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45千字
字数
2022-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实践经验+完整体系=编剧必备
内容简介
本书凝结了作者二十余年影视剧创作和教学的精华,既是一本学术著作,又是一本难得的编剧教科书。书中理论多是作者创作感悟所得,切实生动,通俗易懂,其来源于实践,作者又将其应用于实践,形成一套独特的编剧教学体系。本书不仅从“道”的层面阐述了故事原理和编剧原理,使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而且从实用的角度论述了编剧的技巧,从题材选择到故事创意策划,从如何面对市场到影视项目定位,从人物设计到怎样写好每一场戏,从编写故事大纲到写作剧本,方方面面都有涉及;同时通过循序渐进的作业练习,帮助读者感悟艺术创作规律,探寻艺术创作真谛。
目录
- 版权信息
- 我教编剧课(序)
- 第1章编剧概述
- 1.1 何谓编剧
- 1.1.1 编剧是影视产品的设计师
- 1.1.2 编剧的职责是设计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 1.1.3 编剧的任务
- 1.1.4 编剧的工作方式
- 1.1.5 编剧的地位
- 1.1.6 编剧的工作环境
- 1.2 编剧的素质
- 1.2.1 什么样的人在做编剧
- 1.2.2 编剧的境界
- 1.2.3 编剧的创作心态
- 1.2.4 编剧的商业意识
- 1.3 编剧的自我修炼
- 1.3.1 编剧是一门手艺
- 1.3.2 编剧是一门艺术
- 1.3.3 编剧的技巧与无技巧
- 第2章影视剧属性
- 2.1 影视剧是商品
- 2.2 影视剧是艺术
- 2.2.1 艺术是人类抗拒死亡的产物,它的功能是创造美
- 2.2.2 真正的艺术是艺术家心灵的外化
- 2.3 影视剧在艺术殿堂中的地位
- 2.4 影视剧的功能及价值
- 第3章影视剧作为产品
- 3.1 影视剧的商业价值
- 3.2 影视剧的盈利模式
- 3.3 影视剧产品的特征
- 3.3.1 按照观众的需求生产类型化产品
- 3.3.2 根据播出平台的需求生产类型产品
- 3.4 影视剧市场特征
- 3.5 影视剧运营模式
- 第4章故事原理
- 4.1 故事的特征
- 4.2 故事的品性
- 4.2.1 戏核
- 4.2.2 戏魂
- 4.2.3 故事基因
- 4.3 故事形态
- 4.3.1 故事形态
- 4.3.2 戏剧模式
- 4.4 故事的价值
- 第5章用镜头讲故事
- 5.1 叙事特征
- 5.1.1 影视剧与小说
- 5.1.2 影视剧与戏剧
- 5.1.3 电影与电视剧
- 5.2 叙事语言
- 5.2.1 镜头
- 5.2.2 蒙太奇
- 5.2.3 影视时空
- 5.3 叙事方式
- 5.3.1 叙事传统
- 5.3.2 叙事传统与叙事方式
- 第6章影视剧叙事模式
- 6.1 艺术片(剧)
- 6.2 战争片(剧)
- 6.3 灾难片(剧)
- 6.4 奇幻片(剧)
- 6.5 动作片(剧)
- 6.6 警匪片(剧)
- 6.7 犯罪片(剧)
- 6.8 励志片(剧)
- 6.9 伦理片(剧)
- 6.10 爱情片(剧)
- 6.11 喜剧片(剧)
- 第7章故事题材与影视项目开发
- 7.1 何谓题材
- 7.1.1 题材与故事
- 7.1.2 题材与类型
- 7.2 题材分类
- 7.3 电影题材与电视剧题材
- 7.4 故事题材与影视项目开发
- 7.5 案例分析
- 第8章故事题材与影视项目价值分析
- 8.1 市场环境
- 8.1.1 对题材及影视项目的价值判断应着眼于未来的市场环境
- 8.1.2 中国影视剧市场特征与市场环境
- 8.1.3 故事题材的价值与产品的价值
- 8.2 故事题材的外在价值
- 8.3 故事的内在品质及其价值
- 8.4 案例分析
- 第9章故事改编
- 9.1 改编的原则与方法
- 9.1.1 故事选择
- 9.1.2 如何改编
- 9.2 小说改编成电影
- 9.3 小说改编成电视剧
- 9.4 戏剧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
- 9.5 电影改编成电视剧
- 9.6 案例分析
- 第10章原创故事
- 10.1 选定题材
- 10.2 搜集创作素材
- 10.2.1 素材类型
- 10.2.2 素材来源
- 10.2.3 素材搜集
- 10.3 整理素材及创作思路
- 10.3.1 人物整理
- 10.3.2 事件整理
- 10.3.3 创作思路整理
- 10.4 案例分析
- 第11章故事策划与影视产品设计
- 11.1 剧本策划的目标
- 11.1.1 故事策划与产品设计
- 11.1.2 设计出有市场需求及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 11.2 剧本策划要考虑哪些因素
