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精选费孝通代表性著作12种,涵括其对乡土、民族与世界的多层次研究。

内容简介

本套系共三百余万字,涉及农村农民问题、边区民族问题、文明文化问题、世界观察、学术反思等多个层面:

其中有《江村经济》《禄村农田》《乡土中国》《乡土重建》《生育制度》《中国士绅》《行行重行行》等有关中国乡村经济与社会结构的特质及其现代转型的经典论述;

费老一生关怀不辍的民族学研究《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晚年的文化文明论述与学术反思《孔林片思:论文化自觉》《师承·补课·治学》;

《留英记》《美国与美国人》是从跨文化与比较人类学的视野对西方世界的观察剖析,其中《美国人的性格》被称为《乡土中国》的姊妹篇;

《茧》则是近期发现的作者1936年用英文写作的中篇小说,为首次翻译出版,对于理解费孝通早期的学术思想与时代思潮的关系提供了崭新的维度。

目录

  • 版权信息
  • 费孝通作品精选
  • 出版前言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第十四章
  • 第十五章
  • 第十六章
  • 第十七章
  • 第十八章
  • 第十九章
  • 第二十章
  • 编校说明
  • 附录 江村通讯
  • 一 这次研究工作的动机和希望
  • 二 航船和江村的区位组织
  • 三 人口限制和童养媳
  • 四 格格不入的学校教育制度
  • 五 “分羊”
  • 六 上山丫头和回乡丫头
  • 七 离乡
  • 出版后记
  • 江村经济
  • 版权信息
  • 费孝通作品精选
  • 费孝通作品精选 出版前言
  • 江村经济 中国农民的生活
  • 著者前言
  • 致谢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调查区域
  • 一、调查区域的界定
  • 二、地理状况
  • 三、经济背景
  • 四、村庄
  • 五、村里的人
  • 六、选择这个调查区域的理由
  • 第三章 家
  • 一、家,扩大的家庭
  • 二、“香火”绵续
  • 三、人口控制
  • 四、父母和子女
  • 五、教育
  • 六、婚姻
  • 七、家中的儿媳妇
  • 八、表亲婚姻与“小媳妇”
  • 第四章 财产与继承
  • 一、所有权
  • 二、家产
  • 三、财产的传递
  • 四、继承对婚姻和继嗣的影响
  • 五、赡养的义务
  • 六、新的继承法
  • 第五章 亲属关系的扩展
  • 一、父系亲属关系的扩展
  • 二、母系亲属关系的扩展
  • 三、名义上的收养
  • 四、村庄的亲属关系基础
  • 第六章 户与村
  • 一、户
  • 二、邻里
  • 三、宗教和娱乐团体
  • 四、村政府
  • 五、保甲——强加的行政体制
  • 第七章 生活
  • 一、文化对于消费的控制
  • 二、住房
  • 三、运输
  • 四、衣着
  • 五、营养
  • 六、娱乐
  • 七、礼仪开支
  • 八、正常生活的最低开支
  • 第八章 职业分化
  • 一、农业——基本职业
  • 二、专门职业
  • 三、渔业
  • 第九章 劳作日程
  • 一、计时系统
  • 二、三种历法
  • 三、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时间表
  • 第十章 农业
  • 一、农田安排
  • 二、种稻
  • 三、科学与巫术
  • 四、劳动组织
  • 第十一章 土地的占有
  • 一、湖泊、河流及道路
  • 二、农田的所有权
  • 三、雇农及小土地出租
  • 四、不在地主制
  • 五、完全所有制
  • 六、继承与农业
  • 第十二章 蚕丝业
  • 一、变迁过程图解
  • 二、促进工业变迁的条件
  • 三、变革的力量及其意图
  • 四、当地对变革的支持
  • 五、养蚕的改革计划
  • 六、合作工厂
  • 七、政府的支持
  • 八、改革中的困难
  • 九、对亲属关系的影响
  • 第十三章 养羊与贩卖
  • 第十四章 贸易
  • 一、交换方式
