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发出疑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与问题周旋抵抗,如此往复,也许正是人生的母题。

内容简介

第33辑《单读》由九篇长访谈组成,针对历时性的问题,邀约许知远、郭玉洁、柏琳、杨潇、晓宇、叶三等作者,向不同领域的学者和行动者提问:鍾叔河、戴锦华、景凯旋、罗新、项飙、迈克尔·桑德尔、吕植、劳东燕、崔庆龙、张乔木。

这些问题关乎今日我们置身其中的重重危机,比如互联网上的心理极化、普遍的情绪低落、历史叙事的滥用、精英教育的不公、生态环境的恶化等;也关乎个人如何从最小的单位开展重建。在这个“下沉年代”,相信“提出问题,是一种维持基本尊严的方式”。

目录

  • 版权信息
  • 活在问题中
  • 锺叔河/真理有可能早过时代,但是寻找真理与时代无关
  • 拥抱世界的外省人
  • 这个世界的文明,所有的人本能要追求更好的生活,这不是善与恶的问题,是个本能
  • 当然真理有可能早过时代,但是寻找真理与时代限制无关
  • 我不是有勇气或者有可能讲我所有想讲的话,但是我绝不讲一句我不想讲的话
  • 戴锦华/火焰与黑洞
  • 互联网的火焰、黑洞与个人主义绝境
  • 分众文化之中的自我催眠与“潜意识自觉”
  • 大众文化的坍缩与社会有机性的丧失
  • 景凯旋/在人性残缺的时代,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 文学是个体维护其独立性的最后堡垒
  • 唐诗的真精神,是它的自由性、独立性和人类性
  • “活在当下”,其实是一个人没有世界的表现
  • 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行动,而不是沉思
  • 罗新/太多人滥用历史,历史学家应该监督对历史的叙述
  • 自由是人的天性,人类实现自由是天性决定的
  • 学者应该想得透、说得透
  • 非虚构跟史实研究一样,每一步都应该可核查
  • 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勇气
  • 过去的人跟今天的人,在人性意义上是同一种人
  • 警惕将现实与历史做直接性的类比
  • 今天读到的历史不是过去,而是对过去的认识
  • 现实的发展难以理解,历史并不能帮我们太多
  • 项飙、迈克尔·桑德尔/走出对成功的崇拜
  • “择优录取”的优绩主义为什么成为了一种暴政?
  • 年轻一代正在经历巨大的焦虑、迷惘和心理压力
  • 即使我们不是优绩主义的幸运儿,也要想办法过好这一生
  • 寻找一种连贯的道德观,来重建当下的生活
  • 吕植/人应当有取舍,保护环境应当讲公平
  • 有多大的愿力,就有多大的希望
  • 不要害怕虫子,不要浪费粮食
  • 不能停留在舆论的层面上
  • 如果价值观体系不转变,就没有真正的希望
  • 劳东燕/法律的核心问题是,良好的社会秩序如何可能
  • 业余的关注:中国的现代化转型
  • 公共法学:直面现实的精神
  • 微观改变:如何展开日常实践
  • 方向感:有温情的秩序与自由
  • 崔庆龙/下沉年代,我们该如何保持乐观
  • 是不是存在普遍性的精神抑郁?大家都病了吗?
  • 是我们的心理需求变多了吗?
  • 应对普遍性的情绪低沉,心理学能做的和不能做的?
  • 当精神层面集体缺氧,个人如何重新找回快乐?
  • 思想史万有引力/我就想追求一些纯粹的无用之学
  • 不要去想有用无用,要把它放到观念的自由市场中去竞争
  • 一个人文主义者,应该坚定地同机械主义、决定论、宿命论做最持久的斗争
  • 个人意识的幻灭,是独立的、闪闪发光的躺平
  • 放画之半自由
  • 骑车去兜风
  • 城市景象
  • 禁止攀爬
  • 面的遐想
  • 从10cm到15cm
  • 放画之读大学
  • 后门的炸串店
  • 新果
  • 时间屋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12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多谈谈问题》推荐序

