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82千字
                       字数
                        2023-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矫正人类短视行为,构建人类第三类均衡的经济体系。
内容简介
异度均衡是将不确定性和风险管理理念引入研究范畴,充分利用风险管理方法开展一系列拐点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总结与提炼升华;是考虑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上的均衡问题;是将时间维度上的不确定性、空间维度上的机会成本及综合维度上的公平问题等纳入均衡分析框架得到的“第三类均衡”。
异度均衡尤其关注未来,将未来作为独立的权利主体纳入整个分析框架,充分考虑未来的权利保障问题,其本质是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全面细化,为可持续发展寻找坚实的可操作的逻辑基础,也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解。
围绕这一主题,本书首先探讨了从敬畏自然到敬畏未来的发展观的变化及异度均衡的理论来源,其次从理论假设、基本范畴、算法模型的角度初步构建了异度均衡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对重要的经济现象进行了观察和解释,然后从异度均衡的评价功能出发进行一些实证研究,最后提出从不确定性出发重构经济理论的初步探索和思考。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一: 未来值得期待
 - 序言二: 坚持思考与理论创新
 - 序言三: 让未来叩问当前
 - 前言: 要从理论和心理上改掉只顾眼前的毛病
 - 引言: 如何校正只顾当前的短视行为?
 - 第一章 从敬畏自然到敬畏未来:发展观的完善
 - 一、 现代工业文明忧思
 - 二、 人类自然生存策略及其模式调整:从敬畏自然到敬畏未来
 - (一)人类自然生存策略:敬畏自然
 - (二)人类自然生存模式调整:敬畏未来
 - (三)异度均衡事关人类文明发展
 - 三、 异度均衡理论概述:第三类均衡
 - (一)以不确定性为起点
 - (二)以自然演进为过程
 - (三)以风险计量为工具
 - (四)以悖论解悖为逻辑
 - (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 (六)简单评述
 - 四、 异度均衡理论的中国特色背景与探索
 - 五、 异度均衡数据模型及其意义
 - 第二章 异度均衡的理论来源
 - 一、 东方哲学的精华:适度
 - (一)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法则
 - (二)东方哲学蕴含的发展理念
 - (三)异度均衡是东方哲学“适度”观念的现代延伸
 - 二、 均衡分析理论的思想线
 - (一)对称性、不确定性与均衡思想的演化
 - (二)均衡分析思想的历史脉络
 - (三)均衡分析理论
 - (四)异度均衡是均衡分析理论的拓展应用
 - (五)从“欺骗均衡”的角度理解异度均衡
 - 三、 不确定性原理及风险管理理论:如何测算未来
 - (一)不确定性原理
 - (二)风险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 (三)不确定性原理及风险管理理论为异度均衡理论提供了思考角度和分析工具
 - 四、 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代际公平的实现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异度均衡理论明确了目标与方向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直白表达:做个好祖先
 - (四)异度均衡理论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完善
 - 第三章 异度均衡的理论假设
 - 一、 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事物的整体
 - 二、 隐性收益与隐性损耗的客观性
 - 三、 人类理性的有限性与理性自负
 - (一)有限理性与理性自负
 - (二)人类的理性自负与理想冲动
 - (三)经济学中理性假设的演进
 - 四、 未来是一个权利主体
 - (一)关于权利主体
 - (二)未来权利的保障要靠规则制度
 - (三)未来权利的具体内容
 - 第四章 异度均衡理论的基本范畴
 - 一、 未来的现实性
 - 二、 经济公平
 - (一)经济公平与对不公平行为的约束
 - (二)异度均衡在三个方面的公平价值
 - (三)异度均衡理论提出的主要公平问题
 - (四)异度均衡的三大公平功能
 - (五)社会公平的实现
 - 三、 风险转移与风险承担
 - (一)异度均衡是风险原理的经济学运用
 - (二)异度均衡是经济活动风险承担的分配依据
 - (三)从风险的角度理解异度均衡
 - (四)异度均衡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
 - 四、 完全成本理论:总损耗的计算
 - (一)异度均衡的完全成本观
 - (二)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上的主要成本
 - (三)完全成本的基本框架
 - (四)对沉没成本核算的初步探讨
 - 五、 收益损耗与拐点分析
 - (一)收益损耗理论
 - (二)拐点分析
 - 六、 边界
 - 七、 悖论与解悖:当前与未来之间的均衡兼顾
 - (一)悖论解悖的基本逻辑
 - (二)贫富差距研究中的悖论解悖
 - (三)从多样性和差异性来看悖论解悖
 - 八、 异度均衡为何不是零和博弈?