  • 二、内外购销
  • 三、小贩
  • 四、零售店
  • 五、航船,消费者的购买代理人
  • 六、航船,生产者的销售代理人
  • 七、其他收集方式
  • 八、贸易区域和集镇
  • 九、销售与生产
  • 第十五章 资金
  • 一、积蓄与亏空
  • 二、互助会
  • 三、航船,信贷代理人
  • 四、高利贷
  • 五、信贷合作社
  • 第十六章 中国的土地问题
  • 附录 关于中国亲属称谓的一点说明
  • 一、对话时的称呼
  • 二、间接称谓
  • 三、描述亲属关系用的称谓
  • 译者说明
  • 重访江村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三访江村
  • 出版后记
  • 禄村农田
  • 版权信息
  • 费孝通作品精选
  • 出版前言
  • 导言
  • 第一章 农作
  • 一、农作日历
  • 二、农作物
  • 三、农作活动
  • 四、时间架格
  • 五、农田单位
  • 六、劳力单位
  • 七、劳力估计
  • 第二章 劳力的利用
  • 一、农业里的忙闲
  • 二、个人能耕面积的估计
  • 三、禄村劳力自给的可能性
  • 四、有田者脱离劳作
  • 第三章 农田的负担
  • 一、职业分化
  • 二、街子
  • 三、运输事业
  • 四、家畜的豢养
  • 五、农田在禄村经济中的地位
  • 第四章 农田分配
  • 一、耕地册的材料
  • 二、各家所有田
  • 三、团体所有田
  • 四、团体地主的性质
  • 第五章 劳力的出卖
  • 一、没有田的新户
  • 二、流浪的劳工
  • 三、外来劳工季候性的接济
  • 四、劳力供给的减少
  • 第六章 自营和雇工
  • 一、换工
  • 二、女工
  • 三、雇工的方式
  • 四、雇工自营的利益
  • 第七章 租营
  • 一、租额和经营面积
  • 二、租佃关系
  • 三、评《云南省农村调查》
  • 四、关于调查方法
  • 第八章 生计
  • 一、传统经济态度
  • 二、五家支付估计清单
  • 三、日常生活费用的分析
  • 四、各家自给程度
  • 五、农田经营的费用
  • 第九章 生计(续)
  • 一、公款的担负
  • 二、养生送死关节上的费用
  • 三、鸦片的消耗
  • 四、物价变迁和农民生计
  • 第十章 农田的继袭
  • 一、单系继袭和妇女地位
  • 二、上门的姑爷
  • 三、分家
  • 第十一章 农村金融
  • 一、互助和礼仪
  • 二、合賨
  • 三、借贷
  • 四、典质
  • 第十二章 农田卖买
  • 一、农田出卖
  • 二、买田的原因
  • 三、“升官发财”
  • 四、土地权的外流
  • 五、禄村经济的展望
  • 附录一 《云南三村》英文版“导言”与“结论”
  • 导言
  • 关于中国农村社区的早期研究
  • 云南——社区分析的实验室
  • 田野调查点
  • 社区分析的方法
  • 结论:农业和工业
  • 中国土地状况的基本事实
  • 农村经济中的工商业
  • 作为解决土地问题之途径的农村合作化工业的发展
  • 附录二 《云南三村》序
  • 出版后记
  • 生育制度
  • 版权信息
  • 费孝通作品精选
  • 费孝通作品精选 出版前言
  • 派与汇(代序)
  • 一 代序的话
  • 二 释派与汇
  • 三 社会思想与汇
  • 四 社会思想与派
  • 五 社会思想与社会理想
  • 六 社会思想与哲学概念
  • 七 社会思想分派的利弊
  • 八 社会理想分派的利弊
  • 九 治标的祛弊论
  • 十 论新汇的可能
  • 第一章 种族绵续的保障
  • 生育制度的功能
  • 从性爱到生殖
  • 从生殖到抚育
  • 损己利人的生育
  • 社会完整和新陈代谢
  • 第二章 双系抚育
  • 生理抚育的单系性
  • 两性分工与合作
  • 第三章 婚姻的确立
  • 生物性的父母和社会性的父母
  • 结婚不是件私事
  • 第四章 内婚和外婚
  • 夫妇之间
  • 乱伦的禁律
  • 性和社会
  • 第五章 夫妇的配合
  • “相敬如宾”
  • 变相的内婚
  • 择偶的自主
