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7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55千字
字数
2025-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理解美国社会撕裂现状的成因、理解“特朗普现象”推荐读物。
内容简介
“穷白垃圾”是美式英语中对贫穷白人的一般习惯性贬称,在当下特指生活在社会边缘和草根阶层、被视作社会动荡与不稳定因素的白人群体。2025年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后,曾经被边缘化的“穷白垃圾”愈加浮出水面,占据主流。
为解析美国当今的社会生态,政治文化学者南西·艾森伯格以大量史实勾勒出底层白人四百年来的社会地位与形象,真实还原了这一群体长期被忽视的社会生活史,呼吁公众直面底层白人贫困和隐匿的阶级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主要人物介绍
-
序 “穷白垃圾”,正在改写美国历史的“主流”群体
-
前言
-
导论 我们遗忘的寓言
-
第一部分 打造新世界
-
第一章 丢垃圾:荒地与废人的新世界
-
第二章 洛克的懒汉乐园:卡罗来纳和佐治亚殖民地
-
第三章 富兰克林的美国“品种”理论:中庸人口学
-
第四章 杰斐逊眼中的阶级“垃圾”:奇异的阶级地形学
-
第五章 杰克逊的南方穷苦白人国:占居者的心声
-
第二部分 美国品种的退化
-
第六章 “穷白垃圾”与血统:坏血统、混种与啃土汉
-
第七章 南北战争乃阶级战争:懦夫、胆小鬼与泥巴佬
-
第八章 优生学时代:名门纯种和南方佬
-
第九章 被遗忘之人:社会的向下流动与经济大萧条
-
第十章 穷孩子的偶像:猫王、格里菲斯与约翰逊的伟大社会
-
第三部分 穷苦白人大改造
-
第十一章 “红脖子”寻根之旅:《激流四勇士》、卡特兄弟和塔米·菲
-
第十二章 “红脖子”粉墨登场:从克林顿到萨拉·佩林
-
后记 美国异种:穷苦白人的传统
展开全部
算是开眼界了
“自由是扇旋转门。它把某些人带进门,却把另一些人送出室外吹冷风。” 南西・艾森伯格在《穷白垃圾》开篇的这句断言,毫不留情的击碎了 “人人生而平等” 的美国神话。“穷白垃圾”(White Trash)—— 这个始于 19 世纪初的贬称,最初是南方黑奴对底层白人的嘲讽,斯托夫人写《汤姆叔叔的小屋》时甚至单辟一章剖析它。但作者撕开了更残酷的真相:美国殖民地的本质,就是英国倾倒 “人类垃圾” 的荒原。那些被称作 “废料”(waste people)、“渣滓”(offals)的流浪汉、罪犯、孤儿,被装上船运往北美,成为 “灌溉美洲荒芜大陆的肥料”。英国官僚视其为解决国内过剩人口的方案,而殖民地精英则视其与黑奴同属廉价劳力,甚至嫌他们 “不如黑奴恭顺高效”。作者最锋利的言词,就是揭开美国建国叙事的核心,尤其是那些被神化的 “平等先驱” 们。托马斯・杰斐逊,这位《独立宣言》起草者,一边高呼 “人人生而平等”,一边蓄奴并过着贵族生活:收藏 6487 册精装书,畅饮法国白葡萄酒,享受欧洲奢侈品。本杰明・富兰克林,“白手起家” 的美国梦象征?实则靠攀附权贵网络发迹,再精心设计衣着打扮 “表演成功”。而民主理论之父洛克,他在《卡罗莱纳基本宪章》中公然支持奴隶制,设计了一套半封建的阶级分层制度。美国革命从未追求阶级平等,不过是用新精英替代旧权贵。南北战争常被简化为 “解放黑奴” 的道德叙事,但作者指出:它同样是场阶级战争。南方种植园制度下,肥沃土地被奴隶主垄断,穷白人被挤到贫瘠沙地,沦为 “啃土汉”(clay eaters)或 “沙丘人”(sandhillers)。战后 “解放” 的不仅是黑奴 —— 北方将领格兰特直言:“南北战争解放了数百万贫困白人,他们处境比黑人更惨”。而当种族矛盾稍缓,另一种 “科学歧视” 接棒。20 世纪初,优生学将贫穷归咎于 “劣质血脉”。老罗斯福总统公开支持控制穷白人生育,政府资助的 “改良血统” 计划将数万人强制绝育。一张美国优生学协会的档案照片里,穷白人家庭被标注为 “需清除的退化品种”。贫困成了原罪,而制度性的压迫却隐身在幕后,成为歧视的最大黑手。2024 年大选成为书中历史脉络的戏剧性注脚:特朗普身着清洁工黄马甲,乘垃圾车抵达竞选现场。这一行为艺术精准刺中 “穷白垃圾” 的痛处 —— 他们被拜登讥为 “垃圾人” 的屈辱,瞬间转化为政治能量。特朗普的这一点确实是我没想到的,只奇怪当时为何引发如此巨大的争议。更深的转变在于身份认同。过去穷人竭力摆脱 “红脖子”(Redneck)、“乡巴佬”(Hillbilly)等标签,如今却逆向而行:被污名化的符号成为荣誉勋章。从猫王自称 “乡巴佬之猫”,到电视剧《激流四勇士》渲染草根韧性,再到萨拉・佩林以 “会跳舞的熊” 姿态冲击政坛(艾森伯格早在她 2008 年参选时就预言了这种策略的有效性),底层文化反向吞噬主流。特朗普的胜选不过证实:被噤声四百年的群体,正用选票夺回话语权。《穷白垃圾》最颠覆之处,在于揭示美国社会最大的 “例外”——6600 万贫困白人的存在,戳破了 “机会平等” 的泡沫。当贫困人口中白人比黑人多 4000 万,却长期被归为 “黑人问题” 时,阶级的隐形压迫便昭然若揭。本书解剖出一个撕裂美国的真相:肤色或许决定是否被看见,但阶级才决定能否活下去。
《穷白垃圾》生活在底层的美国白人。原来不是所有的美国人都是高种姓的啊?原来不是白人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超然啊?原来也有如此多的穷白垃圾。站在舞台上的人总是高声疾呼,努力,努力,再努力。道德教育总是很轻松,只是动动口,如果不成功就是不努力,从不会从出身、环境、能力去分析。有没有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呢?从他们的开国开始好像深藏在内心深处的鄙视就一直萦绕,他们虽然成功,但是还是看不起那些没有他们运气的普通人,把他们归根于懒惰、堕落、不思进取。随着马太效应的叠加,是否还有一个相对公平的机会呢?阶层的流动是固化的,向下的流动却是如履薄冰,好的机会只看出身,那些有能力的人根本没有任何机会去搏一搏。《愤怒的葡萄》中如果只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艰辛,活着也只是活着。《杀死一只知更鸟》公平总是雨打风吹去,不随波逐流,是不是也是身不由己。反思一下自己。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