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底层教派发展及其重要影响。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介绍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先后出现的民间教派弥勒大乘教、摩尼教、白莲教等十多种教派。这些教派在中国底层社会有深刻、广泛的影响,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绪言
  • 第一章弥勒大乘教
  • 第一节 历史沿革
  • 第二节 经典与教义
  • 一 经典
  • 二 教义——弥勒救世思想
  • 第二章摩尼教
  • 第一节 历史沿革
  • 一 创立
  • 二 摩尼教传入中国
  • 三 摩尼教演变成民间宗教
  • 第二节 经典与教义
  • 一 经典
  • 二 教义——二宗三际说
  • 第三章白莲教
  • 第一节 历史沿革
  • 一 白莲教的创立
  • 二 元代白莲教
  • 三 元末农民运动与香会、白莲教的关系
  • 四 明、清时代民间宗教不应统称为白莲教
  • 第二节 组织与制度
  • 一 历史上的净业团社
  • 二 组织制度的演变与特点
  • 第三节 经典与教义
  • 一 经典
  • 二 教义——天台宗四土信仰与《圆融四土图》
  • 第四节 戒律与忏仪
  • 一 戒律
  • 二 天台宗忏仪与《晨朝礼忏文》
  • 第四章无为教
  • 第一节 历史沿革
  • 一 创立
  • 二 无为教与罗氏家族
  • 三 罗梦鸿异姓弟子传承
  • 第二节 组织与制度
  • 一 以庵堂为中心的传教活动
  • 二 庞杂的信众阶层
  • 三 广阔的传教领域
  • 四 流派纷呈,形态多端
  • 第三节 经典与教义
  • 一 最早的宝卷
  • 二 宝卷与变文、讲经文
  • 三 明清时代的宝卷
  • 四 无为教的五部六册宝卷
  • 第五章闻香教与清茶门教
  • 第一节 历史沿革
  • 一 创立
  • 二 明代闻香教的活动
  • 三 入关前后清政权与王氏家族
  • 四 清初闻香教的活动
  • 五 清乾隆、嘉庆年间清茶门教
  • 六 圆顿教
  • 七 一贯道源流
  • 第二节 组织与制度
  • 一 闻香教、清茶门教的组织与制度
  • 二 圆顿教的组织与制度
  • 三 一贯道前史及一贯道的组织与制度
  • 第三节 经典与教义
  • 一 闻香教、清茶门教的经典与教义
  • 二 圆顿教的经典与教义
  • 第六章江南斋教与青帮
  • 第一节 江南斋教的历史沿革
  • 一 三祖传承
  • 二 清前期的姚氏家族
  • 三 斋教的反清活动
  • 第二节 斋教的组织与制度
  • 第三节 斋教的经典与教义
  • 一 经典
  • 二 内丹道思想
  • 三 斋教与摩尼教、弥勒教教义的融合
  • 第四节 青帮的历史沿革
  • 一 漕运历史概况
  • 二 罗教在运河流域的传播与演变
  • 三 从漕运水手的行帮会社到青帮
  • 四 青帮的活动、人员构成、活动范围
  • 第五节 关于青帮秘籍
  • 一 青帮秘籍中的历史渊源与祖师崇拜
  • 二 香堂的设立与帮规、家法
  • 三 关于青帮秘籍中的“家礼问答”
  • 第七章黄天教与弘阳教
  • 第一节 黄天教的历史沿革
  • 一 黄天教的创立
  • 二 五位“佛祖”
  • 三 清代李氏家族与黄天教
  • 四 普静与普净
  • 五 江南长生教
  • 第二节 黄天教的经典与教义
  • 一 经典
  • 二 丹道思想
  • 三 戒律与道场
  • 第三节 弘阳教的历史沿革
  • 第四节 弘阳教的经典与忏仪
  • 一 经典与忏文目录
  • 二 教义思想
  • 第八章八卦教
  • 第一节 历史沿革
  • 一 创立
  • 二 传承
  • 三 清水教与王伦起事
  • 四 八卦教与“癸酉之变”
  • 第二节 组织与制度
  • 一 内安九宫,外立八卦
  • 二 教阶制度
  • 第三节 经典与教义
  • 一 经典与歌诀
  • 二 《五女传道》的丹道思想
  • 三 无生老母信仰
  • 四 反清换代思想
  • 第九章三一教与刘门教
  • 第一节 三一教的历史沿革
  • 一 创立
  • 二 演变
  • 第二节 三一教的经典与教义
  • 一 经典
  • 二 教义
  • 第三节 刘门教的历史沿革
  • 第四节 刘门教的经典与教义
  • 一 经典
  • 二 教义
  • 附一历史上的弥勒教与摩尼教的融合
  • 附二中国民间宗教研究的四十年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编后记
  • 马西沙先生30年来主要著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5.0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宗教也是如此。今人都知道中国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但对两千年专制体制下艰难生存的民间宗教却了解不多。中国有形态各异、盘根错节、源远流长的多种民间宗教,历尽劫难而不衰。正是下层民众及其文化、信仰、风习,首先孕育了最初形态的民间宗教,而正统宗教又在民间宗教的基础上锻造而成。世界著名的大宗教无不是循此路而产生的,道教的发生发展最具有典型性。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早在战国时代,原始道教便萌发了雏形。当时楚风崇巫术、重淫祀,而中原一带的民间则盛行神仙方术,两者都是汉末民间道教发端的源头。汉末,有组织体系的道教肇始。无论是蜀之三张的五斗米道,还是北方张角兄弟的太平道教,皆不见容于统治者,因其起于民间,在民间流传,成为底层民众云集响应的信仰中心,不能不遭受取缔镇压。民间道教的出现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挟带着巨大的力量,一经问世,就给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巨大的震动。它的出现,说明独尊儒术的社会发生了巨大裂痕,需要宗教的意识形态补其罅漏。以后二三百年间,道教经过知识精英的改造与重建,大批门阀士族及各种上层人氏的崇信,而逐渐走向上层社会,表现了它融汇百川的包容量和博大胸怀。唐、宋六百年间,道教真正发挥了正统宗教的功能,甚至一度成为官方神学。而道教,即使在那时,其流播主体仍在民间社会。至于道教的异端则又形成了一系列新兴的民间宗教教派。显而易见,正统宗教与民间宗教两者并没有隔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就宗教意义而言,两者没有本质区别。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停地演进、转化,不仅在教义、组织、仪式、教规、戒律、修持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存在着对抗、改革与创新。这不仅反映了信仰领域新旧关系的变动,也反映了世俗世界对宗教本身的影响,反映了社会不同阶层在信仰上的不同意向与追求。就中国正统宗教与民间宗教的关系而言,道教是有其独特地位的,是不可替代的。中国最早形态的民间宗教即民间道教。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