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古今成大事者秘而不宣的进退心法。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以“知止”思想为核心、论述如何在进退之间保持平衡的处世谋略典籍,对了解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处世智慧具有重要的意义。所谓“知止”,就是要适可而止,过度的追求可能会导致灾难,而适度的追求才能带来成功。曾国藩少时钟爱此书,一生作为处处皆有“知止”的烙印;李嘉诚更将“知止”二字悬挂于办公室内,叮嘱自己身体力行……

目录

  • 版权信息
  • 著者
  • 评者
  • 前言
  • 智卷一
  • 智极则愚也。
  • 圣人不患智寡,患德之有失焉。
  • 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
  • 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
  • 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 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也。
  • 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
  • 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 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歇而谋远者逆。
  • 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 用势卷二
  • 势无常也,仁者勿恃。
  • 势伏凶也,智者不矜。
  • 势莫加君子,德休与小人。
  • 君子势不于力也,力尽而势亡焉。
  • 小人势不惠人也,趋之必祸焉。
  • 众成其势,一人堪毁。
  • 强者凌弱,人怨乃弃。
  • 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 势或失之,名或谤之,少怨者再得也。
  • 势固灭之,人固死之,无骄者惠嗣焉。
  • 利卷三
  • 惑人者无逾利也。
  • 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
  • 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
  • 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
  • 天贵于时,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
  • 众见其利者,非利也。
  • 众见其害者,或利也。
  • 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嗜利远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 利无尽处,命有尽时,不怠可焉。
  • 利无独据,运有兴衰,存畏警焉。
  • 辩卷四
  • 物朴乃存,器工招损。
  • 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 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
  • 势不及人者,休言讳也。
  • 力不胜人者,勿言强也。
  • 王者不辩,辩则少威焉。
  • 智者讷言,讷则惑敌焉。
  • 勇者无语,语则怯行焉。
  • 忠臣不表其功,窃功者必奸也。
  • 君子堪隐人恶,谤贤者固小人也矣。
  • 誉卷五
  • 好誉者多辱也。
  • 誉满主惊,名高众之所忌焉。
  • 誉存其伪,谄者以誉欺人。
  • 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赞。
  • 贪巧之功,天不佑也。
  • 赏誉勿轻,轻则誉贱,贱则无功也。
  • 受誉知辞,辞则德显,显则释疑也。
  • 上下无争,誉之不废焉。
  • 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
  • 求誉不得,或为福也。
  • 情卷六
  • 情滥无行,欲多失矩。
  • 其色如一,鬼神莫测。
  • 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
  • 上下知离,其位自安。
  • 君臣殊密,其臣反殃。
  • 小人之荣,情不可攀也。
  • 情存疏也,近不过己,智者无痴焉。
  • 情难追也,逝者不返,明者无悔焉。
  • 多情者多艰,寡情者少难。
  • 情之不敛,运无幸耳。
  • 蹇卷七
  • 人困乃正,命顺乃奇。
  • 以正化奇,止为枢也。
  • 事变非智勿晓,事本非止勿存。
  • 天灾示警,逆之必亡;人祸告诫,省之固益。
  • 躁生百端,困出妄念,非止莫阻害之蔓焉。
  • 视己勿重者重,视人为轻者轻。
  • 患以心生,以蹇为乐,蹇不为蹇矣。
  • 穷不言富,贱不趋贵。
  • 忍辱为大,不怒为尊。
  • 蹇非敌也,敌乃乱焉。
  • 释怨卷八
  • 世之不公,人怨难止。
  • 穷富为仇,弥祸不消。
  • 君子不念旧恶,旧恶害德也。
  • 小人存隙必报,必报自毁也。
  • 和而弗争,谋之首也。
  • 名不正而谤兴,正名者必自屈也焉。
  • 惑不解而恨重,释惑者固自罪焉。
  • 私念不生,仇怨无结焉。
  • 宽不足以悦人,严堪补也。
  • 敬无助于劝善,诤堪教矣。
  • 心卷九
  • 欲无止也,其心堪制。
  • 惑无尽也,其行乃解。
  • 不求于人,其尊弗伤。
  • 无嗜之病,其身靡失。
  • 自弃者人莫救也。
  • 苦乐无形,成于心焉。
  • 荣辱存异,贤者同焉。
  • 事之未济,志之非达,心无怨而忧患弗加矣。
  • 仁者好礼,不欺其心也。
  • 修身卷十
  • 服人者德也。
  • 德之不修,其才必曲,其人非善矣。
  • 纳言无失,不辍亡废。
  • 小处容疵,大节堪毁。
  • 敬人敬心,德之厚也。
  • 诚非虚致,君子不行诡道。
  • 祸由己生,小人难于胜己。
  • 谤言无惧,强者不纵,堪验其德焉。
  • 不察其德,非识人也。
  • 识而勿用,非大德也。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止学》的奇特性在于其独到视角:它不仅指导人们在成功时如何 “进”,更强调在特定情境下适时 “止” 的重要性。这对语义相对的 “进” 与 “止”,“进” 常被推崇备至,“止” 却鲜少被践行甚至常遭轻视。对 “止” 的无知与忽视,导致人们过度放大 “进” 的作用,最终可能引发诸多问题。“止” 的智慧源远流长。老子在《道德经》中明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倡导一种适可而止、避免贪求纵欲的生活态度,以求长久安宁。《礼记・大学》则深刻阐述了 “知止” 的连锁效应:“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揭示了 “知止” 是个人修养与事业成功的基石。两者都强调了 “知止” 的关键性及其带来的积极效果。王通的这本《止学》汲取了儒、道思想关于 “止” 的精髓,并更进一步,系统阐述了 “进” 与 “止” 的辩证关系。它解决了行动中 “何为应为,何为勿为” 的核心问题,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王通指出,唯有处于 “止” 的状态,方能深刻领悟 “进” 的真义,进而在行动中臻于至善。那么,“止” 应何时践行?《礼记・大学》给出了方向:“止于至善”。“至善” 代表一个恰到好处的度,一个均衡点,体现了儒家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的中道原则。它既是个人修养追求的最佳主观状态,又因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在追求 “至善” 的过程中,必须学会适时而 “止”,避免过度追求导致的失衡与灾祸。唯有懂得 “止”,才能真正体会 “至善” 的境界,在行动中保持适度,避免极端。需要明确的是,“止” 绝非消极放弃,而是对自我思想与行为的精准掌控。人生充满抉择,“止” 是一种大智慧,使我们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保持冷静与清醒,从而更好地审时度势,做出明智的决策。

      转发
      1

    出版方

    竹石文化

    北京竹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简称竹石文化)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具有二级批发资质、活跃而富有创造力的文化机构。公司设立了选题策划、设计制作、营销发行、电子书输出、媒体与公共关系等围绕图书出版发行的各个业务部门,建立了一支人才结构合理、年轻高效的专业团队。 竹石文化出版发行方向主要集中在成功励志、经管培训、金融理财、婚恋两性、家教育儿、人文社科、文学文艺、生活等几个方面,目前已形成完整的产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