  • 第六章 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
  • 三角的稳定
  • 家庭的概念和实体
  • 婚姻是个别的契约
  • 第七章 居处的聚散
  • 基本三角的区位
  • 地域团体的基本单位
  • 父居和母居
  • 第八章 父母的权力
  • 弗洛伊德的寓言
  • 社会和个人
  • 严父和慈母
  • 母权之谜
  • 女性的情结
  • 第九章 世代间的隔膜
  • 理想和现实
  • 共生和契洽
  • “要飞的终于飞了”
  • 第十章 社会性的断乳
  • 家庭的暂时性
  • 三角的团结
  • 温存的留恋
  • 成年仪式
  • 第十一章 社会继替
  • 基本理论的重述
  • 社会容量和人口
  • 继替的亲属原则
  • 第十二章 世代参差
  • 第十三章 单系偏重
  • 第十四章 以多继少
  • 人口的控制
  • 长幼行序
  • 萁豆相煎
  • 第十五章 续绝
  • 养子
  • 过继
  • 暂时的改系
  • 第十六章 亲属扩展
  • 亲属的建立
  • 亲属的分类
  • 亲属体系和社会结构
  • 氏族
  • 附录
  • 亲迎婚俗之研究
  • 一、亲迎婚俗之定义
  • 二、亲迎婚俗近代之地理分布
  • 三、亲迎区域之形成及其与移民之关系
  • 四、亲迎区域之地理及社会限制
  • 五、亲迎婚俗之传播
  • 六、亲迎婚俗起源之假设
  • 近代亲迎婚俗地理分布图所根据之材料
  • 一、亲迎区
  • 二、半亲迎区
  • 三、不亲迎区
  • 出版后记
  • 乡土中国·乡土重建
  • 版权信息
  • 费孝通作品精选
  • 费孝通作品精选 出版前言
  • 乡土中国
  • 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
  • 乡土本色
  • 文字下乡
  • 再论文字下乡
  • 差序格局
  •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 家族
  • 男女有别
  • 礼治秩序
  • 无讼
  • 无为政治
  • 长老统治
  • 血缘和地缘
  • 名实的分离
  • 从欲望到需要
  • 后记
  • 乡土重建
  •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
  • 乡村·市镇·都会
  • 相成相克的两种看法
  • 传统市镇并非生产基地
  • 乡村靠不上都会
  • 都市破产乡村原始化的悲剧
  • 论城·市·镇
  • 人口与城乡
  • 衙门围墙式的城
  • 贸易里发达出来的市和镇
  • 不是崩溃而是瘫痪
  • 崩溃之谜
  • 小农经济的坚韧
  • 天灾和逃荒
  • 排斥了救济的瘫痪
  • 基层行政的僵化
  • 题前的话
  • 传统皇权的无为主义
  • 由下而上的政治轨道
  • 自治单位完整性的破坏
  • 政治双轨的拆除
  • 再论双轨政治
  • 批评者的论点
  • 民主和宪法
  • 两橛还是双轨
  • 地方人才
  • 提高行政效率重在地方
  • 问题还存在
  • 损蚀冲洗下的乡土
  • 落叶归根的社会有机循环
  • 回不了家的乡村子弟
  • 流落于东西文化之外的寄生阶层
  • 洪流冲洗下的中国
  • 黎民不饥不寒的小康水准
  • 土地分配和民生
  • 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
  • 传统有机配合的脱栓
  • 地主阶层合理的出路
  • 地主阶层面临考验
  • 特权的动摇
  • 寄生阶层的保守性
  • 传统性格阻碍着新生
  • 现代工业技术的下乡
  • 提高农民生活程度的道路
  • 为了农业的收入着想
  • 电和内燃机使现代工业分散成为可能
  • 一段历史的教训
  • 分散在乡村里的小型工厂
  • 乡土工业的规模
  • 手工和机器的配合
  • 乡土工业中的成本问题
  • 乡土工业的新形式
  • 传统乡土工业的两种形式
  • 家庭工业的合作组织
  • 服务工厂代替作坊
  • 自力更生的重建资本
  • 资本从哪里来
  • 悲观和乐观的两种看法
  • 怎么会穷得没有资本的?
