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9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83千字
字数
2020-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顾衡好书榜》专栏解读推荐,沃尔夫森历史奖得主多米尼克·利芬力作。
内容简介
1904-1920年的国际形势瞬息万变,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虽然沙皇身边一些思虑深远的人认识到俄国在德国显著军事优势下的脆弱性,伟大的俄国需要采取决定性行动的声音仍然占据了主导。
俄国统治者们认为,1914年俄国加入战争的决定是在保卫国家未来,实际上它带来了诸多问题,并对20世纪的俄国和世界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走向火焰》以俄国为核心研究对象,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世界史视野下俄国革命发生原因的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俄国视角。
目录
-
版权信息
-
特别致谢
-
说明
-
引言
-
第一章 帝国的世界
-
第二章 俄罗斯帝国
-
第三章 决策者
-
第四章 三国协约的出现(1904~1909)
-
第五章 危机接踵而至(1909~1913)
-
第六章 1914
-
第七章 七月危机
-
第八章 战争、革命和帝国
-
后记
-
译者致谢
-
作者其他作品
-
索引
展开全部
帝国幻梦的破碎与终结
作者在引言中以(2014 年重现的)乌克兰危机作为此书的开篇,并在注释中强调这引自他先前的演讲而非蹭热点。所以我也预先说明一下,我也并非是为了热点而来看这本书,事实上这本书的扉页一直留着我在农历元旦当天写下的开笔纪念,若是我毫不懈怠地坚持自己每天的看书进度,这本书应该在年初战争爆发前就看完而不是等到四月。于是,现在我们看到,时隔两个世纪,在二十一世纪,乌克兰人再次面对一场十九世纪的危机。不过再让我把这题外话延伸一点,虽然作者在后记中说明了现在某位总统先生统治下的已经 “不是半文盲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多民族帝国” 了,但是对比以此书中呈现的沙俄精英们的决策和作为,某位先生怕不是已经远逊于尼古拉二世陛下。此书作者以全新的重要俄国档案文件为基础,以俄国为中心视角做出了对一战的新研究,此处不得不一提的便是最重要的莫斯科外交部档案馆,作者自述说在完成研究后一周,该建筑便迅速下沉,陷入莫斯科地铁空间之中,然后关门了。一战的俄国视角重要或者说它之所以缺乏的原因,是后世英美式的理解成为主流,即使一战起源于东线而非西线的事实也有变得不太重要的倾向,而苏联时期俄国档案无法被外界接触,苏联本身的研究又带有教条的意识形态色彩,过于简单,不够严谨。十九世纪末期的俄国,与他们的德意志邻居一样在工业革命的东进之下国力趋升,但这带来了新兴势力的登台,即便是最保守的君主国在反复拉扯中也不得不接过双刃剑;而同样在国内见长的斯拉夫民族主义,一边吹嘘着斯拉夫帝国的伟大复兴在巴尔干煽风点火,一边抹消乌克兰和打压波兰等帝国之内的民族存在,像极了旁边的塞尔维亚人与马扎尔人;日俄战争的战败刚予这个尚战的帝国以重击,1905 年革命又为伤口撒上盐霜,从此财政预算愈发捉襟见肘,每况愈下;在帝国的周边,以地缘政治和均势制衡为基础构成的大国体系事实上数次把这片大陆带到毁灭边缘,最终在 1914 那一年彻底证明了它的脆弱与无力;看向整个地球,美国的崛起代表着帝国博弈的逻辑即将做出改变。当然,没有哪个帝国不是内忧外患的,但从国内决策的进程角度来看,帝国依然做不出什么明智之举。帝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海峡,是君士坦丁堡,还是掀动整个巴尔干?是代表全斯拉夫,是退回俄国,甚至是其实只有少数人在想的把目光投向偏向于东方的其他臣民?真正的对手是德奥同盟,是土耳其,还是英国?帝国不知道该怎么做,军费预算捉襟见肘,沙皇顶着压力把大笔财政投入战败的军队,陆军大臣却不得不承认在有限时间内他无法完成强兵建设;政治家指望对海军的投入能够得到海峡,海军总参谋长却认为这在战术上无法做到;帝国在外交场上建树寥寥,与对手的猜疑一直在步步加深,只有与盟友的亲善路线继续得到维护;最终,帝国直到步入战争的最后几天里,还在为了应该先局部动员还是直接总动员而争论不休。军队在东线对抗德军的失败,证实了此时帝国军事力量的薄弱。沙皇亲征战场也无济于事,反而使得君主制权威尽失,威严扫地,尼古拉二世,这位以优柔寡断等等缺陷被广为诟病的君主终于走到了他的尽头,随后发生了每一任内政大臣不愿意看到的事。虽然由于美国的介入,西线的战场将无法僵持,德国最终战败,不得已离开东欧,这使得披着红色外衣的帝国重返俄罗斯,但我们将在后来发现,帝国得不到的种子已然种下,当它开出那自由的鲜花时,帝国破碎,幻梦终结。最后我引用一句《皇帝圆舞曲》作者高林老师的话作为结尾 —— 对俄国的占领和改造将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一步!