- 11.2.1 市场因素
- 11.2.2 投资商或制片方的诉求
- 11.2.3 项目资源
- 11.3 剧本策划的内容与流程
- 11.4 案例分析
- 第12章叙事策略
- 12.1 从题材出发
- 12.2 题材分析
- 12.3 叙事策略
- 12.4 案例分析
- 第13章市场定位
- 13.1 项目的市场定位要考虑哪些因素
- 13.2 故事设计中的市场策略
- 13.3 案例分析
- 第14章类型定位
- 14.1 类型定位
- 14.1.1 类型定位就是产品定位
- 14.1.2 类型定位的基本原则
- 14.2 功能设计
- 14.2.1 讲故事的目的是赋予产品以满足观众精神需求的功能
- 14.2.2 功能设计的方式
- 14.3 案例分析
- 第15章故事设计
- 15.1 寻找故事点
- 15.2 提炼故事的戏核
- 15.3 确定故事模式
- 15.4 查找故事的DNA
- 15.5 确定故事形态
- 15.6 确定故事的戏剧模式
- 15.7 为故事赋予灵魂
- 15.8 确定故事架构
- 15.8.1 故事维度
- 15.8.2 叙事维度
- 15.8.3 故事结构
- 15.9 确定故事的特性和风格
- 15.9.1 叙事方式
- 15.9.2 故事的风格化
- 15.10 案例分析
- 第16章人物布局与故事建构
- 16.1 人物与类型
- 16.2 人物与主题
- 16.3 人物与戏剧架构
- 16.4 人物与故事结构
- 16.5 人物与戏剧功能
- 16.6 案例分析
- 第17章角色设计与人物系统建构
- 17.1 建构人物系统
- 17.2 人物与角色设计
- 17.2.1 主要人物
- 17.2.2 次要人物
- 17.2.3 反派人物
- 17.3 人物关系的建构
- 17.3.1 人物关系与戏剧场的建构
- 17.3.2 故事形态与人物关系建构
- 17.4 案例分析
- 第18章人物设计的基本原则
- 18.1 人物的品性
- 18.1.1 人品认同
- 18.1.2 性格认同
- 18.1.3 才能认同
- 18.1.4 人物与观众之间的关联性
- 18.2 人物的真实性
- 18.3 人物的创新性
- 18.3.1 超越类型
- 18.3.2 超越原型
- 18.4 人物的典型性
- 18.5 人物的戏剧化
- 18.6 人物的功能性
- 18.7 案例分析
- 第19章角色定位与人物设计
- 19.1 人物设计的依据
- 19.1.1 人物设计要考虑哪些因素
- 19.1.2 根据角色设计人物
- 19.2 人物来源与人物塑造
- 19.2.1 人物来源
- 19.2.2 人物的提炼与加工
- 19.3 角色定位与人物性格设计
- 19.3.1 主要人物的角色定位与性格设计
- 19.3.2 次要人物的角色定位与性格设计
- 19.3.3 反面人物的角色定位与性格设计
- 19.4 案例分析
- 第20章剧情结构
- 20.1 结构特征及内在逻辑
- 20.1.1 结构特征
- 20.1.2 结构逻辑
- 20.1.3 结构方式
- 20.2 故事结构
- 20.3 剧情结构
- 20.3.1 剧情结构
- 20.3.2 故事形态与情节结构
- 20.4 案例分析
- 第21章情节的品性
- 21.1 情节的性质
- 21.2 情节的功用
- 21.3 情节的品性
- 21.4 案例分析
- 第22章情节与故事建构
- 22.1 故事框架的建构
- 22.2 情节与情境设计
- 22.2.1 何谓情境
- 22.2.2 人物与情境
- 22.2.3 情节与情境
- 22.2.4 情境设计
- 22.3 情节与故事形态
- 22.4 情节与故事脉络
- 22.5 案例分析
- 第23章情节设计
- 23.1 事件设计
- 23.2 场景/时间设计
- 23.3 人物布局
- 23.4 行为动作设计
- 23.5 台词设计
- 23.6 案例分析
- 第24章剧作的基本技巧
- 24.1 处理好情节之间的关系
- 24.2 写戏的基本要领
- 24.3 案例分析
- 第25章从故事创意到故事梗概
- 25.1 故事创意
- 25.2 故事梗概
- 25.2.1 故事大纲
- 25.2.2 分集故事梗概
- 25.2.3 分场景故事梗概
- 第26章剧本写作
- 26.1 剧本形式及其功用
- 26.1.1 文学剧本
- 26.1.2 分镜头剧本
- 26.1.3 完成台本
- 26.2 剧本要素
- 26.2.1 台词
- 26.2.2 场景描写
- 26.2.3 动作描述
- 26.3 剧本的基本格式
- 26.4 从故事梗概到剧本创作
- 附录一神话史诗动画电影《英雄江格尔之孤儿复仇记》剧本策划书
- 附录二神话史诗动画电影《英雄江格尔之孤儿复仇记》剧本
- 附录三 “编剧理论与实践”课程简介
- 附录四“编剧理论与实践”教案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