  • 乡土还是我们复兴的基地
  • 节约储蓄的保证
  • 沙土上的金字塔
  • 对以政治力量强迫储蓄的过虑
  • 效率和储蓄的保证
  • 对于各家批评的总答复(后记)
  • 附录一 论绅士
  • 帝王本无种
  • 天下之大不韪
  • 逃避权力的渊薮
  • 官僚和绅士
  • 附录二 论“知识阶级”
  • 知者的知识
  • 规范带来了威权
  • 文字造下了阶级
  • 现代知识分子
  • 附录三 论师儒
  • 道统和政统
  •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卫道者
  • 道统消极地等待机会
  • 奉天以约制皇权企图的流产
  • 道统的屈服
  • 出版后记
  • 中国士绅:城乡关系论集
  • 版权信息
  • 费孝通作品精选
  • 费孝通作品精选 出版前言
  • 导论
  • 第一章 士绅与皇权
  • 第二章 文人当官
  • 第三章 士绅与技术知识
  • 第四章 中国乡村的基本权力结构
  • 皇权的无为政策
  • 由下而上的政治轨道
  • 地方自治团体的崩溃
  • 双轨的拆除
  • 第五章 村、镇与城市
  • 人口与城市社区
  • 衙门围墙式的城:一个政治中心
  • 由贸易发展而来的集市和镇
  • 通商口岸
  • 第六章 乡村生计:农业与手工业
  • 分田与人民的福利
  • 乡村生计——手工业和农业
  • 传统机制的脱栓
  • 地主阶级的合理出路
  • 城乡差别的不断扩大
  • 第七章 乡土社区的社会侵蚀
  • 对土地和人的侵蚀
  • 逃亡者——不回家的乡村子弟
  • 寄生阶层
  • 在洪流的冲洗下
  • 编后记
  • 附录 生活史 六位士绅的故事
  • 编者说明
  • 文人 王议长
  • 军人 朱司令官
  • 官僚 张科长
  • 商人 丁镇长
  • 土匪 杨队长
  • 改革家 刘崇道
  • 译后记
  • 出版后记
  • 留英记
  • 版权信息
  • 费孝通作品精选
  • 费孝通作品精选 出版前言
  • 雾里英伦
  • 重访英伦
  • 行前瞩望
  • 煤、铁、水筑成的帝国
  • 帝国挡住了前程
  • 另一新世纪在等待你
  • 途中
  • 欧太太的烦躁
  • 是时代所带来的
  • 确是不太合理
  • 拉斯基教授没有败诉
  • 报纸造谣
  • 政治与司法
  • 辩论和定谳
  • 改良司法制度的要求
  • 英雄和特权
  • 巴力门里
  • 合理的成了不合理
  • 特权的剥夺
  • 煤荒
  • 为了下一代
  • 没有笑容,没有激动
  • 街上没有了孩子的吵闹
  • 和康利小姐的对话
  • 嫩芽在黄叶底下
  • 悼爱玲·魏金生
  • 漏网之鱼
  • 小火点儿
  • 徒手的空战
  • 访堪村话农业
  • 都市的后园
  • 农业的式微
  • 社会的重心
  • 此路困难
  • 不愁疾病
  • 一个穷孩子的自誓
  • 社会保险的意义
  • 劳合乔治的成就和限制
  • 比万方案的阻力
  • 从《初访美国》到《重访英伦》
  • 《工党一年》译者序
  • 工党两年
  • 金元荒的袭击
  • 对策的选择
  • 风暴的症结
  • 贝文抑贝藩
  • 英国政府的改组
  • 传统在英国
  • 留英记
  • 英伦杂感
  • 英伦曲
  • 出版后记
  • 美国与美国人
  • 版权信息
  • 费孝通作品精选
  • 费孝通作品精选 出版前言
  • 旧著重刊前言
  • 旅美寄言(1943—1944)
  • 这是在战时
  • 在东非的昆明
  • 一张漫画
  • 人情与邦交
  • 限购课榜
  • 关于女人
  • 向西去
  • 人家走了100年的路,我们10年就得赶上
  • 如此农家
  • 初访美国(1945)
  • 人生的另一道路
  • 贫困的早年
  • 自由之邦的传统
  • 年轻文化的前途
  • 幸福单车的脱节
  • 机器和疲乏
  • 劳资的鸿沟
  • 关于华侨
  • 文化的隔膜
  • 老而不死
  • 鬼的消灭
  • 男女之间
  • 眼睛望着上帝
  • 民主的沉睡
  • 平民世纪在望
  • 经济的修正
  • 余笔
  • 美国人的性格(1947)
  • 美国在旅程的尽头
  • 在记录与起码之间流动着
  • 有条件的父母之爱
  • 不令人服输的成功
  • 猜不透上帝的意志
  • 蛮一点,孩子!
