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聚焦全球通胀现状,回溯2000年货币危机。

内容简介

从投资者、货币管理机构到政策制定者,几乎所有人都认定通胀已然消失。然而当下,世界各地的人们正面临一个极具危害性的新经济难题,以及随之而来的日益严重的巨大财富不平等局面。那么,我们究竟是如何陷入这一境地的呢?又能采取哪些应对举措?

经济学家简世勋从通胀的历史进程中,总结出了决策者一直忽视的关键教训。他指出,从古罗马时期到美国内战,再到当下的资产泡沫,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政策失误、主权国家的贪婪,以及社会对货币的集体信心缺失。虽然通胀时常沉寂,但从未真正离我们远去。理解通胀发生的原因以及明确所需采取的措施,不仅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重大的经济问题,实际上也是政治层面的关键问题。

书中开篇介绍了当前全球的通胀形势;接着,深入探讨了通胀的历史及其与货币的关系、通胀所产生的非民主影响,以及消除通胀面临的重重困难;随后,作者仔细剖析了相关政策的失败案例,并提出央行等政策制定者理论上应该采用的“四项测试”;最后,总结了从2000年的历史中汲取的14条紧迫的教训,并就未来如何更好地管理通胀风险给出了建议。

本书打破了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在通胀问题上的错误判断与误解,提供了一种当前切实可行的干预方法,让我们能够着手应对通胀可能引发的政治和社会动荡。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 前言 从通缩到通胀之旅
  • 第一章 通胀复苏
  • 第二章 通胀、货币与思想史
  • 第三章 政府在通胀中的作用
  • 第四章 抵制通胀的理由
  • 第五章 对抗通胀,哪些有效,哪些注定失败?
  • 第六章 四项通胀测试
  • 第七章 经验教训、警示与应对措施
  • 致谢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印钞的诱惑,让政府永远难以抵抗

    作者在书中揭示了一个被当代人忽视的真相:通胀时常沉寂,但从未真正离我们远去。在各国央行沉迷于 “通胀已死” 的叙事时,这位经济学家发出了预警。在新冠疫情暴发前的三十多年间,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通胀几乎都处于休眠期。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主要发达经济体经历了漫长的货币宽松时期,持续大规模货币放水与极低利率并存,却没有出现明显通胀。日本等国家甚至长期遭受通缩困扰,让 “通胀已死” 的观点深入人心。警示信号在 2021 年已频频闪现,但各国央行迟迟不愿加息,政策制定者普遍认为通胀只是暂时现象。这种犹豫和绥靖政策,最终让通胀在 2021 年卷土重来。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央银行家和经济学家对通胀警示信号的漠视,是通胀复燃的关键原因。在剖析通胀根源时,作者展现了他作为金融实战派的洞察力。他直指核心:政策失误、主权国家的贪婪,以及社会对货币的集体信心缺失,是通货膨胀的根源。民主选举产生的政府难以抵挡通胀的诱惑。对于执政者而言,印钞始终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 它既是增税或减支的替代方式,又能隐蔽地掠夺民众储蓄,还能避开紧缩政策带来的政治阻力与社会不满。这印证了货币主义者的名言:通胀是 “与印刷机有联系的现象”。书中对央行独立性的分析尤为深刻。现代货币理论的基石之一是主张央行独立,认为这样可以避免货币政策受选举周期影响。然而现实却大相径庭。20 世纪 80 年代初,英格兰银行成功抗击通胀的重要基础,是时任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政治支持。作者指出,通胀挑战越严峻,解决方案就越有可能带有显著的政治色彩,客观上更需要政治干预。央行真正能脱离政治光谱的时刻,只存在于通胀率低且稳定的少数时期。而面对当前全球通胀的回归,一些人主张实施价格管制。比如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伊莎贝拉・韦伯和罗斯福研究所的托德・塔克就认为,政府可以针对推动通胀的特定价格采取措施,而不是采取可能引发经济衰退的紧缩政策。作者则是以历史经验驳斥了这种观点。他引用休・罗科夫在《激进的措施:美国工资和价格管制史》的研究指出:“没有货币约束,控制就会失败”。朝鲜战争期间的价格管制之所以有效,是因为美联储实施了紧缩的货币政策;而越南战争期间的控制措施失败,正是因为缺乏货币约束。更关键的是,“实行全面控制的效果最佳”。如果不控制关键领域的价格,需求就会转向这些领域,导致价格大幅上涨并扭曲生产。所以作者在本书中也是提到选择性价格管制的成功概率极低,基本不可能成功。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