历史的天空
由于顾师好书榜的推荐,课程被反复听了几十遍,现在终于挤出时间,花费六个小时,把原书啃了一遍。确实很精彩,作者对细节的描写,人物的刻画,比如哈特维希,一个小人物,竟然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被赋予了特殊使命,结果阴差阳错改变了历史,不得不让人感慨呀。不过,说实话,读完全书,果然不出意外,觉得原著还是没有顾师的解读精彩哈。
走向火焰,无可避免的灾难
顾衡老师 "顾衡好书榜" 推荐的书,断断续续读了好久,总算读完了。作者以全面翔实的史料,揭示了俄国在一战爆发前的种种社会现实,主要政治人物的思想、看法和作为,种种挣扎、斗争、误判,最终无可奈何的走向灾难。20 世纪初的俄罗斯帝国,内部纷乱复杂,民族矛盾,阶层矛盾,精英与政府、沙皇的矛盾、对立,纠缠不清。在欧洲各强国通过工业革命迈入现代国家门槛的时候,它明显落在了后边,但却抱持着些妄念:作为斯拉夫民族的大哥统领巴尔干各斯拉夫国家;控制或占领生命线博斯普鲁斯海峡。随着社会进步,欧洲各国的民族主义情绪都被点燃,沙皇尼古拉二世却仍然坚持把握权力,而自己又不具备统帅民众的能力。如果俄罗斯是所有斯拉夫人的国家,为什么不能由所有斯拉夫人来决定国家的命运,而只由无能的尼古拉二世说了算呢?所以打败了日俄战争民众要革命,没有达成斯拉夫兄弟国家的期望,媒体要大肆口诛笔伐,煽动民众,放弃了 "应该归属斯拉夫" 的土地,上上下下一片哗然,躁动不安。听命于沙皇的政府对外要强撑维持斯拉夫的脸面,对内要应付杜马,安抚媒体,实时提防革命,确实也太难了。有点能力作为的被刺杀了,剩下平庸的甩锅不担责,听上头说法办事,沙皇焦头烂额仍然不放权,恶性循环…1914 年主动动员与德国作战,1939 年私下交易与德国媾和,不同的选择,同样损失惨重的结果,有些事可能就是有天意吧。书里的内容特别丰富,几乎完全基于历史史实写作而成,但啃起来有点痛苦,作者太执着于史实资料,大概意在表达自己绝没有凭空臆断吧,行文凌乱、跳跃,各种涉事人物纷乱的观点表述、出处杂糅在每件事的叙述过程中。本来我就对俄国历史不熟悉,一边看书一边百度查人物、事件,作者杂糅的叙述再加上可能的翻译问题,好多段落要反复看两三遍才搞懂想表达的意思。比如正文最后这句话,我生生念了七八遍也没搞懂是个什么意思 ——"对俄国人民来说,这场巨大悲剧中的一个关键就是,通过使俄国脱离一战胜利阵营,1917~1918 年的革命和战败使得第二次冲突更可能发生。" 这段历史太生疏了,看这种显微镜视角的论述着实费劲,准备再找几本相关内容的书,翻翻看吧。
- 查看全部6条书评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