  • 道德上有个毒刺
  • 原本是负了气出的门
  • 后记
  • 炉边天下(1947—1948)
  • 从冷仗说起
  • 莱茵河底的魏玛阴影
  • “只要这不是个选举年”
  • 西欧靴底烦恼处
  • 巴力门·电影业·“中国出路”
  • 无独有偶
  • 拆炉话北美
  • 铁幕安在
  • 美国在华还能做些什么
  • 英国并未忘情远东
  • 访美掠影(1979)
  • 释题代序
  • 颠倒了日夜
  • 两个“皇后”的下场
  • 车、油、路的三位一体
  • 城乡对流、南北对流
  • 地道车和“涂抹”
  • 家务机械化
  • 殷实之家
  • 新型市场
  • 能源危机
  • 电子系统
  • 斗智的世界
  • 一种新的社会纽带
  • 博闻强志的电脑
  • 应用压倒理论
  • 黑人问题
  • 民族拼盘
  • 美国的华人
  • 出路总是会找到的
  • 信心危机
  • 出版后记
  • 行行重行行1983~1996(合编本)
  • 版权信息
  • 费孝通作品精选
  • 费孝通作品精选 出版前言
  • 行行重行行 乡镇发展论述
  • 前言
  • 再版代序 中国城乡发展的道路 我一生的研究课题
  • 小城镇 大问题
  • 小城镇 再探索
  • 小城镇 苏北初探
  • 小城镇 新开拓
  • 赤峰篇
  • 包头篇
  • 港行漫笔
  • 一、人造石林
  • 二、万里星海
  • 三、头重脚轻
  • 四、取个吉利
  • 五、蜂窝厂家
  • 六、居民小镇
  • 七、工作之余
  • 八、赛马场上
  • 定西篇
  • 故里行
  • 甘南篇
  • 一、上高原访藏族
  • 二、陇西走廊南端的民族
  • 三、藏族现代化的跳板
  • 四、白龙江话林业
  • 五、河源草甸的牧业
  • 六、培养人才第一
  • 七、外助自立建设工业
  • 八、访拉卜楞寺
  • 闽东行
  • 海口明星
  • 福建山海经浅识
  • 浪子回头金不换
  • 温州行
  • 以商带工
  • 八仙过海
  • 由贫致富
  • 小商品 大市场
  • 走向联合
  • 新事物 新问题
  • 淮阴行
  • 盐滩行
  • 海南行
  • 临夏行
  • 镇长们的苦恼
  • 海东行
  • 沟通农牧地区的商品交流 叩开青藏高原繁荣的大门
  • 办好海东、临夏经济协作区 开辟发展边疆民族经济的试验田
  • 承认现实,本地利益不能不照顾 根本出路仍在深化改革,进一步开放
  • 农业发展的新台阶
  • 令人刮目相视的变化
  • 粮食稳中有增的缘由
  • 试验中的规模农业
  • 需要较高的技术装备
  • 尽快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
  • 没有强固的乡村工业,农业现代化是空想
  • 话说呼伦贝尔森林
  • “呼盟”过去与现在的人
  • 严重隐患与青山长在
  • 行政上的双重结构与多种经营
  • 鄂伦春人的前途
  • 阿拉善之行
  • 全国一盘棋 从沿海到边区的考察
  • 从种桑养蚕业北上谈起
  • 市场导向与经济运行的启动
  • 南岭行
  • 四年思路回顾
  • 从“江村”走向“小城镇”
  • 苏南模式的再认识
  • 珠江模式的冲击与联想
  • 从“因地制宜、多种模式” 到“随势应变、不失时机”
  • 围绕香港的三个环形带的形成和构想
  • 边区开发——以牧为主,农牧结合
  • 开放三线企业——释放出西北储存的巨大潜能
  • 缩短西、东部差距的思考
  • 黄河上游多民族开发区设想的提出
  • 后记
  • 甘肃行
  • 兰花出口
  • “两西移民”
  • 一厂两制
  • “两南”兴牧
  • 长江三角洲之行
  • 重访云南三村
  • 包头行
  • 包钢搞活——“堤内损失堤外补”
  • 仍然背着沉重的人口包袱
  • 破墙而出才能走上康庄大道
  • 发掘和依托“隐蔽的上海”边区经济就有了奔头
  • 侨乡行
  • 从念“山海经”到大打“侨”牌
  • 从出资办好事到投资办企业
  • 从合股办厂到办工业小区
  • 仰恩基金的规划与理想
  • 吴江行
  • 从温饱到小康
  • 小康水平是怎样得来的
  • 不愧是丝绸之府
  • 贸工农一条龙
  • 左右开弓 两个市场
  • 横向联系的经济网络
  • 凉山行
  • 开发大西南:边区开发研究的新课题
  • 关于简称“一点、一线、一面”的开发设想
  • 重振南方丝绸之路 辐射内外两圈
  • 以攀西地区为中心的发展对策
  • 凉山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启动力量
  • 武陵行
  • 地貌和民族
  • 说一点历史
  • 贫困的生活和富饶的资源
  • 发展庭院经济 培育内在活力
  • 外助内应 扶贫致富
  • 从温饱到小康
  • 重访民权
  • 调整生态,开发草根资源
  • 葡萄酿酒,发展草根工业
  • 编织抽纱凭手艺创外汇
  • 企业发展关键在人
  • 走出草根这个范围
  • 珠江模式的再认识
  • 一、初步认识的反思
  • 二、港珠关系的变迁
  • 三、借船出海话东莞
  • 四、嫁接外资兴顺德
