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30年实证调查研究未成年犯罪的变迁与原因及防控策略。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30年的犯罪实证调查来研究社会变迁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依此展开了对未成年人犯罪理论的探讨,介绍了未成年人犯罪理论研究及其本土化、我国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特征及其变化、未成年犯罪人的社会特征及其变化、犯罪原因、未成年人犯罪变化的社会变迁因素、未成年人犯罪防控策略的演变、指出对预防未成年犯罪的措施的一些构想。最后结论验证书稿最初提出的四个假设,即社会变迁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是显著的;经济或财物方面的动机不再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动机;家庭、社区等成长环境因素仍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基础性因素;社会控制的加强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趋势的主要因素。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国外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的引入与借鉴
  • 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的长足发展
  • 第二节 研究回顾
  • 一、国外研究:经典理论与创新观点并进
  • 二、国内研究:国际视野与本土意识的整合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学术价值
  • 二、应用价值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假设
  • 一、假设一:社会变迁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是显著的
  • 二、假设二:经济或财物方面的动机不再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动机
  • 三、假设三:家庭、社区等成长环境因素仍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基础性因素
  • 四、假设四:社会控制的加强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趋势变化的主要因素
  • 第二节 研究思路
  • 一、由宏观趋势研究切入
  • 二、中观、微观研究验证理论假设
  • 三、以时间跨度的比较研究显现变迁
  • 四、理论演绎分析与数据经验归纳相互佐证
  • 五、注重因果关系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基础理论研究
  • 二、实证调查研究
  • 三、比较研究
  • 第三章 基础理论研究及其本土化
  • 第一节 未成年人犯罪理论研究综述
  • 一、犯罪一般理论
  • 二、犯罪的社会控制理论
  • 三、犯罪的非正式控制理论
  • 四、犯罪的生物学视角
  • 五、其他犯罪学理论
  • 第二节 理论的中国适应性与本土化
  • 一、理论的引入
  • 二、理论在中国的解释力
  • 三、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 第四章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研究
  • 第一节 中国犯罪原因研究的兴起
  • 一、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的犯罪原因研究
  • 二、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犯罪原因研究的评价
  • 第二节 21世纪以来的犯罪原因研究
  • 一、进入21世纪以后的犯罪原因研究
  • 二、对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犯罪原因研究的评价
  • 第五章 未成年犯罪人的社会特征及其变化
  • 第一节 未成年犯罪人群体特征及其变化
  • 一、一般人口学特征
  • 二、文化程度
  • 第二节 未成年犯罪人生存图景及其变化
  • 一、家庭状况
  • 二、亲子关系
  • 三、学校环境
  • 四、朋辈关系
  • 第三节 未成年犯罪人人格画像及其变化
  • 一、性格气质
  • 二、认知发展
  • 三、人格发展
  • 四、应激反应
  • 五、攻击性
  • 六、社会态度
  • 第六章 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特征及其变化
  • 第一节 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整体趋势
  • 一、全国的整体趋势
  • 二、未成年犯罪人的总体特征
  •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特征
  • 第二节 未成年人犯罪特征及其变化
  • 一、犯罪类型
  • 二、犯罪的主观形态
  • 三、犯罪手段
  • 四、犯罪时空分布
  • 五、共同犯罪情况
  • 六、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
  • 七、犯罪态度
  • 八、侵害对象特征
  • 九、再犯情况
  • 十、犯罪主观原因
  • 第三节 未成年人犯罪的惩处
  • 一、治安处罚
  • 二、定罪量刑
  • 三、社区矫正
  • 第四节 未成年人犯罪生成机理及其变化
  • 一、刑事立法和司法因素
  • 二、未成年犯罪人的反社会人格因素
  • 三、情境因素
  • 四、被害人因素
  • 第七章 社会变迁对未成年人犯罪变化的作用
  • 第一节 经济条件变化
  • 一、经济增长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
  • 二、未成年犯罪人的经济基础
  • 三、经济因素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的作用
  • 第二节 社会结构转型
  • 一、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失范
  • 二、改革开放后社会组织化程度的变化与青少年犯罪增长
  • 三、社会结构的影响性因素
  • 第三节 文化观念变迁
  • 一、价值观念变化与未成年人犯罪
  • 二、交往方式、生活方式与未成年人犯罪
  • 三、教育理念、教育水平与未成年人犯罪
  • 四、文化多元与未成年人犯罪
  • 第四节 治安防控
  • 一、作为控制性因素的社会治安防控
  • 二、立法作用:改变犯罪趋势的另一控制性因素
  • 第八章 未成年人犯罪防控策略的演变
  • 第一节 犯罪预防与犯罪原因研究的关系
  • 一、犯罪预防的含义与犯罪原因关系的基本原理
  • 二、犯罪原因分析与相对应的犯罪预防策略层次
  • 第二节 犯罪预防策略重心的变迁与策略选择
  • 一、中国犯罪原因研究的演变与犯罪预防策略重心的变迁
  • 二、犯罪预防策略重心回归社会本位
  • 第九章 未成年人犯罪防控策略的具体构想
  • 第一节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行动
  • 一、社会行动体系的构成
  • 二、加强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 三、对严重不良行为的治理和控制
  • 第二节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策略
  • 一、提高社会组织化程度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 二、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回归家庭和预防前移
  • 三、社区矫正
  • 第三节 未成年人犯罪的防控网络和防控措施
  • 一、警防网
  • 二、技防网
  • 三、民防网
  • 四、社区防控与综合治理
  • 第十章 研究结论
  • 第一节 研究假设的验证
  • 一、对四个研究假设的验证
  • 二、解释力探讨
  • 第二节 若干结论
  • 一、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与犯罪趋势的结论
  • 二、关于未成年人犯罪防控的结论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法律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成立于1954年,由司法部领导和管理。法律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品种逾600种,产品包括法律法规、法学教材、学术专著、法律 实务、案例、法律词典、司法考试等,出版形式包括图书、活页、刊物、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及网络产品,是中国政法院校师生、法律研究机构、法律职业者汲取法律知识、查询法律信息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