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读书如做事,宜节制,勿过度。如何以从容不迫之心态阅读伟大心灵的伟大书籍,正是我们时代的求学者所亟需的。

内容简介

吕叔湘先生学兼中西,文章一流。作为语言学家、老资格的教师和编辑,他对学文、作文与“咬文”之道卓有心得。

本书从其一生著述中精选吕先生有关读书、作文、治学、处世的文章四十余篇,分“书太多了”“语文常谈”“论学忆往”三辑,覆盖他一生各时期,展现了他多姿多彩的思想谱系。杂文也好,咬嚼文字也好,回忆故人往事也好,这些文章都贯穿着吕叔湘文字不变的清淡风格,节制却也有张有弛。

“读书如做事,宜节制,勿过度”——这种宽容节制的人生哲学对于我们不失为一味清凉剂。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者前言 节制的美德
  • 书太多了
  • 《未晚斋杂览》小引
  • 霭理斯论塔布及其他
  • 赫胥黎和救世军
  • 葛德文其人
  • 李尔和他的谐趣诗
  • 第二梦
  • 书太多了
  • 买书·卖书·搬书
  • 《文明与野蛮》译者序
  • 《文明与野蛮》重印后记
  • 编辑的修养
  • 关于中学生与文艺
  • 谈谈学理学文的问题
  • 语文常谈
  • 《语文常谈》序
  • 语言和文字
  • 意内言外
  • 从文言到白话
  • 文学和语言的关系
  • 文风问题杂感
  • 从改诗的笑话说起
  • 诗句的次序
  • 莫须有
  • 一不作,二不休
  • 绿帽子的来源和产地
  • 剪不断,理还乱——汉字汉文里的糊涂账
  • 咬文嚼字
  • 学文杂感
  • 给一位青年同志的信
  • 说“达”
  • 翻译工作和“杂学”
  • 由“rose”译为“玫瑰”引起的感想
  • 中国人学英语——原理和方法
  • 论学忆往
  • 读书忆旧
  • 北京图书馆忆旧
  • 《汉语大词典》的回顾与前瞻
  • 记寓居牛津二三事
  • 回忆和佩弦先生的交往
  • 纪念浦江清先生
  • 悼念王力教授
  • 怀念圣陶先生
  • 忆刘北茂
  • 我的简单回忆——致外孙吕大年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1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王先生晚年用力最勤的是一部《同源字典》。从 1974 年到 1978 年用了整整四年时间。完稿之后,王先生曾经赋诗一首:望八衰翁老蠹鱼,砚田辛苦事耕锄。畚箕王屋曾平险,风雨兰陵自著书。说解撰成思叔重,凡将写出念相如。漫嘲敝帚千金享,四载功成乐有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以下引用贾行家老师的 "文化参考":语言学家吕叔湘写过一篇文章叫《书太多了》,也提到了向别人推荐书的问题。文学有两种常见的用处,一种是丰富人对于生活的感受,一种是在社交里提供一些话题,这后一个用场听着浅显,但是很有价值。还有一种更坏的情况,在以知识分子自居的读书人里也是常见的恶习,是先按照热门书评和权威索引去拼命读书,再找一些冷门的东西默默记下来,因为他既怕听人说起自己还没读过的书,又想在面对面的考问里难倒对方。这种行为被称为 "破坏社交的毒药",生活中最好的东西是繁荣,它有赖于共享,而不是通过垄断。吕叔湘的文章比较早,引用的是更早的一位英国作家。今天的道理虽然不变,但是情况已经变了,有了搜索引擎和各种导读、解读服务,我们已经不需要再通过真的阅读去卖弄了,我书架上有一本美国小说《万有引力之虹》,四五斤重,每一次搬家我都带着,但是我只看过前 3 页,基本上已经对这本书绝望了。好在我现在只要花十几分钟搜集搜集信息,就可以装得跟读过似的去讨论它,因为对方也不太可能真的读过,就算在美国本土,也很少有人看完了这本小说,这类大家都假装看过的书还有乔伊斯的《芬尼根的守夜》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我看别人这么对我的时候就想笑,因为这手我也正在用,也很想谢谢他,因为他慷慨地觉得我这个人还值得一骗。这也是一种社交,只是不能算读书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书太多,越读越焦虑怎么办?