  • 沂蒙行
  • 老区根上接新枝
  • 山东第一镇——罗庄
  • 万商云集的临沂市
  • 日照建港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 沧州行
  • 缺水制约了发展
  • 环渤海湾地区的薄弱环节
  • 积极建设市场,抓住流通不放
  • 农工业之间还有致富的空间
  • 要为黄骅港开辟个大腹地
  • 发展教育,提高职工素质
  • 重视科技,延揽技术人员
  • 行行重行行续集
  • 前言
  • 展视中国的乡镇企业
  • 近年来中国农村发展的几个阶段
  • 论中国小城镇的发展
  • 邯郸行
  • 燕赵名城 中原重镇
  • “1751”和双百工程
  • 永年的白色海洋
  • 老姑爷回门
  • 中原地区的经济协作
  • 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 淄博行
  • 焦作行
  • “大自然偏爱焦作”
  • 农业高产地区踏上工业化的道路
  • 乡镇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勃兴
  • 由点及面向全市实现小康迈进
  • 建立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廊的中心枢纽
  • 信阳行
  • 摆脱贫困
  • 治水治山修路通车
  • 公司加农户
  • 金牛山的园林经济
  • 家底实 创实业 再访温州
  • 八年阔别,今昔不可同日而语
  • 从个体经济走向股份合作
  • 富有东方色彩的“经济结义”
  • 人口出去100万,进来50万
  • 发展专业市场促进小城镇建设
  • 温州正进行“第二次创业”
  • 后记
  • 豫中行
  • 从家庭起步
  • 从传统中创新
  • 农户上项目的认定标准
  • 从农业里长出工业
  • 从民权到漯河
  • 从漯河看中原
  • 再访震泽
  • 天津献策
  • 三访赤峰
  • 毕节行
  • 黑龙江行
  • 浦东讲话
  • 吴江的昨天、今天、明天
  • 重访徐州
  • 再话浦东
  • 再话天津
  • 附录
  • 新德里讲话 对“美好社会”的思考
  • 接受福冈亚洲文化奖的讲话
  • 马尼拉讲话 社会科学对中国农村发展的贡献
  • 东方文明和21世纪和平 国际幼儿教育会议上讲话
  • 从小书斋到世界新型图书馆 国际图书馆协会第62届年会上发言
  • 一、从小书斋到大图书馆
  • 二、经济振兴和民间图书馆的崛起
  • 三、图书馆在世界新格局的使命
  • 出版后记
  • 费孝通作品精选
  •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民族学文选
  • 版权信息
  • 费孝通作品精选
  • 注释
  • 费孝通作品精选 出版前言
  • 桂行通讯
  • 到南宁
  • 到大麻村去
  • “广西省人种及特种民族社会组织及其他文化特性研究计划”
  • 在特种教育师资训练所
  • 过柳州
  • 在象县
  • 百丈村
  • 入瑶山
  • 王桑三日
  • 门头瑶村
  • 六巷
  • 大橙之行
  • 古浦的一夜
  • 板瑶(一)
  • 板瑶(二)
  • 山子村盆架
  • 六巷(二)
  • 六巷(三)
  • 花蓝瑶社会组织
  • 第一章 家庭(上)
  • 第二章 家庭(中)
  • 第三章 家庭(下)
  • 第四章 亲属
  • 第五章 村落
  • 第六章 族团及族团间的关系
  • 编后记
  • 附录一 《花蓝瑶社会组织》导言
  • 附录二 花蓝瑶的亲属称谓
  • 发展为少数民族服务的文艺工作
  • 兄弟民族在贵州
  • 一、千山万水访兄弟
  • 二、血泪话当初
  • 三、劳动的苗家
  • 四、仲家,团结起来
  • 五、乌撒的余留
  • 六、一章活的社会发展史
  • 七、少数中的少数
  • 八、后记
  • 关于广西壮族历史的初步推考
  • 西南兄弟民族的歌舞
  • 对于宪法草案有关民族问题基本规定的一些体会
  • 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二、自由平等的民族大家庭
  • 三、发展语言文字的自由
  • 四、保持或者改革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 五、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
  • 六、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 七、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乡
  • 八、多民族杂居地方和散居的少数民族成分
  • 九、为实现过渡时期党在民族问题方面的任务而奋斗
  • 话说呼伦贝尔草原
  • 一、初访草原
  • 二、牛奶和羊肉
  • 三、蒙古包和游牧
  • 四、草原上的马
  • 五、组织起来,就有办法
  • 六、一面光辉的旗子
