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7.5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20千字
字数
2018-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一生致力于“五四”与现代精神阐释的思想家王富仁先生最后一部长篇遗作。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历史观念、学术思想、荣辱观念(面子观念)和所谓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抄袭盐谷温《中国文学概论讲话》事件的分析,揭示了鲁迅和顾颉刚矛盾和分歧的内在文化意义,指出鲁迅和顾颉刚的矛盾和分歧实际是在鲁迅以“立人思想”为核心的现代文化观念与顾颉刚在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现代学院精英知识分子文化观念的差异和矛盾中形成的。
本书是厚重的,也是尖锐的,全文高瞻远瞩,思辨严密,博通精微,所提出的一系列新的看法,不仅对我们重估鲁顾之争,而且对我们进一步深入反思20世纪中国的学人、学术和文化,均不无启发。这部著作与其说是王富仁教授最后的学术研究成果,不如视为他的精神遗嘱或许更为恰当。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说明
- 序
- 第一篇 疑古
- “整理国故”:胡适的历史观
- 顾颉刚的古史研究
- 鲁迅的批判:“专门家”与“博识家”
- 顾颉刚和胡适:错位的嫁接
- 由来有自:汉代今古学之争
- 清代今古文学与“五四”新文化
- 第二篇 对立
- 章黄学派
- 章太炎对鲁迅之影响
- 鲁迅的古史观
- 鲁、顾眼中的《史记》
- 对立之根由
- 第三篇 异化
- 文化对人的异化
- “《中国小说史略》抄袭说”事件
- 面子问题
- 面子观念之根源
- “五四”之后的文化观念
- 鲁迅与英美派学院精英之矛盾
- 第四篇 敬业
- 鲁迅与胡适
- 个人崇拜
- “现代评论派”与鲁迅
- 杨荫榆与女师大事件
- 整顿学风:章士钊时期的中国教育
- 重看杨荫榆事件
- 鲁迅的“敬业”精神
- 第五篇 克星
- 鲁迅的“克星”
- “现代评论派”的“克星”
- 精神战略与精英战略
- 精英的敌人
- 铸剑
- 鲁迅的“文化山”
- 第六篇 累赘
- 精英意识
- “精英意识”对顾颉刚之影响
- 历史的虚无主义
- “科学的方法”
- 顾颉刚的死胡同
- 顾颉刚的面子:疑古到底
- 再谈“整理国故”
- 尾声:走自己的路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