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诠释时代变迁,瞻望未来蓝图,深度探索当代社会的底层逻辑。

内容简介

短短几年前,西方公共舆论大概还相信,社会正在进步:民主和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取得重大进步,实现自由和解放,社会崇尚知识,生活方式多元化……这一切似乎都成了未来世界的准则。然而,最晚到了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的时候,人们就不无痛苦地认识到,伴随这些进步的,还有幻觉。

事实上,直到现在,社会的转型才逐渐清晰起来:原有的“工业化的现代”已被一种“晚现代”所取代,此中充斥着新的力量极化和新的矛盾————进步和困窘相伴相随。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的一系列文章直切当前社会最核心的结构特征:新的社会阶层,后工业时代经济的特点,文化和身份的冲突,由自我实现之责任带来的疲惫,以及自由主义的危机。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幻灭的当下
  • 进步、反乌托邦、怀旧
  • 幻灭也是机会
  • 从工业化现代到独异性社会
  • 第一章 文化冲突是争夺文化的战争:超文化与文化本质主义
  • 社会的文化化
  • 文化化甲:超文化
  • 文化化乙:文化本质主义
  • 超文化与文化本质主义:共存还是冲突
  • 制造普适性——普适的文化是个选项吗?
  • 第二章 从扁平中产社会到三阶层社会:新中产、老中产、不稳定无产阶级
  • 国际环境和历史因素
  • 大环境:后工业化、教育普及、价值观变革
  • 三阶级社会的“料斗电梯”
  • 新中产:成功的自我实现和城市全球主义
  • 老中产:定居、秩序、文化防御
  • 贫困阶层:挣扎度日,阶级下沉
  • 顶层:财富带来的差距
  • 横向属性:性别、移民、地域、圈子
  • 政治极化倾向以及未来社会的景象
  • 第三章 超越工业化社会:极化的后工业主义和认知-文化资本主义
  • 福特主义工业的兴衰
  • 饱和危机
  • 生产危机与极化的后工业主义
  • 全球化、新自由主义、金融化
  • 认知资本主义与非物质资本
  • 文化性产品和文化资本主义
  • 赢者通吃市场:认知文化产品的延展力和吸引力
  • 极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化
  • 第四章 精疲力竭的自我实现:晚现代个体及其情感文化的悖论
  • 从自律到自我实现
  • 成功的自我实现:雄心勃勃的双重结构
  • 自我实现文化是负面情感的发生器
  • 走出失落的螺旋?
  • 第五章 自由主义的危机与寻找政治新范式之路:从开放的自由主义到内嵌的自由主义
  • 政治范式与政治悖论
  • 问题状况和问题解决方案:调控范式与调动范式
  • 社会-法团主义范式的兴起
  • 过度调控的危机
  • 开放自由主义范式的兴起
  • 开放自由主义的三重危机
  • 症状:民粹主义
  • “内嵌式自由主义”是未来的范式吗?
  • 内嵌式自由主义面临的挑战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0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虎头蛇尾

    作者莱克维茨在《独异性社会:现代的结构转型》一书中,对 “晚现代” 社会进行了深刻批判。他提出,与工业化现代的标准、规范和一致性不同,晚现代社会更加注重特殊性和独特性,推崇个性、特性和不同寻常之物的质的差异。这一 “独异化” 进程通过 “赋值” 来实现,即对特定个体、事物、时空和社群的推崇与赞赏,而相应地,也会引发对 “未被赋值” 者的 “去值”。这导致了不平衡和偏差的产生,形成了独异化与极化的双重结构。作者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生产、消费、分配和交换的各个层次统合在 “文化化” 的框架内。这种 “文化化” 或可称之为 “价值化”,是一个持续进行 “赋值” 和 “去值” 的过程,涉及价值、金钱、声望、地位和身份认同等多个方面。晚现代的价值游戏既主观又客观,源于人们内心的认可与赞赏,也需社会资源的调动和稳固。价值游戏的不断更新和变化,最突出的表现是时尚、流行和网红的快速迭代。它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手机品牌的选择、社交媒体内容的发布等,都成为了 “价值评判” 的对象。然而,这种价值游戏虽然由追求个性所驱动,但个性本身却是一个依赖于他人的概念。人类物质生产能力有限,而主观世界则允许个体塑造独一无二的 “存在”。但主观世界的潜力并不等同于现实,个性与他人的纠葛也从未支持过真正独立的个体和价值。因此,“文化化” 的实质往往是社会地位、符号价值和文化资本的较量、模仿和搬弄。晚现代社会的极化现象,即个体追求独特性的同时却往往陷入 “扎堆对立” 的境地,正是独异化自我悖反的体现。作者提出的解决办法是折衷、协调的 “共识方案”,然而内嵌式自由主义在处理晚现代价值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导致本书的部分内容与前文脱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引人深思

      笔记:自我实现文化是负面情感的发生器。当今的贫困阶层却被笼罩在悲观的阶级意识中:人们感到自己被社会抛弃。他们有各种方式对付这种境况:对政治漠不关心,社会上独来独往,是一种做法;将希望寄托在通过才华来寻求独特的上升之路 —— 比如年轻人走体育或演艺道路,是另一种做法。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回到当地的小团体中,回到本地人或移民组成的 “平行社会” 里,这些社会维护着他们的集体认同感。数字化造成的就业岗位急剧缩减。如果类似的技术自动化风潮不仅波及老中产,而且大规模波及新中产,而别处也没有新的工作岗位出现,那么大部分人会经历一种社会 “向下趋同”。在这种情况下,高素质人才的自由主义 - 世界主义文化只能靠顶层的一小撮人维持下去。这个贫困化进程有可能因为教育的普及而加剧:教育普及会降低高等教育的价值,于是,将来会有比现在更多的高知成为失意者。这样一个下行社会的政治影响,是极难预料的。晚现代文化向个体许诺前所未有的主体圆满,并暗示个体有权实现这一点,却又总是让这种圆满如镜花水月,个体的现实生活 —— 除了某些特定的高光时刻外 —— 其实无法企及。晚现代产生的失落感主要受到六大社会文化机制的影响:浪漫主义 - 地位矛盾;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竞争;成熟的社会性攀比机制;“主观体验” 脆弱的评价标准;“充分利用一切可能” 的文化理想;用于应对负面情况的文化资源的匮乏。晚现代立足于一种要求很高的自我决策和成功人生模式,然而却并没有什么文化模式用以消除不可避免的负面情况,这是一种痛苦的体悟。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