  • 关于黔西民族识别工作的参考意见
  • 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和与少数民族历史有关的地区的考古工作
  • 中国民族学当前的任务
  • 引言
  • 一、关于少数民族族别问题的研究
  • 二、关于少数民族社会性质的研究
  • (一)新疆维吾尔族
  • (二)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
  • (三)西藏地方的藏族
  • 三、关于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活的研究
  • 四、关于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研究
  • 五、几点说明
  • 大理历史文物的初步察访
  • 搜集什么资料
  • 地下遗物
  • 大理地区的石器
  • 南诏前的古城
  • 南诏大理国的古城
  • 地上的历史文物
  • 墓葬和墓碑上的记述
  • 残砖断瓦上的白文
  • 价值很高的石刻
  • 艺术造诣极高的木雕和塑像
  • 民间文献
  • 丰富的口头文学
  • 语言的比较研究
  • 还须进一步察访研究
  • 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
  • 四十三年后重访大瑶山
  • 民族社会学调查的尝试
  • 深入进行民族调查
  • 四上瑶山
  • 瑶山调查五十年
  • 《盘村瑶族》序
  •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 一、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
  • 二、多元的起源
  • 三、新石器文化多元交融和汇集
  • 四、凝聚核心汉族的出现
  • 五、地区性的多元统一
  • 六、中原地区民族大混杂、大融合
  • 七、北方民族不断给汉族输入新的血液
  • 八、汉族同样充实了其他民族
  • 九、汉族的南向扩展
  • 十、中国西部的民族流动
  • 十一、中华民族格局形成的几个特点
  • 十二、瞻望前途
  • 参考书目
  • 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思考
  • 一、边区的两个失调
  • 自然生态失调
  • 人文生态失调
  • 二、西部的发展战略构想
  • 关于建立“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的设想
  • 关于建立攀西开发区重建“南方丝绸之路”开发大西南的设想
  • 临夏的发展模式
  • “两南”兴藏的设想
  • 三、充分发挥各民族的特长和优势
  • 四、共同富裕、协调发展
  • 五、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和民族的现代化
  • 关于中国民族基因的研究
  • 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
  • 民族生存与发展
  • 答会上提问
  • 出版后记
  • 费孝通作品精选
  • 孔林片思:论文化自觉
  • 版权信息
  • 费孝通作品精选
  • 出版前言
  • 从小培养21世纪的人
  • 孔林片思
  • 对“美好社会”的思考
  • 反思·对话·文化自觉
  • 人文价值再思考
  • 一、引言
  • 二、我对自己学术的反思
  • 三、跨文化的“席明纳”
  • 创建一个和而不同的全球社会
  • 中国古代玉器和传统文化
  • 再谈中国古代玉器和传统文化
  • 人类学与21世纪
  • 进入21世纪时的回顾和前瞻
  • 文化论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
  • 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三级两跳”中对文化的思考
  • 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
  • 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
  • “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
  • 一、文明的话题
  • 二、时代的呼唤
  • 三、经验性研究
  • 四、心态和价值观
  • 五、交融中的文明
  • 六、中华文明的启迪
  • 七、跨文化研究的人文属性
  • 八、美美与共
  • 九、博采众家之长
  • 出版后记
  • 师承·补课·治学(增订本)
  • 版权信息
  • 费孝通作品精选
  • 费孝通作品精选 出版前言
  • 新教教义与资本主义精神之关系
  • 中古的生活系统
  • 冲破了围墙的欧洲
  • 我们的问题
  • 不是为了享用而生产
  • 时势和英雄
  • 忠臣还是叛徒?