        很多人可能都会有一种 “读书焦虑”?就是想要读书,可是发现世界上好书太多了,经典太多了,根本读不过来。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呢?答案就在这本书里。《书太多了》,作者吕(lǚ)叔(shū)湘,是参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制订的语言学家之一。关于 “书太多了” 这个问题,他主要是转述(shù )了《现代英国小品文选》里的一篇文章。里面讲到了至少 99% 的人,在读书的时候都会犯的四种错误做法,最后,他也给出了一个中肯的建议。先来看他说读书的四种错误做法。️第一种做法最容易,就是干脆放弃。借口往往也简单直接,就是 “我没有时间”。️第二种的做法呢,我称之为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就是只读自己读得懂,或者想要读的那一类,其余没有读的书呢,就找各种理由全部否定掉。比如一个人只读经济学,你和他谈起波伏娃,他或许会找个理由说,那是女人才会关注的作家。然后从各种路径,把你扯到经济学的领地中去,再开始向你吹牛。️第三种做法,就是炫耀。专门挑选那些流行作家中不那么被人知道的作品,拿来使劲读,拼命研究。或者在那些人人都读的书里面,刻意记住一些生僻的点。总之,一定要做那个读得最仔细最多的人,一定不能做那个被别人问住的人,其实要做到这样,还是要付出很多努力的。但吕叔湘对这种做法尤其批评,说这样的人 “最坏事”。因为里面隐含的目的,是 “竞争”,攀比,炫耀。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读书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每个人答案可能不同。吕叔湘认为,读书的两大用处,一是为了引起并满足人们对生活更敏锐的感受,还有一个实用一点的,就是在社交场合找到共同的话题。显然那种为了炫耀而去读书的做法,完全违背了读书本来的目的。是有毒的。️和前三种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读书方法相反,第四种读书的错误方法,是完全不顾自己。可以称之为精华主义,或者叫精华主义的信从(cóng)者。既然书那么多,那就先把古今中外最好的作家罗列出来,把他们所有的书都拿出来,看一看读一读。苏格拉底,但丁,歌德,莎士比亚,黑格尔,托尔斯泰,孔子等等等等。不管自己是不是看得懂,也不考虑自己是不是看得下去,反正 flag 立在那里,强迫自己也要读完。这种做法,是值得尊敬的,因为有一种执著的精神在。但也不推荐。为什么?这关系到人生经验的问题。如果你不是天才,没必要五岁就啃《纯粹理性批判》。你如果不是搞学术,或者像我一样书里超过五个人脑子就发晕,那啃不完《红楼梦》也无可厚非。如果你对宋词没有基础的阅读,对词人没有大致的了解,那《人间词话》就不要买,大概率会积灰。我们在面对读书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都犯过上述的四种错误。吕叔湘的方法是什么呢?他没有具体的方案,但给了一个很中肯的建议。两句话:一句是‘要尽其在我’,另一句是‘要能拿得起,放得下’。 意思是,只要尽到最大的努力就可以了,其余的部分,听凭命运安排。
        这话乍听起来有点虚,其实细想反而是对我们最实用的。不要来不来就放弃,也不用非得要强迫自己读多少书,非得要跟人比个高下,或者挤破脑子去啃那些不近人情的精华。读书这件事,最重要的,是开始和开心。 吕叔湘最后打了个比喻,他说,读书跟游泳一样,走进水里去再说。免不了要喝两口水。 多数人都是这样学会游泳的,也有人学不会,那也没办法。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6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是一个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综合性的文学艺术出版社。它的前身新文艺出版社,是在由原郭沫若主持的群益出版社、俞鸿模的海燕书店和任宗德主持的大浮出版公司自愿合并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公私合营出版社,以后又陆续有巴金主持的平明出版社和文化生活出版社等相继并入。1952年6月1日,上海文艺出版社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