    该怎么去形容这期呢?或者说旁听完了这些当前比较出圈的学者或者说是知识生产者们的访谈 —— 戴锦华、项飙、罗新、景凯旋们,我在想些什么呢?许多年前看郑渊洁在一本书里面写到 “有的人读书不能多读,书就好像火柴,读两页就点燃了大脑,这时候当然要停下来了。” 我却一路走来各种风格的书籍来者不拒,也从不局限于纸质还是电子,典藏还是影印,自然是体会到不同的读书感觉。有的书给我的感觉是竹篮打水,尽管最后什么都没捞到但是洗涤了我的篮子,我有一瓢酒足矣慰风尘;有的书是桥梁,引导我换个方向看风景,提醒我哪怕风景就一个但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不要因为自己的局限而轻易下结论;有的书是阶梯,好风凭借力,让我在现实生活里面在恰当的时刻谈起,凭借书中吉光片羽也能获得一阵掌声,或是在未来某时刻起到了关键作用,而我也不止一次体验到了这种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因与果;有的书则是缠绵悱恻,现实世界外风雨飘摇、雪压竹头低,但是我与作者仍长久的坐着,腻歪在一起;有的书是我先喊出的声音,风传音讯,后来回声自远方回来,我才明白原来我已经与八千里外的世界建立了联系。那么这本书呢?就是我开头说的火柴,读两页脑中就烧成了火海,可我此时又想起来芥川龙之介笔下的地狱变,我一边读的好像就葬身火海,却又心甘情愿的不放过自己。这本书我不会主动推荐给任何人,因为它没有确定的导向,或者说它最大的导向就是现实与理想间的问题。但是我仍心怀期待,期待着有一天,能听别人主动提起,那时或许会如同激雷炸起,然后我会平复下内心的激动,笑着分享我的读书笔记。(本读后感最早发布在微信读书,同样是本人所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阅读的广度与深度

      也是突发奇想,读完了这本谈话体著作,也算是自己对有深度思考的学者们的一次 “窥探”。很多哲学上的事儿自己还是不懂的,高中时看过一本《苏菲的世界》,于是似懂非懂,后面看了很多文艺电影,以为摸到了皮毛,再后来在欧洲工作生活,学习西方历史文化,以为触到了表面,结果读到了这本与文化学者们的对话,发现自己还是没怎么明白内涵,看来还是差距大。也许自己目前还是个实用主义的人,不过偶尔被这样一本读物触动一下内心的世界,也是好的。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关于谈论问题,有时候我很容易就走进了一个 “对抗” 的状态,也知道进入了这个状态后不太适合进一步交流下去,所以不时的停下来诊断和告诫自己是否进入了这一状态,应该尽快的调整自己。我在获取同事和朋友的意见时,保持一个开放的研究状态,才能不断充实自我和获得成长,虽然开悟的年龄比较拖后腿,但留给我的时间还有很多,所以不能放弃。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30条书评

        出版方

        单读

        《单读》是单向空间的品牌出版物,它团结着新一代作者和读者,内容以小说、诗歌、文化评论、思想随笔、非虚构报道和艺术作品为主,推崇沉静、深入、优雅的阅读,尊重清醒、独特、富有活力的声音,致力于成为全球青年思想策源地。 《单读》用全新的视角和文体看世界。我们如此强调文体,因为语言是思维的花朵,语言改变了,思维就改变了。 我们珍视作家和读者,特别是拥有全球化视野且兼具新鲜趣味的知识分子,以及思维独立、善于表达的新一代年轻人。我们推崇沉静、深入、优雅的阅读,尊重清醒、独特、富有活力的声音,在精神世界,《单读》要做不跟随的引领者,思考、记录、审美,将更多年轻人重新引导进入到书籍、艺术与思想的世界中,体验“思维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