  • “即使我罚入地狱,这种上帝总不能使我敬服的。”
  • 账簿上写着上帝的恩宠
  • 上帝指定沦灭的人是用不到怜惜的
  • 神治的日内瓦
  • 结论
  • 关于本文的参考书
  • 《芒市边民的摆》序
  • 一 宗教的科学研究
  • 二 知识社会学
  • 三 巫术和宗教的功能
  • 四 超自然的观念是必要的么?
  • 五 宗教研究的扩大
  • 鸡足朝山记
  • 一、洱海船底的黄昏
  • 二、“入山迷路”
  • 三、金顶香火
  • 四、灵鹫花底
  • 五、舍身前的一餐
  • 六、长命鸡
  • 七、桃源小劫
  • 《昆厂劳工》书后
  • 一、预定的研究方案
  • 二、实地观察
  • 三、工作效率
  • 四、社会分层
  • 五、现代工业的病症
  • 迈向人民的人类学
  • 社会调查自白
  • 一、引子
  • 二、社会调查概述
  • 三、民族调查
  • 四、农村调查
  • 五、家庭调查
  • 六、小城镇调查
  • 七、知识分子和智力资源调查
  • 八、社会学的重建和发展
  • 人的研究在中国 缺席的对话
  • 个人·群体·社会 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
  • 我的第二次学术生命
  • 人不知而不愠 缅怀史禄国老师
  • 从史禄国老师学体质人类学
  • 从马林诺斯基老师学习文化论的体会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尾语
  • 开风气 育人才
  • 重读《江村经济》序言
  • 十一
  • 青春作伴好还乡 为《甘肃土人的婚姻》中译本而写
  • 读马老师遗著《文化动态论》书后
  • 推己及人
  • 补课札记 重温派克社会学
  • 决心补课
  • 派克来华
  • 派克的早年
  • 人生道路的选择
  • 留学欧洲
  • 深入社会基层
  • 一段插话
  • 芝加哥大学及其社会学系
  • 派克进入社会学阵地
  • 派克和汤麦史两人的结合
  • 从探险者成为拓荒者
  • 派克老师在备课
  • 欧战期间的派克老师
  • 派克老师走上讲台
  • 奠定社会学成为一门科学
  • 众口交誉的老师
  • 再说《引论》
  • 另一本老师的杰作
  • 未完成的种族关系研究
  • 跨越太平洋
  • 人生苦短,探索未已
  • 后记
  • 出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1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类最应该对自己保持好奇,了解自己所思所行的来由

    社会学是研究人类作为群体及其生物性与文化性的学问。社会与人犹如水与鱼,我们有时完全觉察不到社会文化和我们间的相互影响,因此也就看不到生活完整的全貌。对社会学有兴趣就是对人类自身保持好奇。费孝通先生让我看到社会学这个概念的另一面:从经济制度到婚丧嫁娶无所不包的细节以及由此流露的温情和智慧。他和他的老师们都是热爱生活,与时间赛跑,把自己奉献给人类的人,所谓人生苦短,探索未已。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认识他们的精神,看到他们的眼界,这是多么幸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不同高度的山地上可以种草、种树、种茶、种烟、种药材,所谓 “山顶松杉戴帽,山中药材系腰,山下粮烟搭桥”。从整个武陵山区看,可以种植的品种繁多,数不胜数。用材林中的松、杉、柏、椿;经济林中驰名中外的传统产品桐油、油茶、坝漆;药材中俗称三木的黄柏、杜仲、厚朴,外加五倍子、党参、黄莲、天麻、白芍;水果中产量最丰的要数柑桔,干果中以板栗最出众;二州一地都是各省里重要的山区特产基地。茶、烟都有历史悠久的名优品种,如自助烟、晒红烟、云贵型烤烟、毛尖茶等都因质地优良而大有发展前途。目前烤烟已成为农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20 世纪中国享有国际声誉的卓越学者。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曾担任民盟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1930 年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1933 年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1936 年秋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攻读社会人类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8 年秋回国。曾先后在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从事教学与研究。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