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深度聚焦近代中日国运之战,讲述不一样的甲午战争。

内容简介

一百三十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命运的重要转折点。中日海战几乎贯穿了战争的全过程,是战争爆发、转折和最终结局的突出标志,牵动着整个战局的走向,对于双方的胜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清廷为什么会战败?谁是责任人?教训是什么?这些问题引发了国人百数十年的反思,时至今日,“雪耻甲午”仍是国人挥之不去的情节。

本书以北洋海军的军事行动为主线,从丰岛海战、黄海海战、旅顺之战、威海卫沦陷、北洋舰队覆灭五个部分全景展示甲午海战的整个过程。书中利用中外稀见史料、水下考古成果和历史图片,配合严谨的历史叙事,还原战争场景细节,生动再现瞬息万变的战争态势、惊心动魄的海战场面和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本书还对中日双方海军战略战术问题予以精彩分析,并清晰呈现了晚清政府的制度弊病、内部派系斗争,以及参战将领的内心活动和抉择,深刻揭示了北洋海军惨败的真相和奋力一搏的无畏勇气。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一
  • 序二
  • 引子
  • 第一章 不平静的半岛
  • 东学之变
  • 增兵三韩
  • 护航牙山
  • 联合舰队启航
  • 遭遇
  • 不宣而战
  • 第一游击队
  • 喋血丰岛
  • “广乙”舰
  • “尾炮奏捷”
  • “高升”“操江”
  • 宣战
  • 清流党
  • 夹缝中的海军提督
  • 烟锁渤海
  • 血战平壤
  • 护航大东沟
  • 第二章 大海战
  • 大东沟
  • 1894年9月17日
  • “远处望见敌舰煤烟!”
  • 横阵
  • 分队战术
  • 乱战
  • 单纵阵
  • 指挥错误
  • 接近
  • 12时48分
  • 三景舰
  • “超勇”“扬威”
  • 孤雁失群
  • “会飞的飞桥”
  • 亡命“比叡”
  • 侥天之幸
  • “装兵倭船”
  • “回转”
  • “‘比叡’‘赤城’危险!”
  • “平远”“广丙”
  • 截击“松岛”
  • “火爆唐人”
  • 黑头鱼雷
  • 抱憾
  • 火浴铁舰
  • “致远”舰,邓世昌
  • 重创“松岛”
  • “满海乱跑的‘黄鼠狼’”
  • 不沉的“定远”
  • “经远”悲歌
  • 收队
  • 回航
  • 尾声
  • 第三章 远东直布罗陀的陷落
  • 回天乏术
  • 蹒跚而行
  • 第二军
  • 花园口登陆
  • 金州防线
  • 金州城破
  • 壮士迟暮
  • 黑云压城
  • 土城子之战
  • 石嘴子之战
  • 陆防崩溃
  • 旅顺陷落
  • 第四章 日落威海卫
  • 林泰曾之死
  • 战守之争
  • 特使
  • 山东作战军
  • 后路屏障
  • 威海防务
  • 登州告警
  • 山东作战军登陆
  • 荣成失守
  • “倾力”防堵
  • 桥头外围战
  • 兵溃桥头集
  • 南帮炮台防务
  • 南帮炮台外围防御
  • 虎山之战
  • 摩天岭
  • 南帮炮台失守
  • 海军
  • 东省援军
  • 羊亭河之战
  • 北帮炮台弃守
  • 第五章 龙旗凋零
  • 困守孤岛
  • 威海湾失防
  • 夜袭
  • 噩耗
  • 总攻威海湾
  • 血洒日岛
  • 信使突围
  • 藩篱尽毁
  • 刘步蟾之死
  • 援军
  • 最后的战斗
  • 丁汝昌之死
  • 降约
  • 挽歌
  • 附录
  • 附录一 甲午战争北洋海军殉国将士名录
  • 附录二 甲午海战大事记
  • 附录三 北洋海军黄海海战相关报告
  • 附录四 日本海军黄海海战相关报告
  • 附录五 北洋海军威海刘公岛失事相关档案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海权之失不在舰炮

    1895 年 2 月 17 日,威海刘公岛寒风凛冽。日军舰队驶入军港,在《君之代》乐声中升起膏药旗;北洋官兵沉默注视着黄龙旗降下 —— 曾经雄视亚洲的近代化舰队,就此沉入历史的深渊。一百三十年后,海军史专家陈悦以《甲午海战》为名,用 319 千字的重量,将这段 “最熟悉的陌生战役” 从神话与污名中解救,还原为一部血肉饱满的国运悲歌。作者深耕近代海军史二十余年。自从创办 “北洋水师” 网站起,他已陆续出版二十余部专著。《甲午海战》延续了他对技术细节的执着,更展现出争夺历史话语权的自觉 —— 书中大量征引中日稀见档案:从丁汝昌《往来要信底簿》、北洋军官《甲午日记》,到日本国会图书馆所藏《雷兵训练歌》,乃至英国档案馆内方伯谦的房产契约。作者还推翻了 “主炮晾衣” 的经典叙事。书中以精密考证还原:所谓东乡平八郎目睹清兵在 “定远” 主炮晾衣的故事,实为日本作家小笠原杜撰的谣言,经田汉、唐德刚等人传播而深入人心。真相是,“定远” 主炮距甲板近三米高,炮管外露不足两米,攀爬晾衣几近玩命;更真实的军纪体现在琅威理任总教习时 “尝在厕中犹命打旗传令” 的严苛。作者认为北洋海军的被污名化,本质是清廷推卸战败责任的产物。尤其过分的是丁汝昌在殉国后,清廷竟以三道铜箍锁其棺椁,十七年不许下葬。书中更大的颠覆在于重构战争逻辑。传统叙事将海战奉为焦点,作者陈悦却揭示:真正决定甲午进程的是陆战的全面溃败。当我们随着作者的文字深入战场,多重悲剧渐次展开:- 装备之困:北洋舰队 1891 年后被禁外购军火,主力舰速射炮仅 4 门,日舰多达 70 门;老式穿甲弹常穿透敌舰而不炸,天津机器局每日仅产 30 枚过时开花弹。- 将帅之惑:李鸿章早知战力悬殊,却陷入政治困局。他对门生坦言:“若奏陈海军不堪一战,必遭政敌攻讦;若请求增拨军费,更被指拥兵自重”。这位 “裱糊匠” 的挣扎,暴露了体制性腐朽。- 陆军之溃:平壤守军一日耗光弹药,因补给线被日军轻易切断;大连守将赵怀业率训练仅 20 天的 “怀字军” 御敌;威海卫危急时,山东巡抚李秉衡弃守滩头,致炮台尽失。海军最后的孤岛,终被陆上溃败淹没。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