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战时美学的文化想象对中国现代美学的重大影响。

内容简介

无论就哪方面而言,战时美学的文化想象,作为中国现代美学在战争状态下的新发展,都理应受到足够重视,它不仅极大改变了美学话语在现代中国的面貌,使之从言必称康德、叔本华、黑格尔、尼采,转向了儒家、道家、禅宗、心性、礼乐、意境等更能体现“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术语,实现了“美学的中国化”。

同时也经此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将审美和艺术精神打造为中国文化特质,从而促成了“中国的美学化”,更重要的是,后来经由人民性的洗礼,战时美学的文化想象对“中国美学”知识范式的当代涌现更是产生了不可估量之影响,甚至潜移默化地参与了新时期“美学热”的开展。

本书围绕文化想象的主线重启对战时美学的研究,便力图突破新启蒙主义的思想框架,正视战争状态下中国现代美学的新发展及其经由美学再造传统之努力。通过对朱光潜、宗白华、李长之三位代表性个案的分析,本书不仅旨在勾勒战时美学的文化想象在三人论著中的具体开展,更力图呈现其中的丰富性、复杂性及其所遭遇的难度与困境。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 第一章 美学视野下的儒学“转向”
  • 第一节 从中国“诗”到“中国”诗:《诗论》的美学转进
  • 第二节 “以情释儒”:从《陶渊明》看儒家美学的理想形态
  • 第三节 处群追问下的共通感重构:修养与美育之“互通”
  • 第四节 重估“儒家审美主义”:儒家礼乐精神的美学重释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创构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
  • 第一节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从动静文明论到文化形上学
  • 第二节 “写实”挑战下的艺境创构:从与徐悲鸿的对照视野看
  • 第三节 以“艺术”重构“中国”:中国文化精神缘何“美丽”
  • 第四节 历史断裂处的魏晋想象:“晋人之美”如何浴火重生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古典与浪漫之间的文艺复兴
  • 第一节 以“批评精神”烛照传统:文艺复兴的方法论自觉
  • 第二节 通往古典精神的文艺复兴:从“五四”运动再出发
  • 第三节 古典、浪漫与写实:古代诗人批评的美学构造及运作
  • 第四节 从“壮美”拯救文人画:中国画论批评的美学策略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