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苏轼和他朋友的交往看苏轼的个性与生活。

内容简介

本书以文化学的宏观视野对苏轼与友人交游做个案研究,由“小细节”透视“大结构”。对象以苏轼前辈、同辈友人为主,可以看到前辈对苏轼思想、政治、文学、学术诸方面的深刻影响,同辈友人与其彼此因为政治立场、人生操守、文学情趣等方面因素的积极作用,交往关系日益密切。

北宋时期的一些重大政治与文化事件,如“濮议”之争、熙宁变法、元祐党争、西园雅集等,对他们的交往及情感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交往过程,为苏轼一生重要面向的再现,更集中呈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可谓是北宋政治与文化的集中体现。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绪论
  • 第一章 庆历“四杰”与苏轼政治观念及品格的形成
  • 第一节 庆历“四杰”对苏轼的影响与培育
  • 第二节 庆历“四杰”对苏轼政治品格的塑造
  • 第三节 苏轼对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 第二章 苏轼与陈希亮、陈襄的不同交情——处理上下级关系的典型案例比较
  • 第一节 苏轼与陈希亮的紧张关系
  • 第二节 苏轼与陈襄的亲密关系
  • 第三节 从《陈公弼传》探索其与陈希亮关系紧张的原因
  • 第三章 苏轼与滕甫在不同政治生态下的交谊
  • 第一节 关于二人交往起始时间的考察
  • 第二节 苏轼贬谪黄、汝时期与滕甫的交谊
  • 第三节 元祐时期两人不断加深的交谊
  • 第四章 苏轼与北宋名士陈舜俞的交往及情谊
  • 第一节 陈舜俞的籍贯、生平及著述
  • 第二节 陈舜俞与苏轼交往寻踪
  • 第三节 苏轼《祭陈令举文》真情流露的背景考察
  • 第五章 苏轼与刘恕父子的交情及其他
  • 第一节 苏轼与刘恕在熙宁以前没有交往痕迹
  • 第二节 二人熙宁时期的交往及其特性
  • 第三节 苏轼晚年与刘羲仲的短暂交往
  • 第四节 关于刘涣生平仕履的相关问题
  • 第六章 苏轼与傅尧俞的交往及关系变化——一个从患难之交到势不两立的案例分析
  • 第一节 二人交往起始时间与地点
  • 第二节 二人的磨难及交往的情感升华
  • 第三节 二人关系的恶化及其原因
  • 第四节 傅尧俞的政治私心与人格污点
  • 第七章 苏轼与蒋之奇交游峰谷相间的变化轨迹
  • 第一节 “濮议”之争对两人关系的影响
  • 第二节 两人在熙宁、元丰年间的仕途浮沉及交往转机
  • 第三节 元祐年间两人的仕途进退及交往
  • 第四节 两人交往关系峰谷相间的政治原因
  • 第八章 苏轼与杨绘的交谊及其情感密码
  • 第一节 苏轼与杨绘交往的几个重要节点
  • 第二节 二人因政治倾向相近而越走越近
  • 第三节 二人文字往还流露出的情感信息
  • 第九章 苏轼与钱勰交谊的政治、文化底色
  • 第一节 关于钱勰及其对新法的态度
  • 第二节 苏轼与钱勰的交往始末
  • 第三节 二人交谊深厚的原因
  • 第十章 苏轼与周邠基于共同爱好的交谊
  • 第一节 周邠其人
  • 第二节 苏轼与周邠在杭州的交往
  • 第三节 二人后续交往及其影响
  • 第十一章 苏轼与蔡承禧的黄州交谊
  • 第一节 蔡承禧的主要生平事迹
  • 第二节 苏轼在黄州与蔡承禧的交往及情谊
  • 第三节 苏轼《好事近》可能是次韵蔡承禧“新词”之作
  • 第十二章 苏轼与王诜的交谊及“西园雅集”之争议
  • 第一节 二人熙宁年间的交往及其与“乌台诗案”的关系
  • 第二节 二人元祐时期的交谊
  • 第三节 二人共同的文学艺术爱好及关于“西园雅集”之争议
  • 第十三章 苏轼与李公麟的诗画交谊
  • 第一节 二人交往起始时间考索
  • 第二节 二人以诗画为媒的交往
  • 第三节 关于苏轼对李公麟评价的相关问题
  • 第十四章 苏轼与刘安世交往的曲折进程
  • 第一节 刘安世其人
  • 第二节 苏轼与刘安世的曲折交往
  • 第三节 关于苏轼《与刘器之二首》其一写作时间辨析
  • 第四节 “铁人”与“非随时上下人”
  • 后记
