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深入认识文学现象,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读者在文学阅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引出十六个论题,经由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文学案例和故事进行解答、辨析理论。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序言
  • 前言
  • 第一编 文学与世界
  • 第一章 文学本质与审美问题
  • 一 “诗”与“非诗”的界限问题
  • 二 文学本质与艺术惯例
  • 三 文学本质与美的关系
  • 四 文学本质的历史性
  • 第二章 文学真实与虚构的悖论
  • 一 虚构的悖论
  • 二 现实主义与移情说
  • 三 类情感与想象的真实
  • 四 艺术制度与审美超越
  • 第三章 文学与意识形态问题
  • 一 “小红帽”故事的真实面目
  • 二 意识形态概念的三个层面
  • 三 意识形态如何通过文学发挥作用
  • 四 如何进行意识形态批评
  • 第四章 模仿·再现·表现
  • 一 “形似”与“神似”
  • 二 模仿论与表现论的分野
  • 三 以再现为核心的文学流派全景图
  • 第二编 文学与作者
  • 第五章 “文如其人”与“文非其人”
  • 一 “文如其人”的理论发展
  • 二 “文如其人”的理论内涵
  • 三 “文非其人”及其原因辨析
  • 四 “应然”与“实然”的关系问题
  • 五 “文如其人”命题的启示
  • 第六章 作者中心观及其解构
  • 一 作者问题的复杂性
  • 二 作者中心观的形成
  • 三 作者中心观的解构
  • 四 作者之死与权力话语
  • 第七章 文学与形象思维的关系
  • 一 《自由与爱情》是一首好诗吗?
  • 二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分野
  • 三 形象思维概念的“死去活来”
  • 四 形象思维研究的三大转向
  • 第八章 精神分析及其批评有效性问题
  • 一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问题
  • 二 精神分析的理论问题
  • 三 精神分析的科学性问题
  • 四 如何看待精神分析理论
  • 第三编 文学与读者
  • 第九章 文学经典: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
  • 一 莎士比亚到底好不好?
  • 二 审美标准:在少数与多数之间
  • 三 两种经典观:建构主义与本质主义
  • 第十章 文学批评标准与伦理道德之关系
  • 一 《洛丽塔》是道德的吗?
  • 二 “审美派”与“道德派”
  • 三 道德体系的建构方式
  • 四 道德批评与伦理批评
  • 第十一章 文学阐释中的意图问题
  • 一 作者为什么做不对阅读题?
  • 二 意图主义与反意图主义之争
  • 三 意图主义与反意图主义比较
  • 四 剑桥大学的三人辩论
  • 第十二章 合理阐释与过度阐释
  • 一 关于《登鹳雀楼》的四种解读
  • 二 文学解读的基本原则
  • 三 合理阐释与过度阐释的边界
  • 第四编 文学与文本
  • 第十三章 叙事性作品的套路和结构
  • 一 小说的套路与模式
  • 二 结构主义及其批评
  • 三 为何套路得人心?
  • 第十四章 诗歌的韵律本质及其原因
  • 一 从《尝试集》到新月派
  • 二 诗歌与韵律的关系
  • 三 韵律起源的几种假说
  • 四 诗歌韵律的心理学解释
  • 第十五章 文学语言与存在问题
  • 一 关于“两株枣树”的多重解读
  • 二 文学语言的修辞立场
  • 三 文学语言与“陌生化”问题
  • 四 “陌生化”的历史问题与存在问题
  • 第十六章 文学文本的层次问题
  • 一 “文学=内容+形式”吗?
  • 二 俄国形式主义与“有意味的形式”
  • 三 “意向性”与文本的层次结构论
  • 四 “言象意”与层次论的多种可能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