 - (一)零和博弈
 - (三)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均衡本质
 - (四)收益怎么才能大于损耗?
 - 九、 代际公平的实现路径
 - 十、 未来的价值与价格
 - 第五章 异度均衡的算法与模型构建
 - 一、 异度均衡的算法思路
 - 二、 银行经济资本模型的启发
 - 三、 异度均衡的数学模型
 - 四、 具体示例
 - 第六章 异度均衡的经济解释
 - 一、 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
 - (一)资源配置
 - (二)经济增长
 - (三)经济结构调整
 - 二、 新人口论
 - (一)人类生存繁衍策略
 - (二)人口变化与贫困之间的关系
 - (三)对人口政策优化完善的初步思考
 - 三、 创新边界:伦理隔离
 - (一)异度均衡赋予经济行为伦理规范
 - (二)创新的边界:伦理隔离
 - (三)创新与长期主义
 - 四、 低碳文明
 - (一)低碳文明:一种关于未来的文明
 - (二)异度均衡对低碳文明的初步解释
 - 五、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
 - (一)经济危机的主要特征
 - (二)金融危机的主要特征
 - (三)二者之间的关系
 - 六、 共同富裕与共享经济
 - (一)共同富裕
 - (二)共享经济
 - 第七章 异度均衡的现实观察及评价功能
 - 一、 对计划经济与新结构经济学的反思
 - (一)关于争论的历史回顾
 - (二)计划经济的内在缺陷
 - (三)新结构经济学未脱窠臼
 - (四)异度均衡与经济运行的第三条道路
 - 二、 关于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讨论
 - (一)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发展历史
 - (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主要问题
 - (三)竞争与合作的异度均衡
 - 三、 推动新经济健康发展
 - (一)新经济的主要表现
 - (二)推动新经济健康发展的初步思考
 - 四、 打破二元结构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 (一)主要原因分析:城乡二元结构
 - (二)可能产生的问题:异度均衡分析
 - (三)打破二元结构、城乡统筹发展与异度均衡
 - 五、 中国服务业发展现状观察
 - (一)旺盛的服务业需求与高质量供应的短缺
 - (二)服务业资本估值的泡沫化
 - (三)对服务业现状的异度均衡分析
 - (四)未来发展方向
 - 六、 异度均衡的评价模式
 - (一)以任期公平评价为例
 - (二)社会总收益及总损耗的核算范围
 - (三)模型构建
 - (四)计算结果分析
 - 第八章 异度均衡拐点测算实例及其预警功能
 - 一、 系统性风险预警拐点
 - (一)从明斯基理论到系统性风险拐点理论
 - (二)主要研究逻辑
 - (三)主要研究结论
 - (四)主要启示
 - 二、 中国债务拐点
 - (一)债务拐点的分析框架
 - (二)不同主体的债务拐点分析
 - (三)主要结论与启示
 - 三、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黄金比例
 - (一)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现状
 - (二)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黄金比例
 - (三)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 (四)主要结论与启示
 - 四、 公平指数与贫富差距
 - (一)研究背景
 - (二)社会公平指数的构建与分析
 - (三)主要结论与启示
 - 五、 企业规模拐点
 - (一)研究背景
 - (二)主要内容
 - (三)主要启示
 - 六、 城市发展拐点
 - (一)研究背景
 - (二)主要内容
 - (三)主要结论
 - 第九章 不确定性与经济理论重构
 - 一、 不确定性是世界运行的本质
 - (一)自然世界的无序本源
 - (二)人性的差异与理性自负
 - (三)人类知识的不完备与传承运用偏差
 - (四)不确定性的分布与人类文明发展
 - 二、 人类社会的偶然性及其运行机理
 - (一)从不确定性到偶然性
 - (二)人类生活在偶然性之中
 - (三)偶然性的运行机理
 - 三、 不确定性经济理论的若干问题
 - (一)理论假设:在本能与理性之间
 - (二)运行机制:再论“看不见的手”
 - (三)经济周期与规律:到底存在吗?
 - (四)经济预期与信用体系
 - 四、 数据及数据分类是经济理论重构的基础
 - (一)数据的主观性
 - (二)经济理论研究中对数据应用的现状
 - (三)基于不确定性背景的数据分类
 - (四)历史数据与边际数据:电子导航的例子
 - 五、 不确定性经济理论的主要方向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