  • 关于“三苏研究院丛书”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苏轼和他的朋友们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2058 本)#2025 年读书主题(八)新书 -《苏轼和他的朋友们》(235)大家好!2025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六年,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领域、52 个主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新书的领域开始,随机选书进行刷书,第二十三本是《苏轼和他的朋友们》,从苏轼和他朋友的交往看苏轼的个性与生活。本书以文化学的宏观视野对苏轼与友人交游做个案研究,由 “小细节” 透视 “大结构”。对象以苏轼前辈、同辈友人为主,可以看到前辈对苏轼思想、政治、文学、学术诸方面的深刻影响,同辈友人与其彼此因为政治立场、人生操守、文学情趣等方面因素的积极作用,交往关系日益密切。北宋时期的一些重大政治与文化事件,如 “濮议” 之争、熙宁变法、元祐党争、西园雅集等,对他们的交往及情感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交往过程,为苏轼一生重要面向的再现,更集中呈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可谓是北宋政治与文化的集中体现。2、精彩内容:①广开言路宋代士大夫这种与君主共治天下的议政参政意识空前强烈,所以他们不仅会利用一切机会表达各自的政治主张,发表对时政的看法,而且指陈时弊,呼吁革新,成为他们具有浓厚兴趣且经常涉及的话题。宋代制举的 “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虽然是从唐代沿用下来的,但宋朝皇帝似乎在广开言路、听取士人批评时弊方面的意愿更加真诚一些,对于那些能够切中时弊要害、对策建议言之有物的应试者,也更加欣赏和重视。仁宗决心解决与西夏战争带来的 “国用不给” 的财政困难,所以才起用了范仲淹等一批勇于作为的人,取代那些 “不任事” 的旧朝臣。被赶下台的夏竦心怀不满,教唆别人以 “朋党” 之名构陷革新派人士。欧阳修、余靖等力挺范仲淹诸人推行的一系列新政,范仲淹等人因此被罢黜远贬。宋代士大夫为了实现与君主共治天下的政治理想,不仅自身积极关注时事,通过科举考试等途径入仕参政,还采取多种方式发现和培育人才,寻求政治立场认同,壮大同盟力量,造就、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才,以便将他们团结到推进国家治理的政治进程中来。这样的风气一旦形成,士人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贤能者的道德感召,心驰神往,见贤思齐。②上下级苏轼初到凤翔任职时,凤翔知府为宋选。他与之搭档一年有余,从苏轼这段时间所作诗文看,他们关系融洽,苏轼诗中表现出在繁忙的公务活动之余,尽情欣赏山水古迹的浓厚兴致。他从嘉祐七年(1062)二月初开始,受诏命前往属县减决囚禁,先后去了宝鸡、虢县(今陕西宝鸡陈仓区)、郿县(今作眉县)、盩厔(今作周至)四县,将沿途所见写成五百字长诗寄弟弟子由,让其分享见闻感受;路上游览了崇寿院、延生观、仙游潭、中兴寺、楼观、郿坞、磻溪、石鼻城等古迹,皆有诗作。历时半月,任务得以圆满完成,收获满满。苏轼名亭曰喜雨,并不完全是因春雨三日,一年收成可期而喜,也还有对宋选为政亲民,为了缓解凤翔旱情,率苏轼等官员专程到太白山祈雨,故而天从人愿的赞许之情。故《喜雨亭记》文末又曰:“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民众将此功归于太守,可见其施政颇得民心,而太守不据以为己功,正可以见出其谦卑、低调不居功自傲的为官品德。几年以后,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排挤到杭州去做通判,开启了近三年的倅杭仕途历程。其中约两年时间,是佐助知州陈襄,他们二人建立了日益亲密和谐的工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滋长出依依难舍的友人感情。这种感情,是其在凤翔佐陈希亮时不可能培养起来的。③蒋之奇蒋之奇于仁宗嘉祐二年与苏轼兄弟同年考取进士,这一年的主考官为欧阳修,故他们都可以算是欧阳修的门生。在朝廷为新晋进士举行的琼林宴上,蒋之奇与苏轼同桌。他们彼此有过交谈,据说蒋之奇为苏轼介绍了家乡宜兴的风土民情,苏轼深为之吸引,两人有过 “鸡黍之约”。若干年以后,蒋之奇在赠苏轼的诗中,特意提及这一段往事,苏轼在次韵诗中云:“琼林花开闻前语,罨画溪山指后期。” 作者自注:“蒋诗记及第时琼林苑宴坐中所言,且约同卜居阳羡。” 看来当时两人对彼此印象甚佳,故不仅正式结识,而且还预约他年一起在宜兴比邻而居。同为欧阳修门人的苏轼、蒋之奇,他们在政府与台谏官员的 “濮议” 之争势若水火时采取了不同的策略:蒋之奇采取了先是赞同欧阳修,而后却迎合御史群体背叛师门的前后不一的处置办法;苏轼虽然对韩琦、欧阳修等政府官员的主张心不然之,但因为与欧阳修的密切甚至特殊关系,自始至终保持了沉默态度,没有直接在两股政治势力中选边站队,也没有出于私谊而公开为欧阳修辩护,更没有像蒋之奇那样与众多台谏官员一起非议欧阳修。这体现了入仕不久的苏轼,初步学会了在宦海中行事的必要智慧。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