《史记》记载的“燕饮”
- 五、“鸿门宴”的由来
- 六、《史记》:文学艺术取材的宝库
- 生命意识的觉醒:《史记》的长平“杀降”批判
- 一、长平悲剧:“四十余万尽杀之”
- 二、长平战役及“杀降”事件的反复记述
- 三、白起“杜邮”感叹
- 四、长平之坑与新安之坑的历史比照
- 五、刘邦“杀降”“不祥”说
- 六、李广的“大恨”与“祸莫大于杀已降”理念
- 贤圣英雄行迹:《史记》的交通史创制
- 一、交通能力与圣王资质
- 二、“巡狩”事业
- 三、孔子“圣迹”:“厄”“行”与“发愤”
- 四、秦始皇、秦二世出巡
- 五、司马迁记述的“今上”行程
- 六、交通史的初创
- 七、文明史与交通史、交往史
- 《史记》与秦汉经济运行
- 《史记》的“富贵”观
- 一、“富贵”与“鸿鹄之志”
- 二、追逐“财用”“富厚”的成功者
- 三、关于“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
- 四、“富贵”:“人主之操柄”
- 五、有关“富贵”的人生思考与历史发现
- 六、“从吾所好”:面对“富贵”的“清士”操守
- 《史记》书写的秦工程史
- 一、秦穆公的“宫室积聚”
- 二、水利工程:郑国渠·都江堰·灵渠
- 三、“治驰道”
- 四、长城与“直道”
- 五、丽山工程与阿房宫工程
- 六、“兴功”“苦民”情状
- 七、“内兴功作”与“海内愁怨,遂用溃畔”
- 《史记》“大疫”“天下疫”记录
- 一、秦献公十六年“民大疫”
- 二、秦王政四年“天下疫”
- 三、局部地区的“民疫”“大疫”
- 四、岭南“暑湿”与“士卒大疫”
- 五、“民不疾疫”“民毋疾疫”与“民疾疫无疾”“民疾疫无死”
- 六、“疾疫”考察与“天人之际”探求
- 《史记》最早记录了蝗灾
- 一、《秦始皇本纪》:“蝗虫从东方来,蔽天”
- 二、《六国年表》:“蝗蔽天下”
- 三、《史记》“蝗”灾与《春秋》及三传“螽”“蝝”灾情的对照
- 四、《吕氏春秋》“虫蝗为败”
- 五、《史记》“蝗灾”记录的生态史与灾异史意义
- 太史公笔下的“蚕”
- 一、“蚕食”:秦扩张史比喻
- 二、关于“蚕”的昆虫学知识和丝绸生产史经验
- 三、“嫘祖”记忆与黄帝“淳化虫蛾”成就
- 四、社会经济史中的“蚕”与“事蚕”
- 五、丝绸之路贸易史迹
- 六、“织女”神话
- “鲁缟”“蜀布”:《史记》所见纺织业地方品牌
- 一、李斯《谏逐客书》所谓“阿缟”
- 二、“‘阿缟’为‘东阿’所出”的可信度
- 三、“阿缟”作为纺织业名牌的意义
- 四、大一统条件下经济流通的形势
- 五、“强弩”“鲁缟”比喻
- 六、“蜀布”与丝绸之路史
- 《史记》“丝路酒香”
- 一、大宛、安息的“蒲陶酒”
- 二、西域:“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
- 三、中土肥饶地始种“蒲陶”及“蒲陶宫”名义
- 四、置郡“酒泉”的象征意义
- 五、河西的“清酒”“浓酒”
- 六、丝路草原宴饮
- 缓急之间:《史记》论历史节奏和文化节奏
- 一、战国秦汉社会生活节奏的特征
- 二、战争与社会文化节奏
- 三、四方民俗的“轻重”“缓急”
- 四、民族文化的节奏比较
- 五、“兢兢”“不倦”与“用法严急”
- 六、“迟速有命”
- 《史记》与秦汉民间生活
- 《史记》描绘的儿童生活画面
- 一、“幼弱”生命的悲剧
- 二、扁鹊“为小儿医”
- 三、“项橐”“甘罗”故事
- 四、《史记》记录的儿童劳动
- 五、“童男女”异能与神秘的童谣
- 六、关于“儿戏”
- 七、童年司马迁的“耕牧”体验
- 《史记》说“汗”
- 一、“汗马之劳”和“马汗之力”
- 二、“流汗相属”:底层士卒的艰险苦难
- 三、“汗出”的异常表现之一:心理学现象
- 四、“汗出”的异常表现之二:病理学现象
- 五、“汗血马”的故事
- 六、“挥汗成雨”:城市史的记忆
- 《史记》“鼠”故事
- 一、地名记忆:“鸟鼠”“鸟鼠山”“区鼠”
- 二、“鱼鳖鸟鼠,观其所处”
- 三、赵奢的比喻:“两鼠斗于穴中”
- 四、李斯的人生启示:“厕中鼠”与“仓中鼠”
- 五、丝路“火山国”知识:“白鼠皮”“火浣布”
- 六、张汤“劾鼠”
- 《史记》记“卧”:司马迁笔下的几种“躺平”
- 一、“高枕而卧”“安枕而卧”
- 二、“醉卧”史例
- 三、军中“卧”的故事:韩信和周亚夫
- 四、宫中“卧”的故事:“婉佞贵幸”“入卧后宫”批判
- 五、“卧病”“病卧”与“病卧”“强起”
- 六、卧薪尝胆:太史公的励志文字
- 《史记》说“蜂”与秦汉社会的甜蜜追求
- 一、秦始皇“蜂准”
- 二、“商臣蠭目”
- 三、“蠭起”“蠭午”“蠭出”:“蜂”的习性观察
- 四、“蜂虿”比喻和“蜂与锋同”
- 五、《司马相如列传》间接说“蜜”
- 六、甜蜜:秦汉人的味觉幸福
- 《史记》秦人酒事记述
- 一、祠祀“俎豆醴进”及“醴泉”地名
- 二、秦穆公失马“赐酒”及“三良”因酒殉身故事
- 三、秦始皇置酒咸阳宫
- 四、秦民间酒史信息
- 五、秦泗水亭长刘邦“被酒”斩白蛇
- 六、“酒食”“合欢”理念
- 七、秦灭五国,“天下大酺”
- 《史记》说“醉”
- 一、刘邦“醉斩白蛇”
- 二、春秋战国“醉杀”事件
- 三、“醉”与战争史:单于夜遁逃
- 四、李广与“霸陵尉醉”故事
- 五、“醉”中情爱
- 六、理想境界:以礼约束,“饮不醉争”
- 七、酒场纪律:“醉亡酒”的惩治
- 八、“醉”与“醒”
- 《史记》说到的“脂粉”和“傅脂粉”“美士”
- 一、“粉白黛黑”:妆饰民俗史
- 二、“粉黛”“媚妆”
- 三、“颜色”追求
- 四、关于“粉饰”
- 五、“贩脂”“千金”与化妆品市场推想
- 六、“傅脂粉”男子
- 七、司马迁的“士宦”“以色媚”批判
- 《史记》“芬芳”笔墨:秦汉人的嗅觉幸福
- 一、山野自然“芬香之盛”
- 二、“众芳芬苾”瓦当
- 三、“天子行”,“以香草自随”
- 四、“椒兰芬茝,所以养鼻也”
- 五、礼的品位,神的品味
- 六、西域“香”的引入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